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走在南县各大乡镇,随处可见在绿油油的蔬菜基地和俯身摘菜的村民,一车车装满冬瓜、菜薹的大卡车穿梭在乡间大道上。据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县蔬菜面积已发展至30万亩,年产值近30亿元,带动全县20000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等途径增收,“菜篮子”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钱袋子”。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兴旺、“六大强农”行动和市委市政府“131千亿产业”工程部署,南县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家庭农场蓬勃发展 区域化格局基本成型

“我们的主打产品就是菜薹,我们推行的是‘稻稻菜’种植模式,即种完早稻、晚稻后,闲季种蔬菜,让土地循环利用起来,让冬闲的农民忙起来。”南县浪拔湖镇红星村村支书朱艳平介绍,红星村共种植菜薹2350亩,覆盖全村8个组,促进本村230名群众就业增收。红星村还派人赴长沙、广州等地主动对接市场,拓展订单农业,打通市场。

南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品种以秋冬季菜薹为主,榨菜、冬(南)瓜、大葱、水生蔬菜等均有大面积种植。通过优化区域布局,目前蔬菜种植“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建成以武圣宫镇、华阁镇、厂窖镇、麻河口镇、浪拔湖镇为主体的10万亩秋冬红白菜薹、菜心、油菜薹和榨(芥)菜基地,以三仙湖镇为主体的南茅沿线和乌嘴乡近5万亩冬(南)瓜基地,以南洲镇、浪拔湖镇为主体的万亩韭菜(薹)基地,以中鱼口镇为主体的万亩大葱基地,以武圣宫镇、麻河口镇、中鱼口镇、华阁镇、三仙湖镇为主体的万亩豆角基地,以华阁镇、厂窖镇为主体的2万亩莲藕水生蔬菜基地,以茅草街镇为主体的0.5万亩蒜苗基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2.48万亩,产量88.39万吨,产值26.01亿元。

产业布局的优化,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培育发展蔬菜生产家庭农场375家、农民合作社205家,其中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8家。全县现有以蔬菜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蔬菜加工企业8家。

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网格化管理逐步完善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南洲镇青茅岗家庭农场负责人秦秋元说,农场坚持“品质优先、质量第一”的理念,出产的农产品无污染、无残留,远销省内外。

南县始终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在蔬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两证+追溯”(农产品“身份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管理制度,实现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全县现拥有中鱼口镇友良蔬菜标准园、武圣宫镇东堤蔬菜标准园、南洲镇青茅岗家庭农场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积极推进蔬菜产品“两品一标”品牌建设,目前,全县蔬菜产品已有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个,认证产量11200吨;南县青茅岗家庭农场、湖南常洲农业2家企业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材料已上报,年底有望获得认证。企业品牌创建取得初步进展,全县现有自创品牌“金南洲”“绿色岛洲”“青茅岗”“农家烟火”“脆莴笋”“鱼酸菜”“大美人”等10余个。

合作抱团拓展市场 订单式种植销路不愁

南县美侬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建国告诉记者,当下,他们种植的蔬菜主要以菜薹和榨菜为主,主销广州、深圳等地,同时为线上平台供货。该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冷藏库”的模式,形成了集产、储、供、销为一体的蔬菜市场体系,发展壮大薹菜、榨菜、小龙虾等种养产业。

近年来,南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申报和建设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加工基地,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补助113.5万元为17家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新建、改建冷库,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县蔬菜由“大路菜”逐步向“精细菜”提档升级。

南县积极引导蔬菜经营主体缔结产业联盟,拓展上海、福州、长沙等国内大中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南方市场,在菜薹生产旺季,发往全国各地的菜薹日销量达20多万公斤,高峰期达30多万公斤。美侬、朝晖、普绿园等蔬菜产销合作社与广州江南农产品市场、深圳海吉星果蔬菜市场订单生产反季菜薹等,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省内最大市场长沙海吉星蔬菜批发市场里,南县蔬菜产品比比皆是,白菜薹、红菜薹反季栽培,赶早上市,成了广州、深圳市场上的抢手货。线上通过与兴盛优选、农村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合作,实现蔬菜产销两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