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空军两架强-5D强击机,在完成最后一次飞行之后正式退役,宣告着这款上世纪50年代研发的战机,在空军服役了近50年后,迎来了新的使命。这款服役年限前所未有,研发经历也是异常曲折,更因为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而广为人知的传奇型号,虽然已经不再承担过去的任务,但在强-5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规模空中打击能力,却已成为空军“攻防兼备”中“攻”字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退役的强-5D

早在1958年初,刚刚成立的沈阳飞机设计室,开始着手在引进的苏联米格-19超音速战斗机基础上,研发一款具备较强对地攻击能力的型号,项目代称“雄鹰-302”。整体设计要求,比之前在东南沿海战斗中,屡建功勋的伊尔-10强击机拥有更大的载弹量,更高的速度,以及更准确的打击能力。当时,沈阳飞机设计室通过搜集国外资料及征询部队意见,最终在米格-19的基础上,采用两侧进气方式以减少进气损失,提高进气道的进气效率。同时,尖锥形机头也有效改善了飞行员的下向视野,有利于低空飞行搜索和瞄准地面目标。此外,为了满足低空飞行对稳定性和操作性的需求,“雄鹰-302”采用了面积更大的垂直尾翼来增加侧向稳定性,同时还加大了水平尾翼的尾臂长度,以提供更大的操作力矩来提高纵向安定性,使得战斗机的低空飞行品质相当不错。

苏联米格-19战斗机

为了满足对地攻击需求,飞机机翼和机身下方布置了12个武器挂点,用于挂载航空炸弹、火箭弹、副油箱等装备。在飞机的机腹增加了一个类似轰炸机的小型内部弹仓,能以半埋方式搭载体型较大的武器。同时,装备的机炮由米格-19机翼根部的两门30毫米火炮,改为机头安装的两门23毫米火炮,以携带更多的炮弹,增加对地打击时的持续作战能力。就在项目顺利发展之际,沈阳飞机设计室在1958年8月接到了更重要的任务,牵头负责研制两倍音速的“东风-107”国产歼击机(最终于1959年12月下马),因此将“雄鹰-302”项目转交给南昌飞机设计室,继续完善后续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风-107木制样机

由于设计单位人手严重不足,加快航空工业整体发展的氛围热烈,因此,刚刚接手的南昌飞机设计室抽调了来自北航、南航及西工大的大量师生,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在75天内就完成了“雄鹰-302”项目的15700幅生产图纸,并交付工厂生产。然而,这种急切赶工状态下的设计带来了许多问题,国内航空生产企业对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的掌握也并不完善,还有一些新配套的机载设备也未研发完成。并且飞机模型在跨音速风洞的实验中,也出现较大问题,无法达到超音速的设计目标。

强-5甚至还出现过鱼雷攻击机

对此,“雄鹰-302”设计总师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对飞机图纸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修改,并利用了当时国外提出不久的跨音速面积理论,对飞机机身部位进行“蜂腰”修改,大幅度减少了跨音速时的激波阻力。同时,结合加长机头锥体来减少迎面空气阻力,修改背鳍对机身气流进行整流等措施,使得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顺利超过音速。1960年5月,经过多次修改的2万多张“雄鹰-302”图纸技术定型,南昌飞机制造厂也开始首批3架原型机的零件制造。就在前景一片光明之际,新飞机的发展却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

“蜂腰”使得强-5体型比较流畅

在50年代末期,国内航空工业的发展气氛及其热烈,包括“东风-113”、“东风-107”等多个型号先后上马,但由于设计指标明显超过当时的设计制造水平,设计目标不仅难以实现,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甚至连对米格-19的仿制(即歼-6)生产,都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使得国家对航空工业新型号的发展做出了严格限制,包括“雄鹰-302”在内的一大批项目被取消,唯一允许继续发展的,只有当时已基本完成的初教-1(后来的初教-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5的武器挂载比较丰富

但“雄鹰-302”的设计总师认为,新飞机的图纸设计已基本完成,技术上也没有太大风险,完全具备投入生产的潜力。因此,想方设法说服了上级,在当时“雄鹰-302”已无法得到资源的情况下,由部分设计人员及南昌飞机制造厂提供一定支持,继续“雄鹰-302”的研制。由于条件异常简陋,资源非常匮乏,使得“雄鹰-302”的设计队伍,一度减少到只有14个人,但项目最终还是艰难地坚持了下来。到了1962年11月,情况有所好转,“雄鹰-302”重新得到部委认可,又成为南昌飞机制造厂的首要任务。1963年6月,第一架静力试验飞机制造完成,但由于人为原因,新战机又一次濒临失败。

L-15教练机同样由后来更名洪都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出品

在1963年10月,唯一一架原型机在进行全机悬空加载破坏试验时,由于缺少一根16毫米直径的固定钢缆,实验人员在并未上报的情况下,错误采用两根8毫米直径钢缆替代,结果其承载能力远远小于16毫米钢缆,导致实验过程中钢缆被拉断,飞机受到的载荷瞬间失控,进而导致飞机断裂、破坏。在当时“雄鹰-302”项目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唯一一架原型机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这次人为失误使得前后5年多的心血,再一次濒临失败的边缘。

静力试验是飞机研制中的重要环节

幸运的是,1964年1月,上级正好前往南昌飞机制造厂调研,设计总师趁机表示,“雄鹰-302”是一款技术比较可靠,性能满足空军需求的战机,前期实验失败是意外疏忽所致。一番努力最终得到了上级认可,同意由南昌飞机制造厂调集资源,又生产了一架静力试验原型机,重做全机悬空加载破坏实验,最终达到了技术要求。

此间,国内经济发展的艰难阶段已经过去,“雄鹰-302”全面恢复研发。1961年11月,“雄鹰-302”飞机被正式更名为“强击机五型飞机”,简称强-5。随后更是获得的大量资金投入,有力促进了强-5的发展,到1965年5月,飞机各项地面实验全部完成。1965年6月4日,强-5的02号原型机在江西樟树机场成功首飞。又经历了三年多的实验之后,强-5于1968年11月正式列装部队,开启了在空军的服役生涯。

轰-6同样是于6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

第一个列装空军的型号,是强-5基本型。这个型号从1969年到1979年的10年间,生产了515架。主要武器是两门23毫米机炮,并在机翼和机腹下有12个挂点,以挂载各型火箭及航空炸弹等,并且机腹有内置弹舱,可以携带两枚250千克炸弹。总的来说,凭借极为优异的低速性能和小巧灵活的优势,强-5在当时很受空军喜爱。按照当时空军的战术定位,强-5在战斗中以低空突进的方式进行对地攻击,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俯冲超音速飞行,完成一沾即走的快速攻击。当然,强-5最为外界所熟知的型号,是在强五基本型之后的强-5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期强-5的产量很高

在1969年,空军提出“做好航空兵使用核武器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1970年4月,联合商讨对强-5进行改装,使之具备甩投核弹的能力。由于强-5原来的炸弹舱太小,无法将核弹全部载入,为了保证既能悬挂又能安全甩投核弹,避免触碰机体,相关单位对炸弹舱进行了改进,使核弹可以半埋在炸弹舱内。最终,第一架改进后的型号在当年8月1日首飞,被称为强-5甲,此后几个月内,就完成了6架强-5甲的改装。

1972年1月7日,一架编号为“0266”的强-5甲型飞机,成功完成了氢弹投掷实验,书写了强-5发展史上最耀眼也是最冒险的高光时刻。这次实验成功,也使得中国空军在那个异常艰难的年代,理论上具备了一种有效的战术核攻击能力。尽管仍然存在不少风险问题,但就当时的装备和技术而言,空军并没有更多的选择。

机腹下挂载氢弹的强-5

在强-5甲之后,又研发了强-5乙鱼雷攻击机,但由于性能不过关,在改进5架原型机后放弃。日后真正成为空军主力的,实际上是强-5Ⅰ(又称为强-5A),其改进方案在1977年4月提出,包括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以增加航程、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大、起落架加强等七项重大改进项目,甚至还获得了“强-5七改”的称号。在1983年12月,强-5A正式定型,随后成为空军主要的对地攻击装备,其白色涂装也成为强-5最典型的机体颜色。比起那个时代的歼-6、歼-7甚至歼-8,强-5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两侧进气带来的高颜值。事实上,在国产歼-10战斗机现身之前,强-5始终是国产战机的颜值担当。

强-5的颜值在那个年代已算不错了

在这之后,国内在强-5Ⅰ的基础上,又衍生了一款有4项重大改进的型号,被称为强-5ⅠA(又称强-5B),还有一个经典的“强-5十一改”称呼。在改进完成之后,强-5B的航程,从基本型的1630千米增加到2030千米,全低空作战半径由250千米,增加到330千米(不挂载副油箱,武器挂载约为最大载弹量80%),最大载弹量增加到2吨,是强-5系列中比较经典的型号。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了搭载雷达告警系统的强-5Ⅱ(强-5C)型。

后来为大家熟知的绿色涂装强-5,其实是强-5的另一个主要改进型号强-5D。于1996年开始研制,1998年正式装备部队。主要是在强-5C基础上,加装国产多普勒雷达及导航系统,大大提高了导航和攻击精度,同时具备挂载两个1140升副油箱的能力,延长了作战半径,基本上解决了强-5之前存在的“腿短”和“近视”问题。这是强-5最后一个,也是战斗力最强的改进型号。

强-5D是经典的绿色涂装

实际上,这款战机还发展了强-5E、强-5F、强-5G、强-5L、强-5J、强-5K、强-5M、强-5N、强-5X等众多型号,但都未批量生产。其中,又以强-5M和强-5K在外界传播最广。强-5M是国内利用意大利的先进机载设备,对强-5进行改进的型号,具备搭载红外格斗弹和各型火箭弹的能力,在1553B数据总线和惯性导航系统的支持下,作战能力是强-5A的8-10倍。强-5K的改进与强-5M类似,只是安装了法国设备。这两款在80年代末期发展的改进型号,最终由于种种原因,都在少量生产后告一段落,直到后来强-5D的出现,才基本实现了这些改进型的设计初衷。在强-5发展过程中,最鲜为人知的恐怕就是其对外出口的历史。

直-9同样是从法国引进的

在1980年1月和6月,巴基斯坦两次派人前来体验强-5的性能,最终在1984年4月签订合同,采购54架强-5,项目代号“龙-6工程”。巴基斯坦按照“国际”惯例,对引进战机赋予了A-5的代号。之后,设计单位按照巴基斯坦的要求,对强-5Ⅰ进行了32项大小改进,最终在1983年2月到1984年4月,分4批完成交付,这也就是强-5Ⅲ。需要注意的是,强-5Ⅲ并不是强-5C,两者几乎没有关系。

在强-5Ⅲ出口巴基斯坦之后,也吸引了孟加拉国的注意。1986年2月,孟加拉国采购了16架经过一定改进的强-5Ⅲ,被命名为强-5ⅢA型。这16架强-5ⅢA于1988年由国内机场直飞孟加拉国吉大港空军基地,在转场中首次实现了携带两个1140升副油箱的长距离飞行,在落地时全机余油仍有1700升,验证了强-5的远距离飞行能力。

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强-5

在这之后,苏丹在1989年也购买了9架强-5,并在1999年2月完成交付,技术水平与国内使用的强-5Ⅱ几乎完全相同,因此被称为强-5ⅡA。强-5的第四个出口国家是缅甸,总计36架强-5ⅡK。其中,第一批12架是在强-5Ⅱ基础上,换装敌我识别器和雷达告警等电子系统,在1994年8月交给缅甸空军;之后缅甸空军又增购了24架,最终在1996年9月和1998年2月完成交付。

强-5的最后一次出口是在2000年。当时,巴基斯坦购买的54架强-5Ⅲ经多年使用后有一定损失,而当时巴基斯坦与印度关系较为紧张,因此在购买歼-7的同时,又添购了6架强-5。设计单位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一定改进后,在2002年9月经上海港转运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将6架强-5交由巴基斯坦空军,使得强-5的全部出口数量达到121架。

涂装一换就有感觉了吧

按国内官方报道,最后一架强-5是在2012年10月25日交付中国空军,最终在2017年4月全部退出空军现役。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歼轰-7A战斗轰炸机,同样是在2017年3月停止生产。因此,一般认为,强-5和歼轰-7A这两款长期担负空军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机,接连退役和停产,是由于国产歼-16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于2016年末投入批量生产,有效解决了空军对高性能对地打击战斗机的迫切需求。

歼轰-7A已于2017年停产

从1968年投产到2017年退役,强-5在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仅仅只是作为一款取代伊尔-10强击机的型号存在。后来,却由于国内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而我们又面临较大的军事威胁,强-5不得不勉强扛起对地打击的重任,甚至携带氢弹的强-5甲还肩负起战术核打击的任务,这是一个艰难却又无奈的过程。待到性能更强的歼轰-7“飞豹”出现,大大缓解了对地攻击的任务压力,而强悍的歼-16重型战斗机服役,最终使得强-5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圆满从空军部队退役。

歼-16对空军的意义重大

由于歼-20隐身战斗机在2016年就已投入小批量生产,而强-5这款在第一代战斗机歼-6(中国标准)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战机,一直服役到2017年前后。在此期间,中国空军在役机型出现了第一代强-5、第二代歼-7/8、第三代歼-10/11/16以及第四代歼-20短暂共存的奇特现象,不能不令人惊叹。随着四代战机共存时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空军装备实现了全面的革新换代,战力也攀升到新的高度。我们相信,尽管强-5对长期奋斗的这片天空仍然心存眷恋,但在退役之时,仍然还是绽放笑容、满怀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