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9年的五月天,古老的北平城已是绿意盎然。

这年,18岁的梁思成和14岁的林徽因,在梁启超的安排下,进行了一场情定终身的见面;梁启超同林长民本就是挚友,如今儿女联姻可谓是亲上加亲。

先进开明的思想,也让两人并未把这次见面当做传统包办的“相亲”,而是帮助两个年轻人搭建了一个沟通了解的桥梁,感情的最终走向,由两位年轻人主导。

但毫无疑问:这样的相见是无比浪漫的,儒雅的梁思成对林徽因的优雅和洒脱,有着怦然心动的欣赏,而林徽因对这个大自己四岁的温雅才子,也油然而生出说不清的亲切和踏实。

身为父亲的梁启超和林长民,自然也是万般满意的:对他们而言,这场婚姻不管是从才貌、学识还是家庭地位来讲,都是最标准的门当户对,也是一场惊喜的亲上加亲。

所以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已经水到渠成,梁启超万分欣慰,他写信给女儿:

“我也很爱徽因,我已经把他当成我的女儿,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老夫的眼力非常不错,徽因将会是我的第二个成功。”

但就是这桩无比完满的婚事,却遭到了林徽因的未来婆婆——李蕙仙的强烈反对。

李蕙仙是梁启成明媒正娶的妻子,也是出生名门的大家闺秀。

身为晚清才女的她,从小熟读古诗词,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她出身名门,也慧眼识才,因为赏识梁启超的才华,在那个讲求“媒妁之言”的保守年代中,她勇敢放话——“非梁启超不嫁!”

可以说:她的才华与胆识,与林徽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嫁入梁家后,梁启超曾因参与变法失败,常年漂泊不定;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李蕙仙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梁家,也是李蕙仙凭借过人的智慧,给了梁启超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也是因此,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可谓是说一不二。

很多时候,女人间的敌意往往道不明说不清;或许是才华的攀比,或许是年华的落差,或许是关系的厉害,再或许根本没有原因…

就拿李蕙仙和林徽因来说,两人本没有什么交集。

相处最长的时间,可就是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初见中,李蕙兰的短暂停留。

但就是这场见面,却成为李蕙仙不满林徽因的开始。

梁启超满意林徽因的才华和优雅,但李蕙仙却认为林徽因太过擅长辞令;这种活泼洒脱的交际风格,俨然与李蕙兰满心期待的“知书达理”背道而驰。

自从嫁入梁家,李蕙仙便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在她的理念中,女子就应该站在丈夫身后,为丈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以喧宾夺主的姿态,为自己强加“独自”“先进”等洋标签。

事实也注定,这样的期待,根本无法让林徽因妥协。

作为林家的长女,她自幼懂得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女子;作为天资聪慧的才女,她也无法把自己的价值与婚姻绑架起来,作为先进独立的女青年,她需要在婚姻里成长,而不是让婚姻成为囚困大好年华的围城…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注定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特别是看到林徽因的聪慧和健谈,几乎湮灭了儿子的存在感后,李蕙仙产生了最为坚定的想法:绝不能接受林徽因嫁入梁家,也绝不能接受儿子梁思成从此要屈服于一个弱女子!

【梁思成车祸住院,林徽因为他擦洗,婆婆见后怒斥:不守妇道】

真正让李蕙仙爆发不满的,还是林徽因对梁思成无微不至的照顾。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着从菲律宾买来的摩托车,带弟弟梁思永去参加“五七国耻日”的游行,当他们骑摩托驶过长安街时,却被一辆疾驰的北洋轿车迎面撞倒。

当摩托车被撞翻后,梁思成被压在最下面,弟弟梁思永则被甩出去很远;等到梁思永起来后,却发现哥哥梁思成已经不省人事了。

经过医生诊断:梁思成右腿伤得很重,至少需要在医院住上两个月。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林长民也带着女儿林徽因急忙赶到了医院。

即便双方父母都陪在梁思成左右,但林徽因却因这场车祸,一直伤心憔悴。

此时的两人已经相恋一年,为了照顾受伤的梁思成,林徽因便从学校请假,每天都守在梁思成的床边,为他喂饭、换洗,帮他翻身,热心地同他谈话,开玩笑或安慰他,还经常给梁思成读报纸。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因为这场祸事,也让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不断升温;同时两个年轻人也开始意识到:原来爱情不仅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更有相知相守的责任和担当。

爱人受伤,林徽因前来照顾,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即便这份出发点是好的,可到了排斥林徽因的李蕙仙那里,便成了要命的事情。

有天,李蕙仙与丈夫去医院看望儿子,却撞见林徽因给儿子擦后背的汗。

这份举动,彻底把不待见她的李蕙仙惹怒了,不顾现场有护士在,她气到原地怒斥:

“你还没出阁呀,男女是授受不亲的…民国提倡开放,但不是不守妇道呀…”

如此尖酸刻薄的话,自然也刺痛了林徽因的心。

面对未来婆婆的这番指责,林徽因强忍着心中的愤怒,匆匆离开了医院。

但这番不告而辞的行为,在李蕙仙眼里,更是愈加出格。

也是因为这件事,两个人的矛盾彻底达到了极点。

暗流涌动的情绪和不满,只需要一场契机便能点燃;纵然林徽因不愿意与未来婆婆有正面交锋,却躲不过命运早就安排的好戏。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饱受热议,彻底激化婆媳矛盾】

1924年,中国文学界迎来了泰戈尔的访华讲学,但这件事情却也让林徽因与李蕙仙的矛盾彻底激化。

更准确地描述应该是:李蕙仙彻底没有了对准儿媳林徽因的好感。

那年的五月,受梁启超和林长民等著名人物的邀请,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前往中国讲学。

作为梁启超的得意弟子,徐志摩自然承担起泰戈尔的随身翻译工作,优雅才女林徽因,则负责安排泰戈尔的演讲日程地点等一系列事宜。

这也必然导致: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几乎左右相伴,整日寸步不离。

连日的频繁接触,除了让徐志摩又感受到了爱情的光临,也让世人的目光重新聚集到这段无比般配的才子佳人身上,于是,那段美丽的康桥往事,也开始到处流传。

对本就不待见林徽因的李蕙仙来说,这样的闲言碎语让她无法接受,即便康桥往事多半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可这也让她无法接受。

最火上浇油的是,北京文化界为泰戈尔举办的祝寿会。

在这场活动中,众人准备了泰戈尔曾写的话剧《齐德拉》进行表演,而林徽因和徐志摩,恰好在台上扮演一对感情深厚的情侣,因为剧情太过动人,观众们也为两人的演技折服和落泪。

络绎不绝的赞叹,让李蕙仙听得格外刺耳。

她无法接受梁家迎来如此“不守妇道”的儿媳,更无法接受林徽因追求的所谓独立和事业,是建立在儿子梁思成“丧失尊严”的成全上。

即便丈夫梁启超小心翼翼劝和,但倔强的李蕙兰依旧坚守自己的底线。

为了让儿子和丈夫断掉念头,她甚至抛出这样一句让人不敢反驳的话:

“让她进我们的梁家,除非我死!”

但正是这番坚决的阻挠,也带来了一语成谶的悲凉感。

后来,迫于妻子李蕙仙的压力,梁启超只能将这桩婚事想尽办法往后拖延;为了确保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稳定,他安排两人赴美国留学深造,时机成熟时再举办婚礼。

他想用时间解决这些棘手的矛盾,可没有料到:时间的解决方式向来生硬和残忍。

1928年,本就身体不好的李蕙仙,最终因患癌症去世了。

妻子的离去,给了梁启超痛苦的打击,但也让陷入死局的婚事峰回路转。

没有了强烈的干预,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佳人,终于也跨入了婚姻的殿堂。

一个优雅温婉的民国才女,一个儒雅内敛的建筑才子,两人的结合轰动了整个民国;此后这对佳人,更是因相同的事业志向,在平淡如水的婚姻中相知相惜,相扶相守,最终演绎出一场最浪漫的民国佳话。

【放在最后的话】

回顾林徽因与李蕙仙的这段拧巴关系,也有些说不出的怅然。

是非黑白总是太过绝对,所以无法去评判究竟谁对谁错。

对于林徽因来讲:她接受西式教育,也提倡西方的男女平等;无论是婚恋还是择友,都希望女子能够拥有男人那样的权利;特别是在婚姻中,那些传统观念里的相夫教子,对她而言是沉重的枷锁,也是旧时代的荒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李蕙仙来说:同样出生名门的她,所生长的环境却是在封建气息浓厚的晚清;纵然她才华横溢,纵然她聪慧果断,但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以及三从四德的约束,也为她带来无形的枷锁,那就是以相夫教子为己任,以打理家务为根本。

两位同是传奇的女子,都是坚守着时代赋予她们的责任;只不过因为时代的不同,才造就了巨大的思想和观念差异;也因为两人都是果断洒脱的性格,都在以倔强的姿态守候着自己的的信仰,活在自己认定的精彩世界中,以至于谁也不肯让步和服输。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向来难断也难论,可往往细究矛盾根源,往往都是时代造就的观念落差。

很多时候,正是我们不愿面对和解决,最终让矛盾如藤蔓自由生长,成为压覆在亲情和婚姻中的障碍物,为本就琐碎的婚姻,留下一地的鸡毛蒜皮。

如果都能后退两步,以“不越雷池”的方式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才会换来真正的和谐吧!

梁思成爱过续妻林洙吗?临终告白是真情,也让10年相守更显荒唐

作者:初拾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