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5月12日,对于那些对这个日期记忆犹新的国人来说,是一个一辈子都不愿意提及的日子。

它就像一块长在我们身上永远好不了的伤疤,每当提起来都是撕心裂肺的痛。

时隔十几年,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们站在教室里,为逝者默哀的时候,整个教室里响起的阵阵哭声,我们虽在千里之外,却也痛在心里。

对于80、90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那便是亲身经历过的国殇。

我们看到了为保护学生,掩埋在废墟里的老师,我们看到了为了救灾,从5000米的高空一跃而下的空军战士,我们也看到为了家人,活下来的最美舞者。

512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就在处处都充满着感动的时候,一个抛下学生独自逃命的人,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一时间舆论声起,怒骂和辩解的声音喧嚣尘上,他就是当年沦为众矢之的的“范跑跑”。

山沟里走出来的北大才子

“范跑跑”本名叫范美忠,地震发生时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语文老师,另一个光环,则是被人尊称的“北大才子”。

一个公认为毕业于中国高等教育最高学府、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范美忠出生在四川内江的一个偏远山村,网上曾有人爆料他的家境并太好,因为父亲好赌成性,所以他和家中的几个兄弟姐妹,常年生活在困顿当中,全家人靠着母亲养的几头猪和家里的几亩庄稼地过日子。

四川一偏远山村(非范美忠家乡)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范美忠从小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山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于生活在山村里的他而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或许只有读书才能让他出人头地,让他摆脱苦日子的阴影。

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之下,范美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这一目标。

1992年,范美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大的历史系,从此与那个小山村挥手告别。在憧憬与梦想中,规划着自己未来的人生。

范美忠的大学生涯过得简单,但也极度地无聊。他曾说过:“在那段时间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一件就是读书,另一件就是看足球比赛”。

范美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很多步入大学的学子一样,在自由的大学世界里仿佛失去了自我,也找不到了方向,也没有可以努力的目标。

毕业以后,在学校的安排之下,范美忠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并不高的收入,让范美忠有些失落,他也不甘于寂寞。

于是,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带着“北大高材生”的光环,到自贡的曙光中学,当了一名历史老师。

对于历史,他是专业的,但是对于老师这份职业,他从来都是外行。

在曙光中学任教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上的问题,对过往的历史事件发表不当的评论。校内的领导多次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尊重课本,向同学传授课本中的知识。

但范美忠,依旧是我行我素,他不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终于,他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了第一次的教训。在家长的反对声中,和学校领导的抱怨声中,范美忠自己打碎了端在手里的饭碗,他被学校解雇了。

重新回到社会中的范美忠,去过杭州、深圳、重庆多个地方,也从事过教育、媒体等多个行业,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让他沉静下来的地方。在外飘荡了数年之后,依旧一事无成的范美忠,黯然回到了四川。

就在这个时候,都江堰光亚中学,再一次为他抛来了橄榄枝。范美忠再一次顶着“北大才子”的光环,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在学生的眼里,这个老师有点沉默,甚至有点孤僻。他除了和学生们打打球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和同事们也很少交流。

总之,他就像一个不合群的人,好像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也许他觉得和别人没有共同的话题。

他总是在鲁迅的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净土,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即使是鲁迅到死,也没有给他想要的答案。

逃跑是人的不能

范美忠的人生转折点,就在5月12日的那个下午。

当时的他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突然教室晃动了起来,透光窗外,目光所及之处,他看到是正在倒下的一排排楼房,范美忠没有和同学们说一句话,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楼下的操场。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从教室里跑了出来,他的身后没有跟着一个学生,陆陆续续的,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学生们也汇聚到了操场,他班里的同学,也来到了他的身边。

同学略带有怨恨的语气问他,为什么没有喊大家,范美忠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好像是在说,你们傻吗?地震来了,还不知道怎么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美忠抛下学生,自己跑出教室的事迅速的发酵,不少家长和学生们开始批评他。

不过,他之所以落下“范跑跑”这个名声,并且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是因为10天以后,他挂在天涯论坛,一篇名叫《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的文章。

在文章中,范美忠说自己不是英雄,也不是勇于牺牲的人,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让自己逃离险境。

他还说,除了女儿以外,世上没有一件事,值得他敢于牺牲自己,即便是他的母亲一样。

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他抱不动他的母亲,他也给出了抛下学生的理由,在危险面前,逃跑本就是人的本能反应。

文章一出现,引得社会上一片哗然。各种指着的声音,如倾盆暴雨一般泼到范美忠的身上。

他再一次给出了辩解的理由,他说:“老师本就是一份职业,法律并没有规定在危险面前,老师必须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人不可能为了一份工作,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范美忠的这一番言论,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有些人开始为范美忠辩解,范美忠也被邀请到一些节目上,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范美忠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错,只是在舆论的压力面前,向家长和学生们表达了歉意,他也因此失去了工作。

范美忠的所有言论,好像非常的合乎情理。在现实面前,他的选择没有对错,而错的是他所从事的行业,他在社会上所呈现的身份。

有人曾说过,我们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别人。那些指责范美忠的人,在危险面前一定比范美忠做得好吗?

范美忠

一位从事了2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说,如果当危险来临,他一定会让学生先走,他一定是最后一个。

有些支持范美忠的人,对这种言论嗤之以鼻,他们说,这只不过是嘴上说说,危险来临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会怎么做。

也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份职业,干着一个月3000块钱的工作,却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别人,这种回报本就是不公平的。如果,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要这么做,这是一种不公平,也是一种道德的束缚。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老师真的就是传道、授业这么简单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的。

在世人的眼里,老师是一份崇高的工作,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而是培养下一代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标准。

就如同前两年,某学校的两位老师婚内出轨了,学校居然以个人私事不方便干涉为由,没有对当事人做出任何的处分,着实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古语说,“为人师表”,和心智并不成熟的学生们,待的时间最长的并不是父母,而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如果把这种世人们,并不认同的社会行为带到学校当中,它将会为我们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只知道,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彻底崩塌的时候,也就预示着这个民族即将走向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师的工资并不高,待遇也说不上多好,只是能养家糊口而已。

但这份工作本就代表了神圣和尊重,它的职业性质本身,就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和标准。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对这份工作,有着最起码的敬畏之心,他又怎么能教育出更好的未来。

正如范美忠所言,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没有错。人活一世,本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但这样的人却不适合做老师。

因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势必是利己主义者。那在岁月静好的时候,谁还愿意在身后为我们挡风遮雨?

他没有错,错的是他不该做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

范美忠

如果一个老师,在危难中都不愿意为自己的学生挺身而出,我们的未来究竟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社会?也许,就没有未来可言。

一个人的事业

当范美忠抛下学生的事,持续在社会上发酵的时候,原北大的党委书记也发声了,他说范美忠没有做一个老师的担当,他也不适合做一个老师,如果可以,有必要开除这样的学生。

其实,细思下来,不觉让人可笑。

北大作为国内的最高学府,它究竟是怎样教书育人的,又是怎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

国内最优秀的孩子几乎都集中在了清华和北大,然而这些年下来,北大和清华的争议声也是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讽刺说,北大和清华就是为国外培养高端人才的后花园。这样的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迫于压力之下,范美忠不得不离开光亚学校,重新回到了一个人的世界。

因为“范跑跑”的名声,让他在社会上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接纳他。其实,也不过是范美忠的过往,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已。

就像当年,有人抛出了范美忠有可能给耐克代言的贴文一样,迅速在社会上发酵,不少的网民都自发地组织起了抵制活动。

最后,耐克不得不为这件事发表了声明。不过,以耐克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来看,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因为没有企业愿意接纳他,范美忠至少“自主创业”,毕竟他还要活着,还要养活一家人。

后来,范美忠做起了自由职业者,在网上写写文章,讲讲故事,偶尔也批判一些社会现象。他毕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事业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如今的范美忠,也是年近五旬的人了,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波之后,他也早已失去了往日身上的棱角,变得圆滑和事故起来。

事业也是顺风顺水,在自己的世界里,收获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时光荏苒,转业之间已经过去了13年。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往事,范跑跑究竟错在了哪里,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我们也给予他充分选择的自由,他没有犯法,只是没有达到“为人师表”的高度。

或许,当年他在跑出教室的时候,喊一声那些孩子们,也不会徒增这么多的烦恼,可已经成为或许,毕竟他没有这么做。

如今,学校里的各种奇闻异事,时不时地就出现在媒体、网络上。

比如某学校的老师发生婚外情了,某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了。好像大家也司空见惯,好像这个社会多了更多的一丝包容。

然而,这样的社会现象真的好吗?过度的自由和宽容,究竟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当下的我们无法给出论断。

老师的确是一份职业,但这份职业必定要高于社会的道德标准,因为它所代表的是未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

如果选择了这份职业,请您对这份职业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