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二战历史,看到法西斯国家狂热的民众,很多人可能会奇怪:既然战争带来了如此惨重的伤亡,让家家户户丧失亲人,德意日轴心国的人民为什么还要支持战争呢?

其实,这是现代人对战争的片面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开始到反攻阶段之前,轴心国在前线付出的伤亡不大,而且从战争中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以欧洲为例,在进攻苏联之前,纳粹德国轻而易举地征服法国,打跑英国,不仅没有付出多大的伤亡,反而用被征服地区的税收和工业供养了本国,德国人的生活水平胜于战前。

直到德国杀入了苏联,并且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碰壁,纳粹德国的人民才真的感觉到:“战争原来是会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是全人类都应该牢记的。在70多年前,苏联红军用残酷的代价把德军困在斯大林格勒,最终耗死了德国B集团军群,让德国及其同盟军付出百万伤亡,打疼了自1939年来势如破竹的第三帝国。

而斯大林格勒是北高加索名城,自中世纪以来就是俄国境内的军事重镇,德国拿下这里,就可以进入亚洲,而苏联人守住这里,就能困死德国。

那么,斯大林格勒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德国人为什么发疯一般猛攻这里?为什么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是二战转折点,而不是莫斯科战役或者列宁格勒战役呢?

一、伏尔加的儿子:从察里津到斯大林格勒

在现在的俄罗斯地图上,已经没有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了,取而代之的是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城是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的省会,它位于伏尔加平原上,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500年前,这座城市叫做“察里津”。

古察里津城位于伏尔加河和察里津河的交汇处,一般在河流交汇处,都会有贸易中心和军镇。察里津城位于伏尔加河平原最南部,在地理上,伏尔加河就是欧亚的边界,从这里往东就是中亚游牧民族的土地。

中世纪,察里津是沙皇俄国和中亚游牧民族的边界,俄国人日夜提防着游牧骑兵。最开始的察里津与其说是“城”,不如说是要塞,它最早修建在伏尔加河的小岛上,后来木质的城寨被烧毁,就挪到了岸上重修了一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至18世纪,察里津城成为俄国和哥萨克人战争的前线,哥萨克骑兵多次进犯,将察里津城攻陷。沙皇俄国深知这里的重要性,沙皇派人不断修缮城市,增派驻军,终于在19世纪让察里津成为伏尔加平原的护盾。

19世纪,察里津铁路贯通,这里沟通着高加索、中亚和莫斯科,南方的木材、煤炭、东方的棉花、粮食从这里北上,大量加工厂在察里津落地,使这里成为伏尔加河下游最大的城市。

进入20世纪,沙皇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倒台,苏维埃俄国成立。但在苏俄建立之初,俄国的保皇党和资本主义者勾结起来,组成“白军”挑起内战,新生的苏俄带领红军开始艰苦的战斗。

在察里津,哥萨克白卫军和斯大林同志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战斗,红军战士艰苦作战,抵挡了5万哥萨克士兵,最后在1919年春天取得了胜利。斯大林也因为这次战役而崭露头角,获得了军队的拥戴,从此走上权力的巅峰。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同志成为苏共的领导,次年,为了纪念领袖斯大林在察里津的辉煌胜利,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改名为斯大林格勒之后,“察里津”这个名字被人们慢慢忘记,苏联将这座“领袖城市”定位为国家的核心之一,本来就是交通枢纽的斯大林格勒,在苏联计划经济下建设成为了一个工业城市。而在当时,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个厂采用美国技术建造,是世界最先进的重型汽车厂。

二战开战前的20年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了苏联一半的拖拉机,后来著名的T34坦克也是这里制造的。截至1940年,斯大林格勒市人口超过80万,全市有100多家工厂和企业,覆盖行业从炼油到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汽车制造、毛纺织,是全世界瞩目的工业城市。

二、斯大林格勒城:苏维埃之盾

说完了斯大林格勒的历史,再把时间线拉回到1942年夏天。

因为在冬天没拿下莫斯科,德军还在战斗里损失了大量的军力和物资,纳粹国防部参谋们建议暂时撤军。他们认为德国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应该整顿防线,增加前线补给,防止苏军反扑。

但是纳粹元首拒绝了这些建议,他坚持德军要保持进攻态势,不能给苏联喘息的机会,否则这场战争将无法继续。

为此,纳粹德国制定了“蓝色行动”,要求150万人的南方集团军群兵分两路,A集团军群南下高加索,这里是苏联的粮仓和油库,仅仅“巴库油田”的石油产量就占到整个苏联的70%。B集团军群向东进入顿河和伏尔加河一带,防守A集团军群侧翼,并破坏苏联伏尔加河流域的交通线和工农业生产,再从后方包抄莫斯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斯大林格勒成为苏德战争的一个临界点,失去这里,不仅南方的巴库油田不保,中亚地区门户大开,苏联退无可退。而且斯大林格勒是以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它一旦陷落,对于苏联人民是个重大的打击,在国际上也会引起震动。

因此,斯大林同志向斯大林格勒军区下令:“斯大林格勒不能丢,所有前线军队,不许后退一步。”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正在积极支援卫国战争,因为德军的轰炸机频繁犯境,城内驻扎着一支防空部队保卫工厂和铁路。全城的工厂日以继夜地生产物资,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它每月可以装配200至400辆T34坦克,这是苏军野战部队急缺的武器。

市民们也在政府组织下于城内城外修建工事,这样的画面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都出现过。斯大林格勒外围有长几十公里、纵深几公里的壕沟防线,在城内的大街小巷里,沙袋工事和水泥火力点鳞次栉比,苏军在工人的帮助下将地下排水渠扩建为地道,这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鏖战里帮了大忙。

送走了老弱妇孺后,斯大林格勒的年轻男女加入了民兵部队,能拿枪的编入战斗部队,其余的人作为工兵和担架队,随军到城市各个部分布防。这支部队具体人数有争议,苏联普遍认为其总数在8到10万,他们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1942年8月底,德国人来了。

8月23日,防空警报响彻伏尔加河,德国空军用600架轰炸机组成编队向城内的重点目标进行多轮轰炸。德军600架轰炸机飞了3轮,共2000架次,投下数万颗炸弹瘫痪了斯大林格勒的基础设施,这是1942年二战双方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轰炸行动。

转瞬之间,斯大林格勒变成火海,随后德国第6集团军27万大军开始攻城,它的对面是苏军第62、63集团军30万人。这两个集团军虽然背靠斯大林格勒城的支援,但是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只顶了一个月,最后付出了14万伤亡后被迫撤退。

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巷战开始,城内的工业开始紧急搬迁,工人带着机器一起后撤。但是苏军前线的火炮、汽车、坦克仍然需要维修,所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火炮工厂30%的设备和工人留了下来,拖拉机厂以每月100辆的速度生产T60轻型坦克,火炮厂修理苏军的机械设备和重武器。

也正是工厂的支援,让苏军的重武器一直保持着战斗力。

德国第16装甲师曾经受命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发起进攻,苏联工人则开着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坦克冲向德军,德军的进攻最后被武装工人部队和苏军挡住。在苏联民兵、工人、战士舍生忘死的努力下,斯大林格勒居然把德国第6集团军死死卡住。

三、打仗最怕“添油战”,红军熬死纳粹德国

德国第6集团军居然被卡在了斯大林格勒,这一消息让德国人很惊讶。从1941年开始,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这种核心城市外,苏联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撑过德军的炮火一个月。

德军将领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异常,他们认为苏军这是察觉到了德国的战略,要在伏尔加河畔死磕。

于是,以曼施坦因为代表的的德军将领建议暂缓斯大林格勒战役,让第6集团军等待顿河集团军的攻势,南北同时进攻的胜算更大。但是纳粹元首不同意这种建议,根据德军总参谋部记载,纳粹元首每天都认为,“明天斯大林格勒就能拿下”。

第6集团军就这样在斯大林格勒跟苏军巷战,战线越来越长,从9月到11月,德军付出了十几万人伤亡,控制了90%的城区,而第62集团军在天天有增援的情况下只剩下5万人。11月8日,纳粹元首向全国讲话宣布“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国的领土”,但在前线,第6集团军精疲力竭,几乎失去战斗力。

朱可夫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11月中旬,苏联的反击到来,“天王星行动”开始了。

苏军两面渡河,从斯大林格勒南北进攻,将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军队击垮,把斯大林格勒死死包围。德国第6集团军此时还剩下10万人,被苏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消息传到后方,德军高层一片哀嚎,苏军在莫斯科前线正在进攻中央集团军群,德军无力南下支援,10万孤军死守斯大林格勒,这场战役已经基本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王星行动是苏军反攻作战的开始,在被围困两个月后,1943年初的严寒里,德军出现断药断粮,最后走投无路的保卢斯“元帅”带着9万残兵向苏联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进行半年,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及伏尔加河一带出动兵力400多万,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厮杀,最后德国B集团军群全灭,德军共死伤90万人,苏联伤亡120多万人,其中包括十几万斯大林格勒普通市民。

而第6集团军的覆灭,对德军而言则是一记重锤。自那之后,战争局势开始逆转。

四、伏尔加格勒,从瓦砾中崛起的新城

在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一度坚持生产,每天装配崭新的坦克开往前线。斯大林格勒也为苏德战争流干了血,这座城市没留下一栋完好的建筑,工厂和高楼变成瓦砾,瓦砾下都是腐烂的尸体。在战斗结束后,苏联光清理尸体就干了几个月。

1947年,在二战正式结束一年多后,斯大林格勒重建工程正式开始。作为苏联的领袖城市和英雄城市,斯大林动用全国的力量重修斯大林格勒。全国各地的年轻党员和劳力来到斯大林格勒,他们在废墟旁边搭起帐篷,成为斯大林格勒的新市民。

2亿人口的苏联在苏德战争中伤亡5000万人,这使得整个苏维埃都缺乏大量劳动力。因此,40年代末的重建活动是全国性的,斯大林格勒共青团员和少先队也不得不加入劳动队伍,但更主要的生力军是德军的战俘。

1945年6月,英美在雅尔塔会议上做出让步,允许苏联使用德军战俘作为“劳动力补偿”。

于是,300万德国战俘分散在苏联各个角落,光在斯大林格勒就有近10万人。斯大林格勒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格局,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巴普洛夫大楼”、德军指挥部“百货大楼”、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都得到了修缮,主干道也重新铺就。城内保留了部分战争遗迹,比如“街垒工厂公墓”、“马马耶夫岗公墓”,红军战士雕塑和斯大林、列宁雕塑更是数量众多。

苏联还规划出了一条伏尔加河到顿河的运河,让整个南俄的内河航运线复兴,并建造了欧洲最大的水电站——伏尔加河水电站,就位于斯大林格勒北部。

50年代的斯大林格勒彻底复苏,仍然像战前一样成为苏联的重要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进入60年代,在苏联政治局讨论后,斯大林格勒被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城基本保留了斯大林格勒的基本结构,只是少了很多伟人雕塑。因为农业的发达,伏尔加格勒的人口在冷战末期迅速喷张,从几十万发展到100多万,进入21世纪后已经有260万人口。

当然,这座城市传统的重工业依然耀眼,拖拉机、机械、轴承加工、炼油是支柱产业。而且因为石油开采量越来越大,伏尔加格勒的石油化工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点,占当地产值的四分之一。

今天的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南部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它并没有忘记二战的艰苦岁月。伏尔加格勒市中心有座“无名战士墓”,墓前永远摆满了鲜花,熊熊燃烧的火焰代表着100万苏军战士的牺牲。

当地每年设有多个纪念日怀念斯大林格勒战役,每逢这些日子,伏尔加格勒就会暂时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让每个市民铭记斯大林格勒战役,让这个英雄城市的灵魂传递下去。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天王星”行动 斯大林格勒战役》,刘颖、余文、江泓
2、《斯大林格勒战役 陆上霸主终易手》,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