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李克强指出,各地要把保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政策着力点,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市场保供稳价等政策,采取措施清理拖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解难题。其实,这已经不是李克强第一次强调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此前多个会议上,李克强已经反复强调为“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如10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当前,我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遭遇全球政治经济的多重不确定性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诸多因素使得“纾困”成为近年来宏观政策的关键词。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交织叠加、超出预期。如近期表现突出的原材料价格高企、融资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用电紧张等因素。这种新挑战,并不是抽象的,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就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反映。1~9月,我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8%、32.5%;但具体到9月,仅分别同比增长11.2%、3.6%,下行压力加大。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压力,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提出了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等9条具体措施。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接的资金支持,还是减税降费、金融政策,都找准了核心痛点:资金。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之所以面临经营困境,融资难题往往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特别是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受限于上下游的垫资和回款周期,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订单和盈利模式,问题往往就出在资金周转压力上。现在,随着一系列政策不断加码,可以看到决策层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的决心。而这些新政策、新措施的不断出台,需要向改革要智慧。正如李克强指出的,“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要注重在改革开放上下功夫”“国家研究出台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并形成规模,是用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唯有迎难而上,在问题中找办法,在改革中搞创新,才能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还指出,“地方和有关部门要为市场主体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出台相关经济政策措施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采取运动式、冒进式、一刀切措施。”的确,良好的营商环境之于企业,就好比阳光雨露之于种子,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比什么都珍贵。而营造良好环境,关键在于稳政策预期。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底座和基石,无论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强调的“专精特新”,还是基础制造业,他们不仅代表着市场创新的方向,同样也意味着巨大的就业容纳和保障。从过往的数据来看,中小企业创造了70%的GDP,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要做好“六稳”“六保”,中小企业的角色至关重要。“留得青山在,何愁春不来?”稳住了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更能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储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