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郭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冬初,北京的鸟友奔走相告,大鸨又一次降临通州桑园村。没想到这么早,本人11月16日即在大鸨抵达北京快一周了,才得空驱车去看大鸨,这是我这两年第三次到通州桑园村看大鸨,也算破了个人的观鸟记录。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一对儿、而是一夫二妻(我说的当然是大鸨),令人喜出望外,所以写美篇题为“大鸨三至张家湾”(指的是三只抵达,具体是桑园,为何故弄玄虚说成附近的张家湾呢,就是怕来人多,更怕招来肆无忌惮的追拍者)。好在通州观鸟会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尽心竭力地守护在大鸨出没的地域,16号还没见,17号好像就拉起了警戒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易危级”物种,跟大熊猫同一级别。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甚至就在首都,离城区这么近的地方能有大鸨出现,而且是连续六年抵达,并成为了这里的冬候鸟,如此有国家重点、国际重要保护级别的珍禽,能自然迁徙而来,你是想花多少钱都做不到的事情啊,太不容易了,北京堪称生物多样性丰富之都和首善之区,市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因大鸨、天鹅、角䴙䴘等的莅临,实至名归。

但是,从通州桑园村大鸨出没的现场看,四周都在大搞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铁也快通了,这几块地似乎是岌岌可危了,能不能请相关部门出面把几块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或大鸨保护小区,保留这几块农田,四周也留出缓冲区,不再建高层建筑。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北京绝不缺这几个钱,缺的正是这名副其实的明星物种啊!

应知,2000年澳大利亚在举办奥运会前夕,他们曾经有一块湿地,其实也就是一块小小的水洼,因为那儿有一种澳大利亚特有的两栖动物金铃蛙,所以,澳大利亚政府将原来规划建设奥运场馆的土地,改变了性质,不做奥运场馆,改做了金铃蛙的保护区,一种小青蛙,由此得到了保护,事不大,却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捧,认为,澳大利亚真环保,办了一届地地道道的绿色奥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个小精灵远远不及中国的大鸨更濒危更稀有更显赫,这可是世界级的珍禽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的确也太富有了,珍禽走兽太丰富了,可惜呀,这些野生动物,它不会飞到你特意设计的副中心绿心公园去凑热闹,而是选择这块有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残留物的清冷偏僻的农田做越冬地。怎么办?只有顺着大鸨,才算顺应自然!

建议像对待疫情“严防死守”一样对这块农田采取季节性严格封育措施,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不再打扰大鸨!禁绝一切干扰(包括拍摄者、拾荒者、放牧者、流浪犬等都禁止进入),拍鸟、观鸟活动照常,但一律在警戒线之外。先让三只大鸨安然度过这个冬天再说。同时,根据以往教训,切忌再发生建设性破坏和好心办坏事地帮倒忙的愚蠢行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呵护这些珍禽异兽。

好事要办好!锦上能添花!

今年,在云南发生了15头大象离开保护区,组团北上昆明的事件,它们的举动及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处理事件的方式,令世人瞩目,正好在联合国第15届生物多样性履约国大会召开前夕,大象群又皆大欢喜地回到了保护区,使大家如释重负,也为首次在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履约国大会锦上添花。

同样,在北京,2022年2月将要召开冬奥会之际,北京来了大鸨,一下子就来了三只大鸨,这难道不是老天爷给中国、给北京的一份迎冬奥的厚礼吗?难道不正是对北京举办一届绿色冬奥的锦上添花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我曾乘火车奔赴临河,在林业警察协助下,救回一只大鸨,从内蒙运到北京濒危动物中心,从此认识了这种鸟。大鸨在我国仅有几千只。

据资料,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易危物种(与大熊猫级别一样)。它身高背宽,雄鸟体长可达1米,体重10公斤,雌鸟比雄鸟相对要小得多,平均体重3.5公斤,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

大鸨是草原鸟类,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它十分善于奔跑,比骏马还快,大鸨的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 称得上大草原的保护神。

大鸨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大型的陆栖鸟类又名地。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生鸟类中体重差别最大的种类。

关于作者

北京麋鹿生态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出版著述20余部并多次获奖,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