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钰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颗亮眼新星。9月,从德国留学六年回母校读博不久,她就被邀请加入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交响乐团,排演马勒巨作。
“太宏大了!”24岁的沈子钰坐在中提琴声部首席的位置。这是她第一次演马勒作品,和她一起并肩作战的,是上音管弦系的师弟师妹、骨干教师,以及院长廖昌永。

演出结束后,指挥张国勇发表感言。 视频编辑 薛松(00: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勇

阳光、淳朴、青春、朝气,这支学生乐团奉上了一版不一样的马勒,也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个难忘之夜。“学生乐团超乎预料!全然不比职业乐团差。”有乐评人如此评价。
有意思的是,前一晚,上海交响乐团刚刚演出马勒《第十交响曲》,同样好评如潮,而指挥张橹正是张国勇之子。一街之隔,上阵父子兵,两位指挥接力,两个乐团遥望,为“马勒纪念年”划下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马勒的自传,缠绕的乐思
“两部作品之间有着相互缠绕的乐思和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青年旅人之歌》担纲独唱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说。

廖昌永

《青年旅人之歌》是马勒第一部艺术歌曲套曲,1883年开始构思,1896年由马勒亲自指挥在德国柏林首演。
这部套曲包括四首歌曲:《当我的爱人婚嫁时》《清晨我走过田野》《我胸藏闪亮的匕首》《我爱人的蓝色明眸》,描写了一个被爱人抛弃的青年漫无目的地外出流浪,寻求安慰。
事实上,这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反映了1883-1884年青年马勒在卡塞尔剧院任职时与女歌手约翰娜·李希特的爱情纠葛。
爱情通常带给人幸福和快乐,马勒收获的却是痛苦悲伤和失落绝望。这段不平常的经历在他内心烙下深刻的印记,激发了他创作《第一交响曲》的热情。
1884年,马勒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1888年,28岁的马勒以近乎疯狂的激情,集中精力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它像山洪一样从我的心中奔泻而出!整整六个星期,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桌!"翌年,这部作品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首演。
你能在两部作品中看见彼此的影子,《清晨我走过田野》《我胸藏闪亮的匕首》《我爱人的蓝色明眸》的主题不时闪现在《第一交响曲》中,让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惊喜。
廖昌永出场时,迎来山呼海啸的掌声。这是他第一次唱《青年旅人之歌》,一把醇厚、温润的男中音,让人如痴如醉。
廖昌永很喜欢马勒的作品,但一直不太有勇气唱,唱德文歌曲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我尽量去感受他的这种无奈。比如《当我的爱人婚嫁时》,那么热闹的婚礼上,他很孤独,一个人在旁边默默看着,默默承受失去爱情的失落,独自哭泣。”
“马勒不仅是交响大师,也写了很多艺术歌曲,都在音乐史上占了重要地位。而且,他写作有一个套路,会把艺术歌曲和交响曲结合起来写。”张国勇笑说,马勒的声乐套曲《少年魔号》和《第二交响曲》也是绑在一起写的,“所以选择演出这两部作品,不是巧合,是有意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职业化训练,摆脱半成品
“马勒的音乐特别美,特别煽情,不会很艰涩,极其充沛、极其饱满。”担任乐队首席的小提琴家张润崯说。张润崯是典型的上音人,从上音附小一路读到硕士,最后留校任教。
当晚,像张润崯这样的骨干教师还有十几位,均担任着声部首席的要职,尤其是管乐声部,坐进了很多国际引进的好手。学生们的发挥超乎预期,老师们的加持功不可没。
“以前不敢想象演马勒,一来技巧层面不简单,二来学生阅历少,一直在象牙塔里保护着,很难发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张润崯观察,由老师们陪着一起排练,乐团的进步与日俱增,以前不敢轻易挑战的作品,现在完全可以驾驭了。
“指挥强调角色的代入性,强调故事性,要我们想象场景,大家的想象力有了很大扩充。”沈子钰坐在中提琴声部首席的位置。在德国克伦贝格学院留学六年,刚回国读博就碰上马勒巨作,她很兴奋。
因为篇幅长、编制大、难度高,演马勒,需要耐心,也需要耐力。这不是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第一次排马勒,但在张国勇看来,却是水平最高的一次。
“马勒的作品悲剧因素浓烈。《第十交响曲》是生命的绝唱,悲得不行,《第一交响曲》还比较单纯,生机勃勃,很适合年轻人。”和学生乐团同台,他听到了职业乐团里听不到的淳朴,“我就是抓住了这么一点,尽可能给人更多的春风、更多的阳光。”
这么小就有机会接触优秀作品、优秀指挥,和最优秀的歌唱家合作,在张国勇看来,也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化,走出校门后不再是“半成品”。
他还记得,三十年前自己刚留校任教时,上音管弦系的学生热衷于比赛,老师也试图通过学生获奖来证明教学成就,一说到排乐队,大家都躲避,没人愿意参加。随着中国交响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未来很可能就是职业交响乐团的一个乐手。
“过去人人都往后躲,现在大家抢着往上上,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张国勇始终强调,一所音乐学院办得好坏与否,获奖只是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率,在哪里工作,有几个能考上首席。
这一回带头啃马勒,张国勇发现,学生们都非常投入,是真心喜欢,同时也希望尽早找到职业乐手的感觉,“所以我不光是传授作品,也在教他们作为职业乐手应该懂得什么,将来出去之后,他们就能很快融入职业交响乐团,很快进入角色。”
身为院长,廖昌永的想法和张国勇不谋而合。
“排练时,上海交响乐团的很多大哥哥大姐姐还在讲,现在学校真是好,学生阶段就有这么好的条件,演马勒这样的大作品。”
廖昌永说,上音办学的宗旨是重视基础、精于实践,“我们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在舞台上转化,检验课堂上的知识。我们希望学生毕业后,手上已经积累了一定剧目或曲目,到了用人单位之后,好用!不用再花很多时间去培养他们的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