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与孩子,是一场注定分离的旅程;

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长,这4个母子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作者丨夏天

来源 | 妈妈抱团原创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妈妈和孩子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纽带,妊娠、哺育,精心抚养会使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然而,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

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些孩子会对妈妈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冷漠;

有些孩子会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妈妈的好,却又肆无忌惮地伤害妈妈;

有些孩子会越来越讨厌妈妈,甚至对妈妈产生仇恨;

在这些岌岌可危的母子关系里,很多妈妈深感痛苦,却始终找不到原因。

看完下面这4种母子定律,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刺猬效应:

爱没有边界,就变成了伤害

《爱的厘米》里有一个妈妈,她愿意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儿子,却唯独不愿意给儿子空间和自由。

她的最大愿望就是:

“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好好照顾我的儿子,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的儿子过得更好。”

于是,她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全心全意的付出,希望可以弥补儿子父爱的缺失。

哪怕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她依旧事无巨细的照顾儿子。

她担心儿子吃不好饭,就跑到儿子工作的医院附近,开了个房间为儿子煲汤做饭。

她怕儿子不结婚,就不停的给儿子介绍对象,却又在儿子恋情正浓时,忍受不了儿子对自己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拆散儿子的恋爱。

儿子被她逼得都快疯了,她仍旧满腹委屈地抱怨:

“你不听妈妈的话了?我只想做一个好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母子二人,都被对方伤得体无完肤。

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过一个“刺猬效应”: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其实,妈妈和孩子就像是两只刺猬,如果妈妈的爱没有边界,很容易刺伤孩子,最终也伤了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密不透风的控制感,事无巨细的付出感,都像是一把以爱之名的枷锁,让孩子痛苦万分。

真正的好妈妈,不是把孩子囚禁在爱的牢笼里,而是懂得适时退出。

只有学会放手,明确和孩子之间的界限,给孩子自由,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母子关系才不会失衡。

反射定律:

母亲,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闺蜜曾经很痛苦地跟我倾诉:

“小时候,我曾在心底暗暗发誓: 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像妈妈那样的人。 可是,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我对老公和儿子的暴脾气,一生气起来就口不择言,歇斯底里的样子跟妈妈如出一辙。 甚至包括爱占小便宜、抠门、吃东西砸吧嘴、不爱做家务这些坏毛病都一模一样。 更恐怖的是,我发现儿子身上的坏毛病其实就是我身上坏毛病的升级版。 想到这些,我真的觉得太可怕了。”

记得荣格曾在《儿童发展与教育》中讲到:

“父母就是子女的无意识映射,很多少年时觉得最不像父母的子女,往往在之后成长的悠悠岁月里,发现父母的影子从未从我们身边走远。 而且,无论是表现的相反或者相同的倾向,本致上都是对父母意志、品德、性格、偏好、兴趣的‘临摹’和‘复刻’。”

这其实也是教育心理学上的“反射定律”:

即为,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妈妈的影子。

因为,孩子最早的学习模式是模仿,而妈妈离孩子最近,也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

妈妈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甚至和周围人的相处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知不觉地就会在今后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胡适 曾在《我的母亲》里写道:

“除了看书读书之外,还给了我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身上的问题和优点,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才能有样学样。

贝勃定律:

一味付出,只会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这样的新闻:

一个看起来7、8岁大的小男孩在大街上将自己的妈妈摁倒在地,他一边用脚踢妈妈,一边对着妈妈大声吼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一女生一个月2000生活费不够花,希望妈妈给自己每月4500元,被妈妈拒绝后,在网上发帖控诉。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深深替这些妈妈感到心酸:

明明父母为他们付出这么多,这些孩子却不懂得体谅父母,还总觉得父母的付出不够多。

一位心理医生曾用一碗鸡蛋面测试出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发人深省。

故事的前提是:

妈妈做早饭的时候,发现家里只剩下一小把面条和一个鸡蛋,正好够做一碗鸡蛋面,一家三口,这个面要怎么分呢?

第一组家庭里,妈妈觉得孩子是家里最小的,理应享受家里最好的,就把鸡蛋面推给孩子,让孩子吃完赶紧去上学。

第二组家庭里,妈妈把鸡蛋面分成三份,一份给孩子,一份给自己,一份给爸爸,并告诉孩子:

你要上学长身体,爸爸妈妈要辛苦赚钱,你们谁不能饿着肚子,这半碗鸡蛋面虽然吃不饱,但我们都不会饿着。

结果,第一组家庭的孩子理所当然地一个人吃完了面条,

第二组家庭的孩子学会了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了分享和共同承担。

一碗小小的鸡蛋面,蕴含了无数的教育哲理。

贝勃定律说:

“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习以为常。”

如果父母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不忍心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作是父母的义务,理所当然的向父母索取。

只有父母舍得用孩子,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才会长出责任感,学会体谅父母,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西安一个7岁男孩,看爸爸妈妈开包子铺太辛苦,每天5点就起床帮爸爸妈妈擀饺子皮。

他每天能在上学前帮妈妈擀出600张包子皮。

记者问他:“累不累?”

他认真地说:“我有什么累的,爸爸妈妈每天干9个小时,我才干一个小时。”

心理学家说:

“一个人只有在被需要和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感悟爱并产生责任感。”

舍得用孩子,从小让孩子懂得分享和承担,哪怕是让孩子倒杯水,提双鞋都能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懂得照顾父母的人。

爱而不满,才能收获亲子关系的圆满。

霍桑效应:

看见孩子的内心,孩子才愿意改变

纪录片《零零后》中,男孩锡坤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有好奇心,探索欲的孩子。

他非常喜欢科学实验,一说起这个,就两眼放光,头头是道。

可是,他的妈妈对他期望很高,总是一门心思地想着修正他身上的缺点,让他变得更好。

于是,妈妈不管锡坤的表现有多抗拒、多焦虑,都一意孤行地强迫锡坤去语言训练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强迫他当众表演,强迫他参加夏令营,强迫他参加各种教培考试。

在妈妈的重压之下,原本阳光自信的锡坤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自卑,敏感。

十几岁的时候,他会把一床被单当成避难所,躲在里面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告诉妈妈说:

“妈妈,我想回到你肚子里去,肚子里会舒服一点。”

心理学家李雪说: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与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

如果一个孩子不被看见,不被接受,他就会被自己内心中的焦虑、惶恐、迷茫、无助以及由此带来的愤怒吞噬掉,变得自卑、敏感又拧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在教育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毫无效果的原因。

一位妈妈想让11岁的儿子继续学习跆拳道,可儿子有些不乐意。

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妈妈特别真诚地对儿子说:

“大霖,你继续上跆拳道课,我会爱你。 你不上跆拳道课,我还是一样爱你。”

听了妈妈的话,儿子瞬间展露了笑容,他决定继续上跆拳道课,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这正对应了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就会刻意改变一些行为和言语表达的效应。”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看见、被关注、被重视,他才能产生良好的感受,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看见即疗愈。

父母看见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卡夫卡说:

“努力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冷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经验,就哭啊、抓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就会一无所获。 只不过把桌子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是。

想要得到孩子爱的回报,首先要让孩子在爱中得到滋养而不是消耗;

想让孩子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就要努力的修炼自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

想要孩子学会感恩,就要收回自己泛滥的母爱,多一点狠心;

想要教育真正起效,就要看见孩子的内心,给孩子一场爱的感化。

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爱,更需要高超的教育智慧。

爱而有度、爱而有方,才能培养出一个懂事、体贴又优秀的好孩子。

来源:妈妈抱团 (ID:mmbaotuan),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妈妈抱团,一起成长,欢迎关注。

编审:昕晔 校审: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