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开放时间决定了“一老一少”在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具有更大的可能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除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之外,其需要的文化生活也应重视。但在我国人口结构迅速走向老龄化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空间应如何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对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

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空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重持续增长。“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努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国家老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公共文化空间承载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第一,能够保障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相比于青年人和中年人,老年人具有更强烈的意愿、更充足的时间,以及更充沛的精力参与精神文化活动。一方面,老年群体通过线下文娱类活动探索自身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广场舞、太极拳、合唱等多样的活动在充实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更多地为老年人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另一方面,老年群体也积极融入互联网生活,开辟其精神文化活动的网络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近2.6亿“银发网民”,老年人以互联网为媒介接触文化艺术作品,也利用新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自身价值的输出。因此,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二,能够实现和丰富老年人的现实社交需求。在数字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代际沟通成本显著提高。老年人急须通过各项可参与的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通过兴趣社交、区域社交等社交模式,不仅可以通过展现自己,收获他人的肯定,也可以在活动中与他人实现情感交流,从而开辟新的交友圈层。此外,经常参加社交活动也有利于老年人保持生活自理水平,保持自身认知、交流和思考的能力。在自身社交习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主要以线下模式为主,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可以承载此类活动的场所,可以通过保证参与人员的在场性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交流的有效性,为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提供一个平台。

第三,能够体现和承载老年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大于物质需求,更多关注自我实现和价值创造。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关照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给老年人创造继续发挥余热的舞台,使“老有所用,老有所为”成为可能。鼓励老年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推进老年艺术团、志愿联盟等公益组织的创立,以充实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老年人排解孤独,为老年人带来精神力量和愉悦感。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积累,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着力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挖掘,以实现老年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目标,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端口,合理谋划设计老年人工作岗,加快探索老年价值创造平台的服务实践,让老年人转变成一种新型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

公共文化空间适老化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无障碍设施的覆盖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物理层面的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低。目前,在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老年人进场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老年人公共文化空间的绿色通道缺失,针对失能老年人和视力、听力、肢体障碍的老年人,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较低。另一方面,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改造仍有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面积推广的“健康码”对于老年人来说存在较高的使用门槛,足见互联网使用难正成为目前老年人数字生活的最大障碍,严重限制了老年人的数字红利获得感。目前,大型超市收银、医院挂号、景区购票、政务大厅事务办理等不同场景,线下人工窗口普遍收缩,这对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缺少内容比缺少空间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老年活动中,多数为锻炼性活动,文化性活动少之又少,而其中的一些文化性老年活动,也因缺乏合理设计导致普及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虽然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涉及范围不广泛,老年人的参与度有限,活动开展的次数、频率很难统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意见》充分体现了重视内容与重视空间同样重要。

第三,老年人的创作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当前,老年人以60岁为界限,但对于国内许多城市而言,这一标准需要重新定义——随着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部分人群即使在年龄层面超过60岁,但其精力充沛。通过对各线上平台的用户画像进行分析可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参与文化内容的生产,而线上工具的发展为老年人开展文化内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平台。但在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老年用户大多被定义为需要供给和照顾的一方,而非是能够完成生产、提供文化内容的一方。许多老年人有拍摄短视频、制作公众号或H5内容的需求,但无法得到专业化的文化内容生产培训,主动进行文化创作的能动性便无法发挥。

打造老龄友好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议

第一,加强公共文化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例如,在部分社区推出老年人专用的文化空间。对于空间有富裕或可协调的社区公共空间,可开辟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文化场所并成立党支部,与各地老年大学、教育办学机构、各类协会等单位,特别是养生文化、书画艺术等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党建,把党建引领做到实处。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老龄友好型公共文化空间”,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高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将无障碍设施是否设置、是否便利等因素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考核标准,提升老年人使用文化场所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引导和促进各地在建设方面形成关注老龄化、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第二,丰富老年文化服务和活动。首先是夯实数字技能基础。借助社区、公益组织、养老机构、老年大学等不同力量,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强化老年人对于数字技术的掌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和网络数字素养水平。其次是引入和培育优质文化内容。为老年人提供简易的内容创作拍摄发布指导,丰富老年人获取文化获得感的渠道。对不同地区形成的公共文化空间适老化建设和内容培育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第三,对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文教体活动给予充分鼓励。一方面,做好鼓励社区老年人口使用公共文化空间的宣传工作。为街头巷尾写毛笔字、下象棋、踢毽子的老年人创造方便活动的公共空间。对于有固定组织、固定频率、固定需求的老年人,为其在场地、资金、合作交流、培训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将事业和产业紧密结合,做大老年人公共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供给,通过地方治理强化适老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提升老年公共文化活动的商业价值。

(来源:健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加入成员7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