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

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各项基础工作迫在眉睫之外,更需要发展的就是科学技术领域,虽然我们那时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国人面前,但是老一辈科学家默默地顶在了最前方。

而李爱珍就是其中一位,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开创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半边天,凭借一己之力打破了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国家的封锁和制约可惜曾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的李爱珍四次都因为阴差阳错没能入选。

最令人唏嘘的是,李爱珍落选了中科院院士,却被美国科学院评为了外籍院士并且是中国第一位拥有这样荣誉的女科学家,让人心生敬佩的是李爱珍并没有因此投入美国怀抱,而是依旧风轻云淡地在国内兢兢业业。

“原来政治书上那些枯燥的理论,真的有无数人拿来当作一辈子的追随和信仰”,头衔的得失并没有让李爱珍的爱国之心动摇,而是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

这位科学家的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李爱珍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李爱珍的求学之路

1936年福建省石狮市的一个村子里,李爱珍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那个时代下国内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出生在那个时代的孩子没有办法坐在教室里学习。

而李爱珍非常幸运,父母早年在国外做过生意,拥有比其他家庭更好条件的父母一直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哪怕困难再多,时局再混乱也要让李爱珍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因为父母曾经在海外生活,对于国家一直都抱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所以从李爱珍上小学开始,母亲就经常教育李爱珍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为国家做点事情,小小的李爱珍记住了这句话。

并且把它当成自己奋发的动力,而勤奋是每一个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一生都具备的特质,李爱珍在小学和初中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父母帮她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李爱珍用成绩来滋润她,同时也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就这样在1954年李爱珍顺利地考入了复旦大学的化学系。

此时又是刚刚成立新中国,作为顶尖学府的学子身上都肩负着国家希望的使命,李爱珍在这四年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提高自己,因为她知道这时的她多学一些,将来就能够为国家多做一点。

毕业后的李爱珍被分配到了当时的上海冶金所,在这里李爱珍从最基层的实习生开始做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从实习生到助理研究员再到副研究员,直到成为正式的研究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58年到1980年二十二年中李爱珍从不曾懈怠过一天,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和学习,因为越深入这个领域李爱珍越发现自己的短板还有很多,她就越用一种谦虚的态度请教。

直到1980年,一个能够公派出国的机会摆在了李爱珍的面前,这个名额可以让李爱珍到美国梅隆大学访问学习,但是名额很少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李爱珍虽然在成绩上非常卓越,可是一些声音的传来让她有些紧张。

有人说李爱珍的父母都是华侨,一旦把学习的名额给她李爱珍出国后就留在国外了,很多人都认为李爱珍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不善交流的李爱珍只能低头默默做事,同时攥紧了手心。

最后李爱珍的导师坚定地认为这个不喜欢说话的孩子非常适合这个名额,所以最后李爱珍如愿地出国访问。

02 老一辈的爱国热忱

李爱珍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她的心里同样非常感谢国家给她这次机会,不同于其他人,李爱珍在国外一刻不停地学习,当其他人准备去新鲜的国度逛一逛时李爱珍在学习。

当别人在花前月下的时候李爱珍在学习,当别人体验当地的民风美食时李爱珍还在学习,甚至压缩自己吃饭睡觉的时间,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投入到提高自己中去。

在所有前去公派的人中李爱珍或许不是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但一定是每天起得最早的一个,也是每天学习到最晚的一个,除了为了不给国家丢脸之外,李爱珍的心里一直都记得当初国内质疑的声音。

她想学有所成,然后毅然决然地回国,用事实来证明那些质疑她的人,从小就被母亲教育要爱国,李爱珍可以接受任何质疑,唯独不能接受有人对她的爱国之情产生怀疑。

1982年访问结束后,李爱珍果断拒绝了梅隆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回到了祖国并且开始从事半导体材料领域中去,在当时全世界“分子束外延”设备只有几个国家拥有,但是全部都对我们国家禁止出售。

李爱珍带着同事用了近十年时间成功研制出了国产设备并且这些设备还曾经去俄罗斯展览,直到现在上海微系统所那一台设备仍然在服役,李爱珍打得西方无话可说,只能解除对我们的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李爱珍很多研究也顺利提上日程加快进度,在短短五年中再次帮助我国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掌握了半导体激光技术。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卓以和曾经这样评价她“当时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能够做到,李爱珍能独立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功劳”。

如果不是李爱珍当选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想必这个名字还会继续默默无闻不被众人熟知,其实有很多人直到现在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这样拥有突出贡献的人没有被入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年李爱珍第一次申请时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65岁,按照规则她需要六位以上的推荐人,但是当时只有四位,所以不幸落选,而后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进入。

卓以和说“李爱珍的科研水平完全达到了国际顶尖标准,在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标准不会低于国内院士的标准,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外籍院士要更难入选一点”。

可事情就是这样不可预料,李爱珍让美国科研界承认她的优秀,在国内却总差一小步,在当时文汇报曾经好不容易采访到了李爱珍“您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却没评上院士,您会难过吗?”

“我只记得国家给了我什么,从不会记得国家没给我什么”李爱珍的回答让所有人都非常佩服,荣誉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奖励,但是对于这些一年350天都待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来说。

荣辱得失从来不会影响一片爱国的赤诚之情。

03 无冕之王的现状

“我只是一个一直默默无闻坚持在科研岗位上的人”就像李爱珍自己说的一样,八十岁的她从踏入科研领域后一直都在为了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多做一些事情。

曾经有同事大年初一给李爱珍打电话送新年祝福,结果电话没打通,找到家里去也没人,最后在实验室找到了李爱珍,这些荣誉这些汗水对于李爱珍来说都远远不及她能够多工作一天。

当年的李爱珍在复旦上学时也非常酷爱文学,当记者问她后来还有对文学研究吗,李爱珍回答道“大学毕业后光是科研时间都觉得不够,哪还有什么业余生活”。

平平淡淡的话语映照了一个科学家简单的一生,而李爱珍至今仍然在实验室用自己所剩不多的时间来工作,现在国内很多半导领域的专家都曾经得到过李爱珍的指点。

近年齐鲁晚报对李爱珍有过一次深度采访,在这次采访中记者提起了当年评选的事情,当记者问道“当时评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之前是不是做了很多准备”,李爱珍这样回答“恰恰没有,我连本国院士都不是,根本没想过美国院士”。

“在国内您四次被推荐,结果四次都没能成功,您有没有考虑过落选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知道,我也从不去问,我认为这些不是当事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有人替我觉得不公平给我一些建议,但是我内心始终是很平静的”李爱珍承认自己是个很顽强的人,她的人生支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祖国”。

后来主持人问李爱珍“在当选美国院士之前介绍您都是研究员,而现在称您为我国著名女科学家,您怎么看?”

“无论是研究员还是科学家都是一个代名词而已,我不太关注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李爱珍虽然八十高龄,但是从她的精神面貌和交流中仍然能够看到这样一个老人依旧思路清晰,表达清楚。

后来主持人又问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有评论说您当选美国院士落选中国院士对于国内的院士评选制度是一种嘲讽,您怎么看待?”

“我是外籍院士中的老百姓,我一直把我的当选看作又是为国家提高了一些国际形象,两件事情并不存在对立关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能得到国际认可,也就代表我的国家得到了认可”。

在上海微系统所的一间小房子中开始了访问,能够清晰地看到李爱珍的办公室既没有想象中的大,也没有想象中的豪华,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摆满了书籍,有中文也有英文书籍。

仅剩的一点小空间还有七八个小凳子,这是他们用来开会时使用的工具,在这里转个身都会感觉狭窄,就是这样的办公室,李爱珍使用了几十年,从来没说过要换,也一直坚持不换。

“美国院士的含金量其实已经非常高了,您还有什么愿望吗?”

“我一生的价值观不是当官不是赚钱,而是帮助国家在科研领域谋取一席之地,让中国在我研究的领域,有一席之地,现在我退休了,准备写一本科研方面的书把我的经验和知识留给下一辈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郭志平《女科学家李爱珍的荣誉观》;2008.04.01

中国知网;王蔚《李爱珍:墙外香的科学家》;2007.09.08

中国知网;王思佳《视科研为生命的女院士》;200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