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阅读理解部分,从近几年的考情来看,每年都会出现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那么想要更好的理解文意,就要对起到连接句子关键作用的文言虚词有一个很好的积累。

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

1.

(1)助词。

①用于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

示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②助词,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示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③“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示例: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孟子·公孙丑下》)

④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示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⑥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示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词。

①“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示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②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

示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

例1.下列各选项中的“者”与“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例1.【答案】B。解析:“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意为“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者”指“……的人”。A项中“者”表提顿,可不译。B项意为“于是召集谢庄少年中精通武术的人”,“者”指“……的人”。C项中“者”附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D项中“者”表判断语气。故本题答案为B。

2.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示例:以手拂之。 (《《活版》》)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示例: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 (《范文正荒政》)

③起提宾作用,“把”。

示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示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示例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示例2: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示例:因之以成就民利。 (《范仲淹救灾》)

②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含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并且”等或省去。

示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例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下列选项中的“以”与这句话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C.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答案】D。解析:“以君之力”中“以”做介词,意为拿、用、凭借。A项,“以”做连词。B项“以”做连词,表动作的承接。C项,“以”做介词,表时间的界限。D项,做介词,意为用。故本题答案为D。

考生在积累文言虚词时要根据适用的句子结构进行判断积累,更好的理解虚词的用法。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