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得越多,孩子就越不听话。这让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点太不懂事了,于是就变本加厉地教育孩子,但是得到的效果却非常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之前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名学者本着虔诚的态度来到牧师的募捐现场,准备捐款来支持牧师的公益行为。不过,在捐款仪式开始之前,牧师要先对募捐这件事进行了一个前言演讲。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捐款之前,总要向大家说一下捐款的目的等,不过,牧师的演讲就有点过于冗长了。牧师在演讲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抓重点,而是慷慨激昂地开始了长篇大论。

在最开始,学者抱着捐一个月工资的态度来的,但是听了牧师10分钟演讲之后,学者就有点坐不住了,感觉有点烦躁,于是就将自己准备捐献的金额降低到了一周的工资。

但是,牧师的演讲还是没有停下,又过了10分钟,学者将自己准备捐献的金额降低到了一天的工资,这时候,牧师还是没有停下长篇大论,再过了几分钟之后,学者实在是忍不住了,因为他感到了无比的烦躁与气愤,于是还没等到捐款开始,就离席而去,再也没有想要捐款的心思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超限效应的经典表现。而家长们在家教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喜欢对孩子唠唠叨叨的,那么这种超限效应就会在孩子身上出现。

为什么家长的唠叨会引发“超限效应”?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中有言: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超限效应现象相当普遍。

而家长的唠叨,很显然就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刺激过多,时间过长,导致孩子失去耐心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教育过于冗长,并且时间延续得太久,那么孩子的受教态度将会逐渐地变差,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积极状态都会被漫长且单调的行为而逐渐磨灭。

简而言之就是家长说得太多了,孩子对于家长的教育刺激已经产生了麻木,从而失去了耐心。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任何一个人在面对长时间较为单一的行为时,都可能会产生超限效应,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不住教育重点,孩子就会觉得不受尊重

孩子在接受家长教育的时候,对于家长教育行为的重视度是很强的,因为家长在孩子的心中是最值得信赖、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同时,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家长心中最为重要的人,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越说越起劲儿,甚至将教育的重点给忽视了,开始发泄起自己的情绪来,从而导致教育的过程变得漫长而单调,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的不尊重,从而对家长产生一定的失望心理,觉得家长不重视自己,不尊重自己。

毕竟,如果家长尊重孩子,就不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些有的没的,而只会给孩子讲最重要的。

太过自我,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家长教育孩子的行为,本身是一种纠正孩子错误、引导孩子提升自我、帮助孩子发展的行为,但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没有考虑过孩子对于问题的理解,没有体会孩子发生问题时所处的处境等等。

这就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达出来的观念都是一种与孩子实际状态不符的教育观念。

可以理解为,家长教育的对象,根本就不是眼前的孩子,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孩子。而孩子自然也无法从家长那里得到有效的教育,自然会开始不耐烦,不接受家长的教育。

“超限效应”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才智》中说到:中国有句老话过犹不及。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尺寸拿捏不到位,或者做得过头了都不好,甚至还可能会起反效果。

所以,超限效应对于孩子也会产生很多的影响,家长应该引起警惕。

▲严重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产生超限效应之后,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心理,对家长就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也就是说,超限效应将会逐渐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间隙,导致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关系逐渐疏远,最终达到破坏亲子关系的结果。

另外,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自己含辛茹苦地教育孩子,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效果,一般都会加大教育力度,而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报复行为”,所以,孩子的超限效应就会更加剧烈,从而加快了亲子关系破裂的速度。

▲导致孩子产生“习惯性反对”思维

孩子对于家长的教育往往会产生一种惯性反应。就比如说,家长经常以一种什么态度来教育孩子,孩子在家长开始张口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从而就会自动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像是孩子做错事情之后,家长以前一直都是批评孩子的,所以当孩子做错事之后面对家长时,就会自动地做出和以往受教育时相同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颔首垂耳等。而孩子在对家长的教育产生超限效应的时候,也会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性反应,由于超限效应带给孩子的是反对性思维,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很可能会产生习惯性反对的思维,导致家长的任何家教行为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教效果差,其实还是超限效应的初级表现,随着这种效应的不断加深,孩子还可能出现不受教育的情况,也就是不听家长的建议,我行我素,导致家教没有效果。

当然,这也不是最严重的,有些孩子因为受到的超限效应过于强烈,还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不但不受教育,还会对家长进行反向“教育”,说白了,就是孩子会顶嘴、会对着干,家长说啥都不对,甚至就算是孩子知道家长说的是对的,为了反对家长也会故意做出错误的决定。

家长如何避免“超限效应”的产生?

《教育科学》中说到:“超限效应”是一种因刺激过多、过强且作用时间过久,引起被刺激者不屑一顾、极不耐烦直至讨厌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的产生,将会严重干扰到家长的家庭教育效果, 所以,家长 应该避免超限效应的产生,维护良好的家教秩序。

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也不要肆意扩大说教范围。

什么是有效的教育,自然是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产生认同的教育,能够实质上解决孩子身上所发生的问题的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提高积极性、提高成长效率的教育。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当下孩子的问题上,而不要像有些家长一样,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激动,没啥说的时候就开始翻旧账、扯别的事情等等,这时候家长的行为已经不是教育了,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处于这种教育状态下的孩子,也不再是接受教育了,而更像是一个情绪垃圾桶。所以,教育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乱扯胡扯。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受教育表现适时调节教育方式。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一般都是从一而终的,这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孩子的心态等都有关系。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一边教育一边观察孩子的受教表现,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不耐烦等消极情绪的话,家长要及时地调整教育方式。

比如在说教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那么可以换成行为教育,为孩子演示教育内容,或是让孩子实践教育内容,从而重新地激发起孩子的受教积极性。

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实现自省式家教。

如果对家长已经存在一些抵触心理,家长的说教对于孩子的效果就不是很好了,并且很容易产生超限效应。

这时候,家长可以试试将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发现并找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孩子自我反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种教育方式相对来说是更有效的,因为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出自孩子身上,家长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面对这样的教育结果,孩子也非常容易承认和肯定。

写在最后

父母要正视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要明白对孩子进行说教的目的,避免让教育行为成为“情绪发泄行为”,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从而提升家教的效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