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的时候,咱们经常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品读唐诗时,无数诗迷则是深深地庆幸:李白和杜甫这对诗坛双子星,同时出现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岁月里。

世人都说,李白和杜甫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那么,笔者要问:如果他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年轻时又怎会同游山东,甚至同床而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虽然李白性格洒脱,杜甫一向沉郁,但二人从很多方面来看是“灵魂相通”的:

其一,两人虽然官都当得不大,但胆子却都不小。李白面对高官的怠慢时,敢写“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杜甫面对看不惯的权贵,敢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意,杜甫这首诗原意可并非夸人,他是在讽刺。

其二,两人对朋友都很仗义。王昌龄落魄,旁人都不太敢沾边,李白却写出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样的名句赠他;李白落魄,亲朋多疏远,杜甫却用一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遥寄友人。

其三,两人都对普通百姓充满着善意及同情。杜甫就不必说了,三吏三别就是一部属于唐代的诗史;李白也是一样,多少达官找他求诗都求不到,但他却为普通邻居及山中老妇写过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以上3点来说,不管诗仙、诗圣平时的性格上看起来有多么不同,但内心来说他们都是性情中人。

而正是因为一样的气度和胸襟,也让他们的一些诗作看起来很像。比如,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这两首作品,同样是面对滚滚江水,两人各写下了一首经典作品。很多人说,这两首作品其实就是二人的唐诗“王者之争”,让我们来读一读: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早前,曾有人说把这两首诗拿出来比较,对李白有些不公平。毕竟从创作时间来看,李白写这首诗时应该还比较年轻,而杜甫则是诗技如火纯青的中年了。

对此,笔者个人的观点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技巅峰时刻本来就不一样。李白是“仙才”,刚出道时水平就已经“秒杀”众人,多数经典作都不是晚年写的;而杜甫,则是钻研技术型的选手,到了晚年更是越写越顺,在写《登高》时已经入了“化境”,这正是他自己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把李白年轻时的诗和杜甫中年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是合理的。

而大家之所以会觉得这两首作品适合对比,有一个很大原因:写得太像了。如果说杜甫写“月涌大江流”时,完全没有参考李白的“江入大荒流”,说实话我是不信的。当然,李、杜二人这么铁的关系,而且杜甫也确实仿出了自己的风格,想来李白就是知道也不会有任何意见。

其实,就两首诗通篇来说,算是各有特色的:

先说李白诗。李白本身不太擅长五律,但这一首却写得别具一格。他创造性地将山、平野、江、月、云等意象,都如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地记录在诗中。在保持风格雄健的时候,不失瑰丽的想象力,同时看似通篇写景,实则又句句在写年少远游的思乡之情。

再说杜甫诗。律诗一向是杜甫的强项,这首诗几乎通篇都是名句。高手过招比的往往就是那么一两个字、那么一两个意象,而杜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一个“垂”字和一个“涌”字,再加上最后那飘飘的天地一沙鸥,一笔收住。意象之美,遣词之工,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杜甫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用大景写悲、以豪迈写悲的手法。杜甫的悲伤从来不是小家子气的哀怨,而是长江滚滚、万里悲秋式的。这种极致的悲、极致的美,带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满后劲的。它就像醇香的美酒,入口不烧咙,但却越品越有味道。这,就是诗圣的力道。

纵观这两首诗,笔者个人认为:李白已经够牛,但杜甫诗确实略胜一筹。当然,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相信很多网友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您怎么想?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