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津南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兼任海教园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海教园在津南区打造创新发展聚集区、“天津智谷”的大格局中,有望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引擎作用。

11月17日,中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委员会党员大会召开,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第一届委员会。津南区委书记刘惠兼任管委会党委书记,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杨灏和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郭建华兼任管委会党委副书记。

由此,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党组”变“党委”,属地的津南区党政主要领导以及区委办主任兼任管委会党委书记、副书记。这意味着海河教育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海河教育园区与津南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拆“墙”

海河教育园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内,与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隔天津大道相望,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园区。

目前,海教园聚集了13所院校,在校师生15万人。其中,既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校区,也有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开放大学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院校。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创造潜力,亟待进一步开发、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图,仅供参考)

近年来海教园内生活配套不断完善,已建设11个住宅小区,入住居民3万人。随着常住人口的增长,园区内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海教园已不仅仅是一座大学城,而是承担着教育、产业、社会治理等综合职能。原有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新要求。由于园区不归津南,属地的一些就近服务和管理职能,被挡在体制机制的“围墙”外。

2020年5月,市领导在海教园调研期间提出,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2020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成立海河教育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海河教育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拆除津南区与海教园之间无形的“墙”,实现园区与属地“一体化融合发展”。简单说,就是改由津南区对海教园实行统一管理。

融合

“融合”不是简单的职能划转,而是体制机制的再造。近年滨海新区推行的法定机构改革,在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管委会”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海教园管委会的改革,同样是法定机构改革的思路做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改革大刀阔斧:撤销原管委会内设机构,所属5个事业单位全部转隶至街道或区属部门,原管委会414名编内外人员全员起立、转岗,新管委会人员全部市场化选聘。今年2月,津南区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海教园管委会副主任、内设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其后获聘的32人平均年龄仅33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56%。

管委会改革后,机构大大瘦身,职责也进一步聚焦、专业化。根据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规定》,海教园管委会“具体负责公共思想政治平台搭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产教融合试点推动、科技研发转化和新动能引育等工作。”

管委会公开选聘中,“创新创业部”“产业发展部”肩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职责,“教育服务部”则承担园区思政教育、教育改革等相关工作。

管委会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剥离,交给对此更“专业”的街道和政府部门。

今年4月,天津市政府批复,同意津南区在海教园内设立海棠街道。5月28日,天津市津南区海棠街道办事处正式揭牌成立。海教园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划转至街道和区属部门。

与此同时,津南区也在加强与园区内院校之间的合作。

据报道,自2014年以来,津南区就先后与园区内高校合作,共建了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天津大学创新研究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去年,由阿里云与津南区政府、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合作建设的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9月,津南区与海河教育园职业院校全面合作对接会成功举办,园区内10所职业院校师生、区内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参加。现场签署多项涉及大学生就业、创业、产教融合方面的协议。

智谷

海教园是个宝库。近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津南区专场,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冯楠介绍:

——海河教育园区聚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和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11所职业院校、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9名两院院士、约15万师生;

(南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建筑学、金融学、政治学等十余个顶尖学科;

——职业院校中,有现代学院的无人机专业、电子信息学院的信息技术专业、轻工学院的精密模具专业等众多国内优势专业;

——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全国领先的公共实训基地;

——“鲁班工坊”从这里诞生并走向世界……

如何将园区内的教育、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优势,既是政府的关切,也是园区学校的关切。海教园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是要回应这些关切。

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海教园归到津南区管理,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谋划区域产业布局、为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无疑可以做到更加贴近、精准、有力。

津南区正以海教园为核心区,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通过建设高校院所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积极搭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政产学研用”高新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津南区已经提出构建“1+3+N”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支撑体系,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站”。其中“1”是依托盛港科技大厦打造津南区大学科技园起步区,重点建设天津大学科技园。“3”是依托现有创新载体拓展新空间升级建设南开大学科技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科技园。“N”是依托高校特色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在津南区其他创新载体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目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已开园,天津大学科技园力争今年12月开园。

中远期,在海河教育园区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北侧创新谷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拓展区。近日,“天南创新谷”已经完成施工招标,项目包含酒店、商务展厅、云创办公、科研中心、服务平台等功能。其所在的“天南智慧小镇”面积达4平方公里,集科技创新、孵化转化、国际交流、生活配套于一体。

(“天南智慧小镇”整体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南创新谷”效果图)

位于海教园雅润路东侧的海棠众创大街,包括海棠空间、智创工坊等4个孵化平台。为推动海棠众创大街尽快形成集聚,津南区专门制定《津南区海棠众创大街专项政策(试行)》,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海棠众创大街)

为吸引、集聚海河教育园人才就近就业创业,津南区还制定出台了《津南区引聚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的政策》,以最大的诚意向海河教育园广大高校人才抛出“橄榄枝”,鼓励海教园师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在一系列载体、机制的作用下,海教园产教融合创出新局面。据介绍,今年5月份以来,海教园共引进注册企业111家,初步形成以智能科技和互联网科技为主,新材料和会展服务为辅的产业结构雏形,迈出了从“大学城”向“产业城”的重要一步。今年1-9月,园区实现三级税收7.5亿元。其中区级税收3.9亿元,占全区区级税收的12%,排名津南各经济主体第一。

随着海教园管委会换届,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海教园在津南区打造创新发展聚集区、“天津智谷”的大格局中,有望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引擎作用。

记者 | 小周

编辑 | 韩振

来源 | 津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