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

前言

1927年,周恩来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打响对国民党的第一枪,刘伯承担任参谋长。此后,他们的友谊在枪林弹雨中日益加深。

周恩来临终前,在极其痛苦的情况下,依旧关心刘伯承的身体,他从昏迷中醒来后问医生:“刘帅……刘帅,的身体……”

几十年的革命友谊,默契配合,按理来说,刘伯承应该很乐意与周恩来合作。但在五十年代时期,中央本来决定,让刘伯承给周恩来当参谋,刘伯承却连连摆手拒绝,让中央另请他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刘伯承四次当参谋

刘伯承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时间内,一共出任过4次人民军队总参谋长。在此期间,他第一次当参谋长,就是周恩来的提议。当时,他也是拒绝的态度。

因为蒋介石与汪精卫叛变革命,疯狂迫害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为了反抗国民党,共产党决定发起南昌起义。周恩来临危受命,出任书记一职,负责领导此次起义。

蒋介石

当年7月,刘伯承在武汉的《国民日报》上刊登消息称,自己因病要请假调养,并将暂编的第15军军长一职,交给副军长黄慕颜代理。随后,他秘密前往南昌,成为周恩来的主要军事助手,参与南昌起义。

在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党中央决定成立军事参谋团,作为此次起义的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制定相关军事计划。

当时,参谋团还没有合适的人出任主任,周恩来急需一位既有秘密组织大规模兵暴经验,又有出色作战指挥才能的得力助手,他看上了身边的刘伯承。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就毅然剪掉长辫,抱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走上革命之路。

1912年,他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各门近代军事课程的同时,还熟读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兵书,诸如《孙子》、《吴子》等,甚至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刘伯承

毕业后,他正式进入军队开始实战,先后出任川军司务长、排长、连长。1914年,他又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次年,他又组织400多人的队伍,形成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

1917年,他在护法战争中,又担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职务。之后,又参加了讨伐军阀吴佩孚,并取得胜利。因此,刘伯承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但对于周恩来的提议,刘伯承起初却不愿答应。后来还是周恩来坚持,一定要让刘伯承担任参谋一职,刘伯承才答应下来。

随后,刘伯承立即找到贺龙,一起商议详细的起义计划。这份计划,详细列举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南昌,甚至是江西的军力部署情况。

经过分析得出,起义军在人数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就整个江西而言,起义军还是处于劣势。

经过一番周密考虑,起义计划终于写好。刘伯承向周恩来报告后,周恩来指示,让他去征求代前敌总指挥叶挺的意见。叶挺仔细看过计划书后,非常赞成。

贺龙

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爆发。尽管因为一名副营长临时叛变告密,使得敌人有了严密警戒,但在一番激战后,敌人还是放下武器,停止反抗,起义军成功控制南昌。取得这样的胜果,刘伯承等人功不可没。

南昌起义结束后,刘伯承在组织的安排下,先后赴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理论,他的第一次参谋长职务就此终止。

此后,刘伯承又于1932年、1934年以及1936年,出任红军总参谋长,为革命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想要将刘伯承调进北京,担任周恩来的参谋,刘伯承却连连摆手拒绝,他说:“还是另请他人吧!恩来熬夜的本事实在太大,我可熬不过他……”

他还笑称:

“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还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刘伯承

其实,刘伯承是觉得,总参谋长这一一线上的重要职务,应该让精力更加充沛的年轻人来当,自己应该让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潜心钻研学术,开办学校培养干部等。

虽然那句“熬不过”是开玩笑,但也能从中体会到,周恩来是非常能熬夜的,如果不是深有体会,昔日战友也不会说出这句话。

半夜打电话,暗查值班制度

曾任总理办公室秘书的赵炜说,周总理习惯晚上办公,最早也是两三点才睡,一般他只有在上午休息,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这一习惯,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曾经采访他的外国记者伊·爱泼斯坦,对周恩来这种夜以继日,疯狂工作的行为印象深刻。

在重庆时期,抗日战线屡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周恩来手上的工作,一刻都没有停下过。一次,伊·爱泼斯坦在会见周恩来时,他正好患上重感冒,嗓子沙哑,双眼也因为长时间熬夜,变得异常猩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炜

伊·爱泼斯坦担心他熬坏身子,便劝说周恩来:“您应该去休息与养病,不应该总是每天16个小时,甚至是24小时的工作……”

听到这句话,一向好脾气的周恩来,却罕见生气了。伊·爱泼斯坦表示,这是周恩来唯一一次对他生气。因为在周恩来的心中,革命与人民的需要才是第一位。至于他自己,可以为了这些,做出无限让步。他被周恩来的这种坚定的信念,深深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并没有因为国家暂时的稳定,而有一丝放松。相反,他越来越忙,被外国人称为“全天候周恩来”。

而且,之所以晚上办公,也是因为现实需要。当时,周恩来白天常常忙于开会、接待外宾。有时候,甚至都顾不上吃饭。工作人员只能随身携带一些简单饮食,好让这位国家总理,在车上简单充饥。

周恩来吃饭

这样一天忙下来,只有晚上,他才能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研究重大问题,处理文件。对于交代下去的工作,无论周恩来有多忙,他都会抽时间检查。

1965年一天的凌晨一点,外贸部值班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正在打瞌睡的值班人员齐旭东,被惊醒后,立即接起电话询问:“请问是谁?”“周恩来”对方说道。

听到这个名字,齐旭东有点不敢相信,怕自己刚才脑袋不清醒,听错了,就又问了一遍。对方说:“周恩来,周总理嘛。”齐旭东赶紧问好。

紧接着,周恩来详细询问了齐旭东的名字,并叮嘱他道:“值班很重要,要尽忠职守!”随后,他给齐旭东交代了任务:“关于某某那个文件,告诉林海云同志先不要发,明天研究一下再说。”

由于没有听清楚,齐旭东非常不好意思,又问了两遍,周恩来耐心告知,还交代让他拿笔记下来。第二天一早,齐旭东就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副部长。

《国家命运》电视剧中“周恩来”打电话

没多久,副部长就被国务院通知去开会。会上,周恩来说道:

“我昨天检查了三个单位的值班室工作。外贸部门那位同志做的就很好,电话刚打过去就接通。我说的话他没听清楚,反复询问,工作很认真。但是,另外两个单位的人,一个是电话响了很久才接,另一个响了很久接通后,还没听清楚我说话,就不耐烦的挂断电话。这样的值班,能有什么作用?我早就要求各部门建立值班制度,这很重要……”

这件事情,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很大震撼,周恩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恪尽职守。

另外,周恩来之所以越来越忙,也与他事事操心有关。就连新闻稿上,领导人的名词排列问题,他都非常重视。

1966年的一天,新华社记者,在写好一篇关于毛主席以及其他领导人,接见在北京参加国际会议外宾的稿件,准备发出时发现,陈伯达与康生的名字顺序有点问题。

马列

原来,稿件写好后,记者送给陈伯达审阅时,陈伯达出于谦虚,将自己的名字放到了康生的后面,并让记者将稿子送给康生审阅。而康生因为看到了陈伯达的签字,只是瞄了一眼就表示同意。

当时,这样的名字排列顺序是很敏感的,一旦稿件发出去,必定引发人们无限猜想。因此,记者便向周恩来曾经的外事秘书马列求救,马列也觉得这样做不妥。

眼看交稿时间到了,他们便给陈伯达与康生打电话,想要再次确认。但是,当时已经凌晨三点,康生与陈伯达都没有接上电话。情急之下,马列直接给周恩来打了电话。

电话刚打过去,周恩来就接通,马列非常激动,马上说明情况。周恩来立即下达指示:

稿件中的名次,必须按照中央正式公布的次序来,这是中央确定的,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变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伯达

对于这通半夜来电,周恩来不但没有责怪马列打扰,还表扬他们对待工作的严谨、慎重态度。

名次排列,这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件小事,周恩来却在半夜严谨处理。可想而知,周恩来每天要操多少心,也难怪他总是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在周恩来心里,国事无小事。

中国人民的铁人

尽管工作强度极大,但周恩来在饮食方面却极其简单朴素。

前驻葡萄牙大使过家鼎回忆称,他跟随周恩来出访亚非十四国时,亲眼看到周恩来每天工作到下半夜,甚至是天亮,彻夜不眠。

除了吃饭睡觉,周恩来几乎不休息。即便是在吃饭时,他还在谈话或者思考问题,不放过一丝可以工作的时间,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而此次跟随他工作的过家鼎,在结束一个星期的工作后,休息了两个星期都没有完全缓过来。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周恩来。

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

奇怪的是,虽然周恩来每天休息时间很少,他的身体却很好。访问期间,很多人都感冒了,他却一直没感冒。但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下,周恩来深夜的晚餐,却只是一碗面条。

1958年8月金门炮战期间,为了使美国坐在谈判桌前解决问题,周恩来接见了相关国家的使节。

交涉期间,我们的英文、俄文、法文等翻译轮番上阵。从白天到晚上,大家几乎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工作还在继续。不久,周恩来的警卫员,端上来一碗面条。原来,周恩来已经很久没吃饭了。

周恩来对大家说:“我先吃晚餐,非常抱歉,不能接待你们了。”

随后,周恩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吃完了那碗面条,又开始接见下一个使节。那一晚,他就靠一碗简单的面条,顶了一夜,在场人员无不惊讶。

周恩来

作为一国总理,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自己的生活却是如此艰苦。对于这样的周恩来,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曾称他是中国人民的铁人。

1963年的除夕,周恩来飞往阿尔巴尼亚,刚下飞机,就得到了地拉那市民万人空巷的热烈欢迎。随后,便开始了工人联欢、军人新年团拜、欢迎国宴等六大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已经是凌晨4点钟,跟随周恩来出国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已进入睡眠。但周恩来却穿着打满补丁的睡袍,在他的房间来回踱步。

此刻的他,或许在思考着天亮以后的安排,以及后续的会谈,这也意味着,周恩来又度过了一个不眠夜。

元旦那天,天刚亮,周恩来就穿戴整齐,神采奕奕的走下宾馆的楼梯,准备向宾馆里的工作人员祝贺新年。

1964年,周恩来访问阿尔巴尼亚

此时,宾馆的工作人员,上至招待员,下至炊事员、洗衣工、司机、仓库保管员,全部从后台走出,整齐站成一排。周恩来微笑着,以饱满的精神,迈着从容的步伐,走到他们面前,一个个亲切握手,并向他们说出新年祝词。

周恩来的这一举动,让宾馆工作人员非常感动。一位国家总理,竟然为了亲自给他们拜年,起了个大早。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周恩来那天晚上,又没有睡觉。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身体素质再好,也会扛不住。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回忆称,在出访阿尔巴尼亚期间,周恩来曾累流鼻血。由于他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场惊慌不已,生怕周恩来出什么问题。

但周恩来却安慰他:“小范,不要紧张,我没事。”

平静下来后,范承祚立即根据周恩来保健医生,此前所教的方法,拿出随身携带的药用棉球,以及一瓶止血药水,帮周恩来处理。鼻血止住以后,周恩来简单拿湿毛巾擦了擦脸,便又恢复了神采奕奕的状态。

周恩来访问阿尔巴尼亚,范承祚现场翻译

1966年,周恩来再次访问阿尔巴尼亚。当时,随同他一起出访的还有中国的石油代表团。看到王进喜同志,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霍查感慨的说:“你是大庆的铁人,周恩来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铁人啊!”

除了操心无穷无尽的工作,周恩来还特别关心工作人员、朋友,以及对党和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调到江西工作。周恩来前后两次,亲自给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打电话,请他关照年事已高,身体情况不佳的邓小平。

因为非常清楚周恩来的处事风格,不但细致周到,事后还要检查。因此,程世清不敢怠慢,对邓小平一家特别关照。

1973年2月,中央决定调邓小平回京工作,周恩来深夜拨通了南昌的电话。周恩来对于邓小平的关照,不仅出于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更是考虑到邓小平对国家的重要性。

邓小平与周恩来

1972年,周恩来被诊断出患上膀胱癌,但是,他依旧坚持工作。一次次的参加会议,一次次的接见外宾,一次次的汇报工作。

到1975年,周恩来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不好,双脚肿到不能穿皮鞋,但他依旧坚持参加外事活动。

那一年,他接见了泰国总理,这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当时,考虑到周恩来的身体情况,接见地点被安排在北海对面的305医院。

穿着布鞋的周恩来,脸庞异常消瘦。但他还是强打起精神,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健康人一样。但是,在签字这一环,还是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体情况。

1975年6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

以往,周恩来签字非常快。而这一次,他的手颤抖不止。“周恩来”这三个字,是他费尽全身力气,一点一点写出来的,花了很长时间。

这年年底,周恩来进入断断续续的昏迷状态,但他依旧心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一次苏醒后,他以极其微弱的声音交代张春桥:“你要和文元同志一起,好好帮助邓小平……”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最后一次讲话中,周恩来曾说,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