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其叔叔们平反,只是打脸父皇雍正一个人,如果给伯伯们平反,打脸的就是两个人,把爷爷康熙也否定了。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时年68岁的乾隆下达一道诏书,为两位皇叔——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平反。

这两个康熙的皇子,曾经被雍正开除宗籍,还给了他们一个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名字——阿其那、塞思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乾隆不但取消了他们侮辱性的名字,还恢复了他们的皇室宗籍。

不仅如此,他还下旨将被幽禁数十年的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释放,并为皇三子胤祉追谥。

到此为止,乾隆给被父皇雍正打压的叔叔全部平反。但却没有给自己大伯、皇长子胤褆平反。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乾隆为什么要给这些皇叔们平反。

乾隆平反的目的

乾隆是个追求完美的皇帝,很在乎自己的身后名,不像有的皇帝非常任性,独断专行,“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由于受到爷爷康熙的欣赏,乾隆登基时没有遇到什么挑战,没有什么有力的竞争对手,上台没有也面临跟父皇雍正那样错综复杂的局面。

但他还是追求完美,要当十全老人,打造和谐社会。

因为九子夺嫡的时候,出现几个派别,即以皇长子为首的大千岁党,有以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在内的八爷党。

这些阿哥周围又聚集了不少大臣,都有很大的势力,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这些皇子和依附于他们的大臣,都是大清的精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夺嫡失败后,赢者通吃,皇子们被打倒,拔出萝卜带出泥,他们的同党也全部被打翻在地,踩上一只脚,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

虽然这些为首的人受到处理,但由于各派系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不可能跟朱元璋那样牵连万人,做到全部肉体消灭。

因此他们就成为影响清廷稳定的消极因素,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给他们平反,一是可以显示出乾隆的英明,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

其实平反是历代帝王常用的套路,屡试不爽,效果杠杠的。

将平反玩得最成功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去世之后,打算让大臣徐茂公(李渊赐姓李,名勣)辅佐儿子李治(高宗)。但是李治跟徐茂公交情很浅,于是李世民便想了一招,爹贬、儿。

即李世民生前故意找茬,将徐茂公贬职到外地,在李世民驾崩后再由李治平反官复原职,以此让徐茂公感激李治。

乾隆平反是不是雍正生前安排的,不得而知,但是个政治策略,而且收效很好这是无疑的。

因为被平反的人,大多数都会非常感恩,对乾隆更加效忠。

乾隆的平反过程

乾隆登基非常顺利,没有腥风血雨,也没有惊心动魄,所以上台后也没有要处理的政敌。

但是乾隆不满足当一个守成之君,要做一个千古流芳的明君,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超过自己的爷爷和父皇。

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爱新觉罗家族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政令才能更加畅通。

因此,他本着安定团结的态度,在自己刚上台,就为曾经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允禵等人一一翻案,并解除圈禁,恢复了他们的自由和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

是为自己的皇叔,而且为多尔衮、多铎等先辈分别给予平反。

此举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画上了句号,还稳定了宗室人心,乾隆也赢得了四面八方的赞誉,皇权得到了稳固。

需要指出的是,乾隆的平反是分期分批进行的。

不过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恢复宗籍。

乾隆为何要拖这么久才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如果在掌握政权之初就给这么多人平反,会降低雍正皇帝的威望,也对乾隆的声誉有负面影响。

外人肯定会议论,乾隆是他父皇雍正亲自认定的接班人,他一上台就将老人家处理的案件推翻,一是说明雍正的执政水平不高,二是说乾隆太不孝顺、不厚道,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而且在夺嫡之战中,老八胤禩与雍正是死敌,老九胤禟则是老八的死党,在老八落难时,还敢挺身而出为八阿哥鸣冤叫屈。雍正对二人恨得咬牙切齿,在登基之后也没有放过他们,将二人囚禁到死。

甚至有人怀疑,他们是被雍正毒死的。

如果乾隆刚上台就给老八老九平反,等于否定了雍正的决策,让其人设崩塌,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所以乾隆选择了分批平反,将二人的案子放到一边,暂时搁置。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死得差不多了,历史恩怨也基本化解,自己的权力稳固的一批,大家的伤口也渐渐愈合,雍正的形象也不那么重要了。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首先申明,胤禩与胤禟有错在先——“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也就暗示当时雍正对他们的处理是正确的。

让大家觉得,给他们平反,不是理所应当,而是乾隆的法外施恩。

在圣旨最后还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虽然有反朝廷言论,但没有违法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感到对处分有点过,产生悔意。

最后乾隆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当朝四十三年,这件事情关系重大,我要是不纠正的话,后来的人就会把它当成禁区。

不过,平心而论,乾隆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非常睿智,给后世做出了榜样。

毕竟在雍正及以前,亲骨肉为了争夺皇位斗得你死我活,乾隆这样做,也是警示后世,不能为此不择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如此,乾隆为什么没有给康熙的皇长子,自己的大伯胤禔平反?这就涉及到乾隆平反的原则。

胤禔一案性质不同

首先,胤禔一案是康熙亲自处理的,如果给他平反,那就不是打脸雍正,而是有损康熙的形象。比如被康熙囚禁致死的索额图,曾经为康熙除掉鳌拜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功大于过,康熙只是因为他跟太子结党就判无期,处置有点过分。

但是由于康熙说过一句话——“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所以索额图始终没有被平反。

不过,康熙对胤禔的处理没错。

其他皇子无非是为了争夺皇位搬弄是非,结党营私,比如太子胤礽的罪名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老八的罪名是“行止卑污”。

胤禔虽然是皇长子,但不是嫡长子,要想成为太子,必须干掉太子。

他认为,如果除掉太子,自己就是的第一人选。

因此,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胤禔比谁都着急。再加上他人品不行,性格急躁,所以夺嫡没有耐心,手段恶劣,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康熙的底线,违反了夺嫡的基本原则。

首先他背地里使用魇术诅咒皇太子,被三阿哥胤祉告发。

其次是在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禔竟然向康熙提出要杀掉太子说:“父皇如果下不了手,我来办这事。”——“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还有他将一个算卦先生招到宫中,打算行刺太子。

这个算卦的名叫张明德,是个吹牛大王,说自己有朋友武功高强,在高手如云的皇宫里取太子首级是小菜一碟。

谁知道胤禔真信了,还真让人将张明德一伙带到北京,企图谋杀胤礽。

你说你争夺皇位可以用计谋,可以用下三滥的手段,说什么也不能使用暴力。如此一来,性质变了,由人民内部矛盾变成了敌我矛盾。

康熙给胤禔下的定语是"乱臣贼子"、"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无顾忌”,可见性质多么严重,康熙忍无可忍。

如果给胤禔平反,那就等于告诉后人,在争夺皇位中可以诉诸暴力,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出于同样的考虑,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了,没有给其胞兄、英王阿济格平反。

英王阿济格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他也热衷于暴力,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之机,想采取暴力夺取政权。

在幽禁期间,阿济格甚至在监房内私藏大刀,企图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说,乾隆无论如何是不会给自己的大伯胤禔平反的,那样的话不但没有积极意义,还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胤禔的遭遇也给后人一个教训,那就是内部争斗中,一定要恪守底线,不能玩出格了。不然的话,出局后都没有人为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