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小时的飞机,23个小时的大巴,全程穿着防护服,大庆固井人时隔两年再到蒙古国

“疫”往无前,去蒙古国固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料场装灰。

操控设备固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副武装,奔赴蒙古国。

“几百里山河,银装素裹。绕了北京,绕了首尔,绕了乌兰巴托,来到了塔木察格。风雪的嘶吼,是石油人最美的赞歌……”时隔两年,大庆钻探钻技一公司蒙古固井项目部人员“疫”往无前,再次前往蒙古国生产现场,去固井!

“第一批人员10月9日到现场,第二批人员11月5日到现场,我们过五关斩六将,恢复基地,恢复设备,备战生产,从10月25日到现在,已施工4口表层固井、1口油层固井及4次试压,油层固井质量为优。”11月17日,项目部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于涛在电话里这样告诉记者。

再赴蒙古国

上次完成任务离开蒙古国,是2019年11月初。受疫情影响,固井人时隔两年才再次开启蒙古国固井之行。

海外疫情形势严峻,这次前往蒙古国,与每次都不同。10月7日晚,第一批人员身着白色防护服,从北京到韩国首尔,转机到蒙古国乌兰巴托,再到项目基地,全程都被防护服包裹着、保护着。

11个小时的飞机,23个小时的大巴,风雪阻路。两天的无接触旅程,时刻考验着大庆固井人的意志。他们丝毫不放松,严格防护,遵守钢铁纪律,坚定脚步“疫”往无前。

10月9日,终于到达项目部基地!可眼前一片荒凉,荒草满院,满目疮痍。两年没来,基地有人看管,无人居住,更无人打理。

没啥说的,大家分工合作,开始收拾。检查基地各项设施、检查维修供电线路、清理室内黄沙、检查更换防火设施……他们一步一步落实,有条不紊恢复基地,很快达到了可居住条件。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一边在基地隔离,一边开始与草的“斗争”。院内杂草丛生,杂草根系发达,很难除掉,他们几人连续工作5天,才基本恢复了基地的面貌。

备战生产

固井人把基地“屋里外屋”快速收拾了一遍,便开始紧锣密鼓备战生产。

固井用的各种设备、工具在库房里“睡”了两年,有的锈了,有的堵了,有的坏了,有的管线老化了,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恢复设备、保养设备的活儿,是开工的前提和保障,工作量大,而且精细又复杂。

一边隔离一边恢复设备,保养水泥头球阀,恢复压风机,更换立式罐、隔袋机的压力表,清理管线内固结,修复化验室压力机及高温高压稠化仪……他们一样一样恢复,唤醒了沉睡两年的设备和工具。

“除了设备工具,我们还迅速恢复了料场功能。以往我们可以雇用当地雇员,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我们一个雇员都没有,所以大家付出了很多辛劳与汗水。”于涛说。

对于固井生产来说,料场工作是重中之重。料场存储了水泥等生产材料,还是转运中心。一万多平方米的料场,经过两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早已“面目全非”。繁重的恢复工作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日升日落,固井人在疫情肆虐的异国他乡,每天干到筋疲力尽。大家开玩笑地说:“干这活儿,真解压,每天躺床上瞬间就能睡着。”

开工固井

随着基地隔离期满,生产任务提上了日程。

项目部领导积极沟通运作,协调设备通关事宜。以往,设备和人员一起通关,把设备开到现场。疫情发生后,设备采用全新的通关模式,由第三方代理公司托运至蒙古国境内。通关手续办理、设备接收工作都几经周折,最后在一个接一个电话中逐项落实到位。

10月25日,钻机汽笛鸣响,大庆钻探蒙古项目正式开钻。而蒙古固井项目部在项目经理姜乙东的带领下,有序完成了设备检修、水泥装运等一系列生产准备工作,10月26日,顺利完成了首钻井表层固井任务。

固井施工中,最重的最艰苦的活儿,莫过于在料场装灰。以往都是雇用当地雇员来完成,如今没有雇员,固井人不畏艰辛,争着抢着去完成。

“装灰工作几乎每天都有,一般需要四五个人配合,有一次,有7名员工同时准备好了要去料场。一件小事儿,就能看出大家的干劲儿和斗志。”于涛很感动也很欣慰。

疫情特殊时期,项目部人员早晚测温,戴好口罩,定时消毒、通风,这些都是标准动作。他们还实行网格化管理,生产中严格控制与外人接触,严格落实好防控措施。

艰苦的生活环境,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庆固井人“疫”往无前逆行蒙古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石油人的初心和使命。本报记者 朱丽杰 照片由通讯员 余虹娜 王克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