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烧了白宫

1972年的一天,号称“世界最安全处所”的白宫内,伴随着一阵惊叫声,火势蔓延开来。

这突然发生的一幕把守在窗外的安保人员吓得够呛。

等他们匆忙跑进亮起火光的房间后,却正好目睹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和他的家人们手忙脚乱扑火的一幕。

有了安保人员的帮助,这场小型火灾在酿成大火前被成功扑灭了。

直到这时,安保人员才注意到,在被火舌烧得有些焦黑的桌面上,摆放着一个写着中国汉字的酒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瓶酒就是尼克松访华时,从中国带回来的茅台酒,也是这场小型火灾的“罪魁祸首”。

那么,究竟是谁送了尼克松茅台酒?

他又是如何用一瓶茅台酒差点烧了白宫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尼克松第一次来到中国访问时,收到了很多“礼轻情意重”的礼物。而这些礼物都蕴含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尼克松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是在1972年的2月21日,在此之前,美国与中国已经有25年没有交往了。

飞机还未降落,尼克松就已经通过飞机上的窗户,看到了机场上那片前来迎接的人群。那浩浩荡荡的仪仗队,饶是“身经百战”,出访过很多国家的尼克松,也难免在此时感到心跳加速。

这些仪仗队都是由解放军战士们组成的,看到他们整齐划一站在那儿,身为美国人的尼克松会有些紧张也很正常。

而在紧张过后,尼克松主动向周总理伸出手,在与周总理寒暄时,他已经意识到中国这是在以极高的礼仪来迎接自己,满意高兴的心理瞬间便压过了紧张的情绪。

早在1967年,尼克松就曾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不可能永远排斥中国。他是个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的人,总是善于抓住时机,这次访华就是尼克松所抓住的时机。

尼克松先是通过与中国交好的巴基斯坦,向中方表达了美国方面想要与中国重新搞好关系的打算。而此时,中国正有意与美国缓和态势,对尼克松的打算自然十分欢迎。

在与美国断交25年后,来到中国访华的尼克松无疑是中国的贵客,周总理在招待这位贵客时,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准备了多达371人的仪仗队,还在为尼克松一行人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负责这场国宴的厨师同时还是中南海的总厨,而为了给国宴提供绝对安全的食材,中央专门成立了一个“34号特供处”。34号是他们办公地点的门牌号,从根本上断绝了特务们混入其中的可能性。

在毛主席的带头下,中央的首长们全都坚持着简朴的作风,但是为了招待尼克松一行人,这次国宴极为少见的准备了几十道菜,其中包括9道冷盘,6道热菜,7道点心,以及其他的甜点和水果。

这样的大规格,让尼克松都有些惊讶。

听说美国人特别喜欢吃海鲜,特供处想办法在寒冬的季节里从黄海捞到了新鲜的鲍鱼。为了防止美国人喝不惯中国的茶酒,特供处又在中国缺乏榨果汁装备的情况下,用土办法压榨出了新鲜果汁,学习了消灭细菌的方法。

因为身体不适而没有出席国宴的毛主席,还专门为这次国宴加了三道菜,分别是烧滑水、鱼翅仔鸡和牛排。前两道菜都是中国特有的菜品,而毛主席担心尼克松可能吃不惯中国的开胃菜,便将西方人主菜中的牛排也加了进去。

为了让这些美国来客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周总理提前选好了两首歌曲,分别是《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这两首歌对美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不仅让他们感到亲切,还能缓和他们的心情。

伴随着这两首美国乐曲,尼克松随周总理走入了国宴会场,现场异常热烈的欢迎气氛,让尼克松深深理解了中国人所坚持的那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国宴上的“万能良药”

祝酒是中国人的宴会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在国宴上,周总理准备的酒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

茅台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白兰地同属世界“蒸馏名酒”三大王牌,也是中国的国酒,与乒乓和北京烤鸭一起被誉为周总理的三大外交策略。从日内瓦会议,到后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总理都曾用到茅台酒。

当初为了稳妥起见,尼克松在1971年先派出特使基辛格来到中国,替他探路时,周总理招待他时用的也是茅台酒。

当时担负着重大使命来到中国的基辛格,心情有些忐忑,当时对全体美国人来说,这个位于东方的国家总是带着一些神秘的气息,这让基辛格忍不住有些紧张。为了活跃话题,基辛格在见到周总理的时候主动寻找的话题,与周总理聊天寒暄。

周总理看出了他的紧张,并未点破,之后在宴请基辛格一行人时,还对跟在基辛格身边护卫的两位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我们的茅台酒很醉人,你们可要小心,不然喝醉了,回去要受处分的吧?”

一席调侃颇为亲切,基辛格等人不由露出了笑容,初来乍到的紧张拘束感顿时消弭了大半。待到基辛格完成访华任务,回到美国向尼克松如实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时,也曾向尼克松提起周总理请他们喝的茅台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周总理在尼克松面前打开装有茅台酒的白瓷酒罐时,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瞬间充斥了整个大厅。来之前尼克松就已经听说中国的酒非常酷烈,还被提醒只要象征性地抿一口就行。

但是在闻到这芳香醇厚的酒味时,尼克松实在忍不住,不仅喝掉了自己酒盅里的酒,还对中国领导人们对他的敬酒也来者不拒,一口气喝得脸都泛红了。这让在一旁看到的基辛格一个劲地给他打眼色,尼克松假装没看见,继续开怀畅饮。

倒是周总理担心尼克松喝醉,善意地提醒:“这瓶酒已经贮存了30年以上,可是有50多度的。”

他还点着一根火柴,轻轻点在盛有茅台酒的酒盅,幽蓝色的火苗顿时腾腾烧起,引来尼克松一行人的一片惊叹。

尼克松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描述,他随着周总理在宴会厅与50多位高官碰杯。尼克松看到周总理虽然与每个客人都祝了酒,但他在喝酒时却只用嘴唇碰了碰杯沿,一场祝酒结束后,他手中拿的依然是最初那杯酒。

等到他们重新回到桌前坐下,尼克松不由得好奇地发问:“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

周总理看了一眼酒杯,笑了笑,一边回忆,一边回答尼克松的问题:“我过去酒量的确很大。以前红军长征的时候,我曾经一次喝了25杯茅台酒。”说着,周总理还拿起了酒杯比量一下,“比这个酒杯还大呢!”

这让尼克松更惊奇了:“可是您今天并没有喝酒啊?”

周总理点点头:“是啊,我毕竟年纪大了,医生不让我喝太多酒,最多只能喝三杯。”

借此机会,周总理还向尼克松提起了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往事。当年红军来到盛产茅台酒的茅台镇后,因为茅台酒可以用来清洗伤口,镇痛解毒,于是红军几乎把镇里的酒都“喝”光了。

尼克松便感慨着,将茅台酒称为“万能良药”,还举起了酒杯:“让我们来用这杯‘万能良药’干杯吧!”

礼轻情意重

其实为了这次访问,尼克松也下了不少功夫。

他听说中国人吃饭都是用筷子,于是早在一个月前,就在私下里苦练筷子技巧,登上了国宴餐桌,尼克松熟练地使用筷子夹菜的动作,连身边作陪的周总理看到了都赞叹不已。

除了在私下里学着使用筷子,尼克松还以个人的名义准备了礼物,其中就包括一组瓷质天鹅。这组瓷器共有三只,正好是一家三口,做工非常细致,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简直是活生生的天鹅。

天鹅在西方的文化中有着美好的象征,这三只送给中国的瓷质天鹅自然也带着美好的寓意。

而作为回礼,中国也为尼克松准备了丰厚的礼物。

周总理告诉尼克松,因病休养中的毛主席想见见他,尼克松欣然答应前往。他在毛主席的书房中,见到毛主席。整个书房,从各种摆设器物到毛主席身上穿的衣服,都十分简朴,甚至毛主席的拖鞋磨损得都有些脱皮了。

这样的一幕给尼克松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他与毛主席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聊天,时间终了时,双方都有些意犹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别前,毛主席送给尼克松4两茶叶。

茶叶虽轻,但意义却非常特殊。要知道,毛主席送给尼克松的茶叶名为“大红袍”,每年只产出不到8两,堪称国宝,而毛主席一次就送了尼克松4两,是真正的礼轻情意重。

除了“大红袍”,周总理还曾指着烟盒上的熊猫,告诉尼克松,中国准备送给美国人两只真正的国宝。这让尼克松的夫人非常兴奋,她来到中国还特意去动物园抱了抱熊猫,在得知以后在美国也能看到这样可爱的小家伙时,她自然十分高兴。

尼克松的访华持续了一周的时间,等他踏上归程时,就将毛主席送的“大红袍”和周总理送的茅台酒带在身边,一起回到了美国。

等他返回位于白宫的家时,与几个孩子聊起这次出访的经历,尼克松便兴致勃勃地说要给他们表演学来的戏法,然后拿出一瓶茅台酒,学着当初周总理的样子,在酒杯中倒上酒,然后用火柴将其点燃。

那瞬间燃起的幽蓝火光让在场的人发出了惊叹,尼克松也有些得意地笑起来。谁知,蓝色的火苗跃动着,竟然不好熄灭,装酒的杯子率先裂开了,燃着火苗的茅台酒瞬间流满了整张桌子。

尼克松和家人们连忙手忙脚乱地开始扑火,直到在安保人员的帮助下顺利灭掉了火苗。事后,尼克松还哈哈苦笑:“这酒果然不错啊!”

这件事后来又被基辛格在再次访华时,讲给了邓小平等人听,还说:“周总理送给尼克松总统的茅台酒,差点把白宫给烧了。”

邓公听后不由得哈哈大笑。

一瓶茅台酒,连接起两个大国的对话,实现了一场破冰之旅,某种程度上说,也为两国友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