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谈/ 苔藓、哈雷、蝈蝈

编辑/ Pel

协力/ 毛噜噜

"它是一部好漫画,但我每次看到更新,都犹豫要不要点开看。"

编辑导语

在今年10月播出的日本动画里,有这样一部备受期待的番剧——《蓝色时期》

它的原作漫画由山口飞翔创作,2017年开始连载于讲谈社杂志《月刊Afternoon》,讲述成绩优秀但空虚焦躁的高中生矢口八虎在机缘巧合下被美术吸引,于是接受美术教育,并立志考上东京艺术大学的故事。

《蓝色时期》标题来源于毕加索1900-1904年间常常采用苦涩阴沉单色作画的“Blue Period”,画面也特别“艺术范”,画面中常见油画雕塑等多样化的媒介。除此之外,故事也讲述美术生考学和成长的故事,刻画了一群性格各异的角色。作品收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并在2020年荣获日本漫画大赏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因如此,《蓝色时期》一宣布动画化,就受到了大量的关注。截止完稿前,动画版已经播出了8集,大致相当于漫画第17话的内容,舍弃平稳的前途“半路出家”、高二才开始学画画的主角终于要面对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科的选拔考试。

然而这次,我们并不打算推荐、解析或评论《蓝色时期》,甚至不打算细谈作品本身。我们来聊聊「美术生读《蓝色时期》漫画的感受」。

由于故事题材的特殊性,《蓝色时期》引发了笔者身边许多创作者的共鸣,它受人喜爱、纠结、甚至让一些人读到“破防”。于是编辑部临时搞了个特别企划,拉来三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蓝色时期》忠实读者),关进小黑屋里!畅聊自己阅读这部漫画的感受!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讨论相比于作品解读,更像是基于个人经验的读后感分享,在《蓝色时期》这面“镜子”里,相信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感悟。

*对谈三人组:蝈蝈(大三)、哈雷(研二)、苔藓(研一)

各位最初怎么知道《蓝色时期》的,喜欢这部作品吗?

蝈蝈:我在社交媒体看到有人推,被第一卷封面吸引了,当时觉得:哇!这个颜色好好看。挺喜欢的。

哈雷:我看了动画第一集PV才知道的。我的态度是中立,不是特别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苔藓:我在漫画软件上偶然翻到就开始读,结果那天直接通宵了。总体比较喜欢。

蝈蝈:还真是(好看),但是《蓝色时期》这个漫画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部好漫画,但我每次看到更新,都犹豫要不要点开看。

苔藓:我喜欢是因为个人经历很像他: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有段时间不太喜欢,(想着)这辈子不要拿画画吃饭。直到高考前因为着迷动画才想一定要学动画,于是在高中类似美术社的地方被一个年龄很大的老师带着,就跟主角八虎的经历一样。仔细想想老师的教法都差不多,也会让我们画大开幅的画,也会在暑假布置作业……

苔藓最感动的一段:八虎一个人趴在房间里,许多画散落在地板上,被母亲看见

蝈蝈:《蓝色时期》是个好漫画,“太”真实了,正因如此反而我不太推荐这部漫画给太多人看,尤其是在艺考的人。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完了之后再回味。

雷:我估计作者艺考的时都不像作品里那样想。肯定是他多年后回顾自己经历,反复经过思考推敲得出的结论。

“一个暑假没画画,太真实了……”——关于艺考的经历

哈雷:关于艺考前的经历,我其实不太想回忆。每个人每天只想着怎样才能画得更好、怎样“取巧”、画得更快又出效果,一股脑地去钻研应试技巧,都有点“魔怔”了。

像是提前背好人设和剧情的模板,出什么考题都能应对,我当时就想了一个通用的套路,虽然剧情老套,但打斗分镜经过多次考试已经研究得比较熟练。那年考试就觉得太简单了。画完还有半个小时,剩下时间就扣细节,非常从容。你也不能说这种考试技巧不好,因为他确实对你的考试有很大帮助。

苔藓:如果真的目标就在考上一个学校话,它的确是很有效的方式。就像漫画里说的高桥世田介 ,他很天才,画得特别好。但在补习班得知了应试绘画的时候,他就一摔不画了!跑了!我也很能理解这样的人,因为确实你知道,应试的考试根本就不是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雷:应试过程中我们当时形成了“几大画派”,好家伙,一派叫今石洋之派,一派叫Ashley Wood派。考完人设每次评分,A档永远会有那么这两派。这种风格容易模仿、出效果,但精髓不太容易学。以至于后期快要考试的时候,地上“哪派”就看得特别明显。偶尔会有一两个有自己的风格。

蝈蝈:这个其实很看老师。漫画里面到的外援工具我挺有共鸣感的。我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不要把工具局限在画笔上面、还刷墙、试验各种新画材什么的。

虽然艺考那个阶段确实挺难受,但某一个方面来讲,我感觉那一段时间算是我这么多年以来过得最纯粹的一段时间了,因为那段时间就不会想别的,就想技术应该怎么提高,去看更多好看的画。上了大学以后时间变多了,说实话经常会有一种“我在干什么”的迷茫。

苔藓:主角上大学后一个暑假没有画画……太真实了。

蝈蝈:我是高考完以后手特别痒,一天画好多张。高中那时候图力是最高的,(就和漫画里培训班要求的那样)一周打底画20张速写什么的,真的很感谢我的老师。

“这是我能达到的水平???”——关于进入大学的体验

哈雷:《蓝色时期》有的地方却又有点少年漫画。比如说他刚考上艺大第一天开会,画了一排的新同学,侧身的,大家站起来,眼神都很可怕,就好像是接下来的几个boss。

苔藓:是真的很有共鸣!刚上大学之后,发现班里同学怎么都画得这么好,然后就有一个个挑战假想敌的感觉。尤其是我们当时开始上flash课的时候。大家会一个个放片子,觉得一个个怎么都那么牛。

哈雷:动画学院一开始老师会先放往届优秀学生作品,大家一看:“这什么?!这是我能达到的水平???”然后大家就热血起来了,接下来的两三个月进入不睡觉(夸张)状态。(那个片子)变成你大学生活做得最认真的片子之一。

蝈蝈 :单幅画创作时间较短,但是动画不一样,短的几天,长的几个月。有时你会和画单幅画一样,画到一半感觉自己画得好烂,画不下去了,但动画只能硬熬。好难受好难受,然后还不能改,因为死线定在那了,重新做的风险太大。做动画是一个对心态素质要求特别高的职业。

哈雷:以及我看到后面(主角)进了艺大之后,有个白头发的老师特别讨厌,太那什么了。他说“你这画有什么意义吗”。我当时看到这块就想说:“你是人吗?”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什么样才是有意义的?本身艺术这个东西大家都是见仁见智的,你说我这没意义,那你得讲它到底为什么没意义吧。但是主角听完之后就特别消沉,看到这块我就有点难受。

苔藓 :其实包括搞创作的时候,比如说我自己做的片子放到网上,会发现别人完全 get 不到我想说什么的,就开始自我怀疑,是我讲故事的方法有问题吗?是我画的不对吗?是我思路有问题吗?(当然大家都还是学生,故事讲得实在是不清楚,创作能力也就是那样)

人生除了创作还有其他”——最喜欢《蓝色时期》哪一点?

苔藓我最喜欢它解释那些艺术理论的时候,会解释的让人很容易听懂。如果自己去跟朋友介绍什么是艺术或者构图理念什么的,我会比他啰嗦数十倍,但它讲得特别清楚。如果真的对艺术方面有兴趣,就很受用。

蝈蝈:我最喜欢的,一个是作者的上色,明亮干净;

还有就是其中一段故事情节,我整个人都看崩了……那一段八虎处在瓶颈期(于是去高中老师那里当助教)。这时故事的切入点很不一样,之前都是艺 考班、大学,这次突然回到了少儿美术。我想总该轻松点了对吧。结果我看到一个很难受的情节,补习班里一位小女孩和桥田悠 (配角,八虎的朋友)一起画了一幅画,结果他爸把画对半撕开了。你能说他爸妈是坏人吗,也不是……

苔藓:有被这种完全不懂美术的人冒犯到……

蝈蝈:那一段真的很难受。那个小女孩学得很多,但是天赋已经到那了,其实跟桥田悠的状态很像,他知道自己提升不了了,所以选择欣赏画,那段我感觉桥田悠其实最难受的。看小女孩就像在看他自己。

哈雷:我觉得很多人会有“美术是我的全部”这样的想法,一旦有人对它全盘否定就可能崩溃。我上研究生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不是创作什么的,我的收获是人生除了创作还有其他东西,还可以享受生活,还可以跟别人交流,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本科的时候,就把创作当成我的全部,有太多包袱……有时候轻装上阵或许会让你状态更好。

比如说主角考入艺大后,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应试绘画对我未来到底有没有帮助。我要不要彻底舍弃他?大学到底只是一个阶段还是终点?这个问题他艺考的时候肯定想不到。

《蓝色时期》里对于绘画过程以及思考反复迭代的描写,我也觉得还原得挺真实的。什么东西它都要比较具体地落实到一个点,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理念——看到某个东西,想象,再通过关联得出来。

而我个人对这个漫画比较中立,是因为我觉得它有点太剑走“太”偏锋了,因为它虽然是漫画,讨论的却是纯艺,纯艺这个东西就很主观。主角妈妈看到某个作品,问为啥它就卖这么多钱?那=为啥它就好看呢?她不理解,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理解很多画为什么就好。

苔藓:我觉得他做的是艺术理论的科普。我反而觉得这种东西很好,因为不是那么多人都有机会去接触纯艺这方面的东西。如果有人get不到他说的这些东西,也很正常,为这就是作品的厚度,不是所有人都会get到,但是能get到的话,就会很幸运。

蝈蝈:《蓝色时期》确实在探讨艺术的定义,但是他没有给我们特别明确的答案,反而通过很多性格不一、经历不一的角色阐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

苔藓:讨论艺术是什么的话,这就涉及美学或艺术学的领域了。用漫画去讲这样严肃艰深的内容你是根本讲不清楚的,可能还是需要那种大篇幅的文字,你才能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你只能通过这种故事和角色看待这个问题。

“艺术不存在失败”——呼唤艺术教育中的心理教育

哈雷:你可以想象一下(开学的场面)如果是《爆漫王》的话是什么样。她上了大学,见了导师,导师特写:“你画的这些有什么意义?”下个特写给到主角:“我会画出让你觉得有意义的东西!!!”

但《蓝色时期》里一直在“劝退”

说起来,我特别喜欢这个作品里的一句话,叫“艺术不存在失败”,我当时看到这块有点泪目,感触特别深,因为考学的时候,大家有那种竞争的氛围,刚考上大学之后我想忘掉那段时间,因为它让我变成了一个很功利的人。

苔藓:所以上大学后,大家都说“xx老师你画得好好~”

哈雷:这其实也不太好,反向捧杀让别人也有点难堪。该说还是得说。平心而论说你画的我觉得怎么样,如果不同意就算了,大家多从别人身上看到一些好的地方。我觉得这才是良性的一种氛围。

这个漫画里主角原来是个不学美术的人,他到(美术社)的时候他发现他有些不适应。因为我觉得从小学美术的人,他会失去与别人谈判的能力,越画你会越孤独,然后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为什么大家都说动画学院的学生不说话,太真实了。

像第13话里着重刻画了他们画室里氛围的变化,一开始大家其实都还挺认真,或者挺正常。快考试了就很沉闷,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很细节。我们那时快考试的时候,很多人也都不来了,有的人直接窝在小卖部里面吃东西不上课,自暴自弃什么的都有。

后来我就发现美术教育有一个地方很缺失,就是美术的心理教育画画的一些人,性格跟普通人不太一样,可能大家会觉得他不太阳光,或者有些孤僻、神经质。我觉得这不能算是很正常,可能画画的人他会有一些个性,但个性不代表说你可以为所欲为。

苔藓:但干嘛以大众的角度来界定什么是正常人?艺术它就是这样的。不是说你画得开心画就肯定好。有时创作者很痛苦的状态,反而是艺术的养料。

哈雷:但你不能一直用这样的状态去面对。至少我不希望画画为人带来伤痛或者焦虑,这不是一个好的循环。长期创作的话,你还是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心理的开导,虽然可能也没有什么解决方法,但我觉得这个真的很重要,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

Pel:所以大众面对漫画或者其他艺术,他们看到的都是结果。但是这个漫画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把这个过程说出来,而且呈现出了很多真的能让人共情的创作者的视角。

哈雷:艺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使命,如果你达成了这个使命了,其实你就已经完成了艺术,所以说就不用过分纠结到底什么是艺术,或者你到底有没有画好,你自己先要找到这个使命,然后去完成它就够了。前段时间出家的漫画家蔡志忠,我高中的时候见过他,他当时就说人其实精力有限,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就够了,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

对漫画后续的期待

苔藓:我对他最大的期待,就是我期待它永远打破我的期待。因为我们也是创作者,他想问题的视角完全是跟我们可以说的是同样的,所以我就很期待能用一种我完全没有想过的方式去想过问题。

蝈蝈:期待接下来的故事……比如高桥这个角色很让人期待,他很脆弱,于是你就很期待他崩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以及得到救助之后心态会发生什么改变;比如八虎,他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想干的事情到底是什么。相当于我看他们怎么做的时候,也有点(给自己)找参考的意思。

心理崩溃的角色

哈雷:我特别期待 学姐和主角发生一些新的故事。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角色,长得特别可爱。看到主角考上大学之后,说实话我感觉有些无聊,我想要看那些更有趣的东西。

蝈蝈:说实话我想象不太出来《蓝色时期》最后结尾怎么样。

苔藓:也许会很理想,也许向生活低头,很未知……关于生活和画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的问题。

最后一句话评价一下《蓝色时期》吧

苔藓:如果你是艺考生的话,千万别看。如果你已经考完了,考上大学的话,那我推荐你看。

哈雷:让人找回初心的意思吗?

蝈蝈不,可能会让你反复咀嚼自己之前的痛苦经历,会让你的怀疑自己的初心正不正确。

哈雷:要我概括的话有点难。我觉得它可能剖析了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内心活动以及艺术观的形成。你的经历越丰富,你可能就会联想到更多东西。

蝈蝈:这部作品是我看过这么多漫画以来最有共鸣感的一个作品,情感起伏太大了。也是唯一一部感觉是一部好漫画,但我不想安利的。

今次的分享就到这里,关于《蓝色时期》如果有什么想要讨论的,或者说对我们的文章新形式有什么建议,都欢迎留言反馈~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