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965年,毛泽东在井冈山

引言

1965年5月,毛泽东正在长沙考察调研,突然提出了要重回一趟井冈山的要求。几十多年以来,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要重回井冈山,想必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5月19日,陪同毛泽东外出巡视的公安部副部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汪东兴打电话立即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并井冈山管理局,准备于22日接待毛泽东上山。

5月21日上午4点左右,毛泽东结束了21天的长沙之旅,汪东兴和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人的陪同去江西考察。在井冈山逗留这段时间,毛泽东的心情非常愉快,经常和别人说起当年在井冈山的斗争,每次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即便是来这里访问,毛泽东的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紧凑。凌晨两三点左右,他房间的灯光依然还亮着。第二天,毛泽东还不断向当地的干部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这里的建设情况。

听到当地干部介绍情况,毛泽东激动地说:“几十年已经过去了,井冈山的变化很大啊。”

图|毛泽东在韶山

但是在井冈山,毛泽东最想念的朋友还是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位革命烈士。此外,他还特地向当地负责人询问:“袁文才遗孀如今过得如何?”

01 毛泽东初识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又名选三,于1898年出生于广东梅州,祖上后来迁到江西宁冈县马源村,属于客籍人,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父亲是一个简单的老实巴交的农民。

从小,袁文才饱受欺压,便发誓要好好读书。袁文才从小学一直念到中学,但最终还是因为家境困难失学了。后来,他因为带头闹粮,和当地的豪绅结下冤仇。于是,地主豪绅便勾结北洋军阀派兵将他们家洗劫,母亲还被活活打死了。

为了给母亲报仇,袁文才便于1924年加入了胡亚标组织的绿林马刀队,被迫落草为寇。

王佐出生于1898年5月,由于家境贫寒的缘故,他从来没有读书的机会,后来以学裁缝谋生,终因为不堪忍受地主豪绅的压迫,拉起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在井冈山过着绿林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袁文才照片

在井冈山,袁文才和王佐患难与共,两人结为“老庚”,在山上打着劫富济贫的口号,成为当地著名的绿林好汉。

第一次大革命兴起之后,宁冈县新城塘南人青年学生龙超清受党派遣于1925年7月从南昌回到宁冈领导革命,上山说服袁、王率部队下山。同年10月,袁、王接受宁冈县政府的招安,进驻县城。

1926年9月,当北伐军向赣西进军逼近宁冈时,在党的领导下,袁文才率部举行武装起义,驱逐北洋军阀派的县知事沈清源出境,成立县人民委员会和农民自卫军,掌握宁冈县政权。1926年底,袁文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后,边界各县党的组织大部分垮台,地方武装枪支大多数被地主豪绅缴去,只剩下袁文才、王佐各六十支枪在井冈山附近。

图|袁文才和王佐

1927年7月,袁、王会同赣西农民自卫军负责人王新亚带领安福农军围攻永新县城,袁、王部队率先进城,解放了永新县、党和农会组织的负责干部及党员80多人出狱。

事后,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党组织的负责人均随袁王撤到宁冈茅坪附近,在象山庵,步云山一带藏匿。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摧残,他们被迫隐蔽上山,由于缺乏党组织的正确领导,部队没有进行改造,袁、王虽然入了党,但他们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仍以“占山为王,杀富济贫”的形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三湾,率部抵达三湾的第三天,毛泽东便派人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表示乐意和两人合作。

袁文才收到毛泽东的这封信,思来想去便写了一封措辞婉转拒绝信:

毛委员:
散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敬礼
袁文才叩

图|毛泽东带领将士来到井冈山

10月3日,毛泽东等人到达宁冈古城后,前委在古城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对待袁文才、王佐率领的两支地方武装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当时不少人主张用武力消灭他们。但毛泽东不同意,他说:

“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肚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哩,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的?我们要团结他们改造他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有办法。”

前委分析了袁文才和王佐自卫军,一致认为他们保存了相当的实力,并且长期在井冈山一带活动,了解这里的地形,这是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必须要联合的一支武装力量。

但是,他们的武装是绿林习气和流寇思想很严重,没有政策观念,部队中还没有建立政治工作和党组织制度,主要是靠着封建行会和江湖习气巩固内部,容易动摇,如果不正确引导并加以改造,是不能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伟大任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泽东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02 毛泽东成功改造袁文才、王佐部,却被冤杀

与此同时,袁文才的这封信写好后,便派宁冈县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和陈慕平一同来到三湾。毛泽东非常热情地接待两人,反复和他们强调了工农红军此次的来意,希望袁文才能和自己合作。

袁文才听后,表示愿意和毛泽东他们合作,但还是保留着几分戒备。

10月6日,毛泽东在茨坪大仓村和袁文才会见。当天,毛泽东只带了六七个人,身上也没有任何武器。袁文才这才宽下心来,热情地将毛泽东迎到吊脚楼。

交谈中,毛泽东对袁文才和王佐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保证之后会给他们一些枪。此外,毛泽东还说道:

“只保持土地菩萨是不行的,也不要相信真的有什么土地菩萨。土地是农民开发出来的。只有让人民得到耕地,人民才会拥护我们,不然我们在这里站不住脚的。”

图|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和袁文才

在毛泽东耐心的教育下,袁文才和王佐终于彻底卸下防备,工农红军也顺利在茅坪安家,在井冈山立住脚,也为改造袁文才和王佐的武装创造了条件。

不久,山上的王佐在袁文才在毛泽东和红军帮助下接受了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改造。

1928年初2月上旬,经前委批准决定,宁冈大陇举行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地方武装大会,宣布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下辖两个营。第一营以袁文才为基础,第二营以王佐为基础,一共二三百人。

为了加强第二团的建设,前委第一团还派宋任穷等20多名政治和军事干部帮助他们建立党组织,建立党的政治工作制度,广泛开展文化和政治教育,建立了士兵委员会组织,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队终于从地方武装成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革命军队。

1928年底,国民党便调动了3万多人的兵力,对井冈山实施围困战术,红四军一时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中。

图|毛泽东和贺子珍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柏路会议。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等人将彭德怀、谭震林、龙超清、王怀等人留下来,拿出经传达的中共六大文件,指着《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章节,只见上面写道:

“暴动前可以同他们联盟,暴动后则应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领袖。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暴动前可以适用。暴动之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地镇压他们。这是保持地方秩序和免遭革命死灰复燃之必要的先决的前提。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的首领看待,即令他们帮助暴动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

对于中央的这项决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建议得到朱德的赞同。

但湘赣边界领导人在毛泽东率红四军下井冈山实施“围魏救赵”计划后不久,轻率地改变了毛泽东对袁、王的分析和定性,把他们确定为土匪。

图|将士们在井冈山 图|将士们在井冈山

加之中央巡视员和红五军领导人偏听偏信,土客籍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袁文才、王佐自身的不足等原因,最终导致袁文才、王佐在1930年2月24日被错杀于永新城。

1930年8月,红军在攻打吉安之际,毛泽东得知了袁文才被杀的消息,他听后沉思良久说:“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个人杀错了,这样是不讲政策的。”

03 袁文才被杀后,妻子谢梅香到处逃亡

袁文才被杀后,最为伤心的人莫过于他的妻子谢梅香。就在丈夫被杀的当天下午,谢梅香从逃回来部下的口中得知了这一噩耗,她一时间感到心如刀割,五雷轰顶,当地便晕倒在地,这也将她原本的家庭也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国民党反动派都想将他的全家人置于死地。于是,谢梅香和子女们都被推向绝境。

刚懂事的9岁长女长妹,7岁的女儿冰清,不满5岁的儿子炳炎和3岁的次子来福看到母亲哭成泪人,也不由悲从中来,跟着嚎啕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谢梅香晚年照片

此时,他们只是朦胧地感受到:自己即将永远失去他们敬爱的父亲了!当时,刚出生仅仅几个月的小女儿小惠还尚在母亲的襁褓中,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谢梅香的情绪稍微平复下来,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找毛泽东。和丈夫一样,她对毛泽东十分信任,对他的印象也极好,而他也是对毛泽东最了解的人。但一打听才知道,毛泽东早已经离开井冈山。谢梅香听后,不由得陷入了痛苦当中。

之后,谢梅香便决计将丈夫的尸首送回家乡入土为安。她深知自己完成这件事颇有难度和风险。即便是难度高风险大,她也毫不在乎,决不能让他的尸首身首异地,流落他乡,要让丈夫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就在袁文才下葬的第二天,谢梅香便找来袁氏家族中几位资历较高的长辈商议,最终决定让袁文才的堂兄和的侄子等几人为袁文才收尸。她拿出自己仅有的10块银元拿出来当作路费。

但没想到他们到了目的地却没有打听到袁文才葬在哪里。原来,袁文才被杀的当天,当地的百姓听到枪声赶紧四处逃窜,自然不知道实情。

图|袁文才等烈士

这天中午,谢梅香和孩子们在家吃着午饭,便听到侄媳喊着追兵来了,让她们一家赶紧跑。谢梅香心头一紧,赶紧扔下碗筷,拉起几个孩子赶紧朝着后山猛跑。

她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不知哪里来的毅力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程。但追兵一直跟着他们,无奈之下她只能拽着孩子们躲在茂密的草丛中。

被妈妈这么一拉,不懂事的小女儿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她赶紧把孩子的嘴堵住。一直到追兵折回,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也顺利躲过了一劫。

谢梅香在丈夫被害的第三天,她便带着孩子们躲进了深山老林。此后,他们便过着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随着敌人搜查范围的不断扩大,谢梅香即便是在附近的山上也藏不住了。当时,她还带着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逃脱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图|毛泽东等人在井冈山

在进退两难之下,谢梅香决定重新找一个更为隐蔽、更加全新的处所藏身。但想起丈夫是冤枉的,又想起几个孩子,她便强行打起精神,鼓励自己:丈夫已经离开了,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更要替他照顾好几个孩子。

之后的时间里,谢梅香带着孩子们先后去过茅坪的周山、青山里和柏路的小水头、青岗、梅树山等十多个地方,一路上不知道吃尽多少苦头。

眼下,谢梅香为了缩小目标,她便狠下心肠把长女长妹东给茅坪坝上摊头的里岳祖家当童养媳,将次女冰清和未满1岁的小女儿分别新城枫梓一户谢姓人家和茅坪马源李白才家当童养媳。

而谢梅香自己则带着两个儿子来福和炳炎来到井冈山金狮面山脚下一个名为锡坪的小村子里躲起来。这里是一个大山沟,整个村子只有两户人家,地处遂川、宁冈、永新交界地带。幸运的是,这里还有一个他们的远房亲戚。

更让谢梅香没想到的是,一劫躲过去了,另一场灾难接踵而至。就在她刚刚在锡坪稳定不久,小儿子来福得了天花这种恶疾,长时间高烧不退,还处于昏迷当中。

图|井冈山一带

当时他们住在大山沟里,交通非常不便,更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她只能眼看着儿子从死神手中无情地夺走了。儿子去世后,她更是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内心陷入自责当中。

在锡坪躲了大半年,谢梅香才带着长子回到了家乡马源坑。回去才发现,国民党官兵趁着她逃难,一把火便把他们的房子烧没了。

04 建国后毛泽东过问袁文才遗孀生活

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她才在安葬丈夫的山背面搭了一座草棚,勉强生活下来。1932年4月,谢梅香经侄媳谢香莲的撮合下,她和茅坪坝上村的肖福开结为夫妇,终于结束了孤儿寡母的生活。

期间,谢梅香还找到袁文才生前的号兵兼勤务兵郭矮子,让他帮忙把丈夫的尸首找回来,郭矮子答应得很痛快,但她为难的是,自己身上为数不多的钱已经花光了,上哪里去筹路费呢?

于是,谢梅香便找到自己的二叔,用一只金钗换来了12块花边。等到她找到丈夫的尸体时,已经严重腐烂,谢梅香也看不清她的样子。次日,她怀着悲伤将其安葬在马源坑的后山上。

图|谢梅香晚年照片

即便这样,国民党反动派依旧不放过袁文才一家,一直到新中国解放前夕的20年里,他们没有一天不是在担心受怕中度过的。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1936年,蒋介石调集重兵攻打红军。与此同时,他们还不忘对根据地“进剿铲共”,成立了“清乡队”“铲共义勇队”等反革命武装,到处屠杀和搜捕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

即将快到春节的一天,国民党一个连的士兵来到茅坪一带“铲共”,很快便来到马源坑杀掉原文家一家。

等到他们来到村子里才发现,谢梅香早已经带着三个孩子们朝着大山里跑了。当时的天气十分寒冷,他们在山上整整躲了一晚上才逃离危险。第二天回家一看,他们家早已经被洗劫一空了。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投奔袁文才同父异母的姐姐袁已凤家中度过这个春节。

1938年秋,国民党为了缩小目标,只派了一个班的兵力悄悄来到马源坑来。趁着天色刚亮时,他们把谢梅香一家居住的草棚团团包围,还叫嚣着他们这次终于逃不掉了。

图|国民党士兵

结果,他们却扑了空。原来,谢梅香和家人为了防止发生不测,便在旁边隐蔽的地方搭了一个草棚,早上在一个草棚活动吃饭,晚上来到另一个草棚睡觉。正是如此,他们又躲过一劫。

1941年春的某天,国民党宪兵队伙同土匪头子张绍南带着十几人专门来到马源坑,准备将袁文才一家人杀掉,结果又扑空了。

原来,这天谢梅香一家人来到自己娘家马源新屋,另一个孩子则来到私塾念书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怒之下,便再次把他们的家给烧毁了。

1948年,国民党反动派授意当地的匪徒将袁文才一家人杀掉。这次上天又保佑了他们,正当两个匪徒带着枪闯入马源坑的时候,恰巧袁氏家族正在老屋召开家庭聚会,他们家族的男丁都聚集在这里。

面对这么多年轻力强的后生,匪徒们也不敢贸然动手,自己的性命也不好保住。即便是成功了,这种仇杀和血债终究是没有好报的。权衡利弊之下,他们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图|袁文才的雕像

1949年,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了全中国,谢梅香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而毛泽东也没有忘记为袁文才和王佐平反。

说到袁文才和王佐的事情,毛泽东总是一再强调他们是被错杀的。此外,他还嘱咐当地的干部:“一定要找到袁文才和王佐的妻子,好好安顿他们以及子女。”

当地的干部找到袁文才一家并说明缘由后,谢梅香得知当初的毛委员已经是新中国的最高领袖,并且还惦记着他们一家人,止不住热泪盈眶。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久他们全家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毛主席要邀请他们参加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

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好,再加上一路上舟车劳顿,她便让自己的儿子袁耀烈来北京,和他一起参加开国大典的还有王佐的儿子王寿生。

图|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 图|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

之后,在毛泽东的关心下,袁文才一家受到了很多关怀和照顾。当地政府得知他们还是住着小破屋,特地帮他们盖了新房子,每个月还定期给他们补贴。谢梅香心中也暖暖的,如果丈夫泉下有知,一定也能瞑目了。

她心中这么想着,心中更是对毛主席充满感激,想着何时能亲自向他道谢。盼着盼着,谢梅香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1969年,毛泽东时隔几十年重回井冈山看望了父老乡亲。恍然间,毛泽东看到了一张苍老但熟悉的面孔,他认出这是袁文才的遗孀,便赶紧上前。还没等到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介绍,他便握住谢梅香手,轻声唤道:“袁嫂子,是我……”

整整三十八年过去了,如今的毛委员已经成为大家敬仰的毛主席,但还是用这么亲切地呼唤着自己,谢梅香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过了很久,她才喊道:“毛主席,你真的回来看我们了吗?”毛泽东看着谢梅香,点了点头,接着又嘱咐道:“如今你的年纪大了,一定要注意身体。”谢梅香听后,心中不由得暖暖的。

图|毛泽东和井冈山群众、谢梅香等人合照

接着,毛泽东还邀请她和井冈山的新老同志们一起合影留念,此次井冈山之行也正式结束了。毛泽东便踏上轿车和大家挥手告别。轿车缓缓前进着,谢梅香挥着双手,过了很久都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