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清晨5点,作曲家沃尔特·维尔佐瓦都会坐在他的电脑前,等待着一封特别的邮件,它来自6个时区之外,在那里,有支团队用一整夜的时间(准确来说是一整个白天)来续写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在贝多芬逝世近两百年之后。

这封邮件包含数百种曲谱,维尔佐瓦全部听完了。“我会一直听到九十点钟,那感觉仿佛身处天堂。”维尔佐瓦所听的曲调堪称完美——毫无疑问就是贝多芬的音乐。但这些乐句并非出自贝多芬,它们是由人工智能(AI)创造的——是对贝多芬创作过程的计算机模拟。“AI会给我上百种选项,其中不乏优秀的乐章,但会有那么一段令人折服,发现它的过程十分美妙。”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在1827年去世之际,他未能完成《第十交响曲》这部杰作,只留下了一些音乐草稿和片段。用这些残片谱写出一个乐句都很难,更不用说整部交响乐了,但这并未阻止人们的尝试。

1988年,音乐学家巴里·库珀进行了一次尝试,但最终止步于第一乐章——贝多芬留下的关于第二和第三乐章的草稿寥寥无几,难以谱出一章交响乐。

维尔佐瓦说:“交响乐的一个乐章可以包含多达4万个音符。贝多芬留下的一些主题旋律却只有三个小节,大约20个音符。我们掌握的信息太少了。”维尔佐瓦与一群音乐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了团队,使用机器学习来创作交响乐,AI的部分由美国罗格斯大学的艺术与AI实验室主任艾哈迈德·贾迈勒所领导。

贾迈勒说:“AI生成的音乐旋律往往在几秒之后就会开始发散、变得无趣乏味,它无法很好地延续乐曲的主题,续写出完整的交响乐章。”团队的第一项任务是教会AI像贝多芬一样思考。为此,他们向AI输入了贝多芬的完成作品、草稿和片段,还教给它贝多芬的创作过程,比如贝多芬如何从4个标志性的音符构建出完整的《第五交响曲》(即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然后,他们教AI为旋律作和声、连接乐段并进行器乐谱写,有了这些知识,AI已经出落得尽可能接近贝多芬的思考模式了,但这还是不够。“用AI来生成音乐的过程和写电子邮件很像,邮件程序可以预测你想要输入的下一个单词,或是预测句子的剩余部分。”但如果一直按照程序自动联想的内容写下去,文本最终会变成胡言乱语。程序无法长时间持续地产出一致而稳定的内容,这就是这个项目面对的主要挑战:怎样才能把贝多芬草稿中的主题或短句延伸成一整段音乐?”

维尔佐瓦收到的每日邮件应运而生:每天清晨,他都会选出他认为最接近贝多芬的片段,然后一小段一小段地,团队构建出了一整部交响乐。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究创造性机器学习的马修·古兹迪亚尔没有参与这一贝多芬项目,但他表示AI的能力被夸大了。“现代人工智能、现代机器学习所做的,只是选取较小的局部模式然后将其复制。对AI输出结果的解读和择优则完全取决于人类,音乐创作的天才之处并不在于复制。拥有音乐天才的不是AI,而是做选择的人。”

贾迈勒希望让这个AI变成一种能实际应用的工具,帮助其他艺术家克服作曲障碍、提高艺术表现。不过他和维尔佐瓦都表示,AI不该取代艺术家的角色,而应该帮助艺术家优化他们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许多工具都像是双刃剑,既可能成为杀人的凶器,也可能成为救命的手术刀,用法取决于你。孩子们天生拥有创造力,仿佛一切皆可创造,一切皆有乐趣;年岁的增长似乎让我们逐渐丧失创造力,或许是因为害怕犯错。我想,我们可以在某个周六午后钻进厨房,在AI的协助下一起写点东西——奏鸣曲、歌谣或者别的什么,生活也许会更加美好。”

团队最近发布了这部《第十交响曲》。当被问到这部作品应当归功于谁——贝多芬、AI还是背后的团队时。维尔佐瓦坚定地回答,这是多方协作的成果。不论如何,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贝多芬。

“我敢肯定,没有人能像这个AI算法一样了解贝多芬。闭上双眼用心聆听,你的身体会对音乐产生反应。所以,闭上双眼,放松下来,沉浸到这部《第十交响曲》中吧,我很想知道你听完后的感受。”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翻译自科学60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