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人类的医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断和疼痛感作斗争的历史。

因为疼痛,是几乎人类所有疾病的共同表现。

大部分时候,也只有疾病发展到疼痛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然,祖国的传统医学,对疼痛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

其中,疼痛以肝论治,是主要思路之一。

来吧,闲言少叙,我还是直接给你讲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医案记载是21岁,姓王。

这个人,大概在一周之前,因故暴怒不已。

一顿发作之后,他突然感觉到胁下部位有痛感。而且,这个痛是针扎一样的痛,没法用手按,按了会更痛。

由于疼痛难忍,所以此人烦躁易怒,片刻不得安宁,如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般。

怎么办?患者决定投中医治疗。看的谁呢?乃是河北天津一带的中医前辈王云翮。王师曾担任天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的副主任。他生于1919年,卒于1991年,是地地道道的老前辈、老学究了。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紧有力,舌色紫暗。坐在那里,此人眉头紧皱,满面怒色。

怎么办好呢?王师揣度一番,心中有了主意,于是书方一首,但见——

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太子参10克,桃仁16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川芎7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7克,土鳖虫10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大枣3枚,香附10克,乌药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连服10剂,中间略有加减,最终病情完全解除,痛感消失,心情愉快。

这就是王师早年的一张验案。无论是病例本身,还是方子本身,都有值得揣摩的地方。

现在,我就带你揣摩一番吧。

你看,这个患者最初发病,源于暴怒。

我们的肝,主情志,主疏泄。人在暴怒状态下,最容易伤及肝气,令肝郁气滞。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有了淤血阻滞于肝胆经所及之处,所以患者的胁肋部位就会疼痛。

这个过程,显而易见,不必我多解释了吧?

再看舌脉。患者脉象弦紧而有力。脉象弦,代表肝气失和,脉道紧张。脉紧,一般主痛症。脉有力,代表实证。

舌色紫暗,意味着在肝气郁结之下,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是有淤血阻滞于内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这个患者当下的状态,就是由两部分因素引起的。一则,是肝郁气滞。二则,就是气滞血瘀。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好,现在我们就看看,当时的医家王师,是怎么用方化解这些问题的:

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太子参10克,桃仁16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川芎7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7克,土鳖虫10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大枣3枚,香附10克,乌药10克。

我来给你简单解一下:

其中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土鳖虫,是用于活血化瘀的。

柴胡、香附、枳壳,这是用于疏肝解郁行气的。

川楝子、元胡,这些是用于理气止痛的。

黄芩用于清上焦之热,半夏理气降逆,太子参扶正。

如此,就基本解决了肝郁气滞,以及由肝郁气滞导致的淤血阻滞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和膈下逐淤汤的合方加减。小柴胡汤,可以疏肝解郁。膈下逐淤汤,专注活血化瘀止痛。两者配合,恰到好处。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深远。

现实生活中,我常能听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文老师,我为啥一生气就胳膊疼啊?文老师,我为啥一生气就腿疼啊?文老师,我为啥一生气就后背疼、脑袋疼、脖子疼啊……

其实,原因和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生气,郁怒,心情不佳导致了一个肝郁气滞,并由此引发气滞血瘀。淤血阻滞经脉,令气血运行不畅,这才出现痛感。这样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

要不怎么说,人间百痛,皆源于肝呢。肝主疏泄,肝主筋,肝主藏血和行血。肝对于人体的影响,实在是无微不至。因此,当肝气异常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天然容易出现疼痛。故而,要想避免疼痛,要想让身体舒服一点,我们就得养肝调肝。而养肝调肝的第一条,就是调节情志,不急不躁。

因为暴怒而诱发胁肋疼痛的例子,其实有很多。上文医案里的配伍,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用药方案。我建议非专业的读者,能将其记下来,并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适当加减借鉴。不经辨证,不宜盲目尝试。专业读者朋友,您也留意一下小柴胡汤和膈下逐淤汤配伍使用的思路。我觉得,它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