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底什么是冥想?怎么样的体验才算是冥想?

借用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博士在《大脑的情绪生活中》对冥想的注解:

梵文中对应英文“meditation”(即冥想)意思是“熟悉”。熟悉什么?熟悉自己的心。

这就等于说:当你开始研究自己、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有意识地去熟悉自己,这就是冥想。你就已经开始了“做冥想”。

而神奇的是,当你开始有意识地感知自己时,你的大脑就会开始发生新的放电,产生新的变化,甚至得到重建。因此,冥想又被称为是一种“大脑与心灵的锻炼”。就像健身可以锻炼你的肌肉一样,冥想可以锻炼你的大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而言之,冥想的核心步骤是:

1.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上。

2. 有意识地主动“熟悉”自己。

3. 有方向地主动重塑自己。

所有你能找到的冥想方法,只要是正确科学的,最终的着眼点必须是讲求“熟悉自身、重塑自身”。

比如专注类冥想往往要求关注呼吸;觉知类冥想则往往要求关注身体各部分的感受,比如身体扫描;

还有一些慈悲类冥想,则要求专注对自己进行关怀和感恩。不管是哪一种锻炼,都脱不开“回到自己、熟悉自己、重塑自己”这个主旨。

以上说法可能与你经常听到的关于冥想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事实的确就是如此。

带着这样的理解,继续这个问题:怎么样的体验才算是冥想?

我们都很容易把“具体体验”作为参考目标,来验证自己的体验是否正确,自己的努力是否到位等等。

结果,很多人会容易将他人在冥想时得到一些“特殊体验”当作“冥想成功”的标志。比如,在冥想时看到某种特别的景象、听到某种特殊的声音、感觉到某种特别的情绪、甚至是体会到一些玄之又玄的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真实的,但如果作为参考的一般标准,就不合适

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结构不同(基础不同),练习方法不同,再加上语言表述的误解,说得出来的具体体验就很可能千差万别。

当故事听可以,作为标准就不合适!

一味地用“我是否体会到某种体验”来判断成功与否,是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的。既不利于坚持,也不利于获得喜悦和信心。

因此,不妨换个思路,不要对照“体验”,而是对照“动作”

多想想“我究竟做了什么”,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练到位了,究竟处于什么阶段。

比如:我刚才是思想漫游了,还是“专注地感受自己的呼吸”?

比如:我刚才是又开始思考工作的事情,还是持续地扫描了自己的身体?

比如:我刚才是否保持着对自己的慈心和祝福。

你到底做了什么,比你体验到什么重要得多,也真实多!

总结一下:

什么是冥想?

冥想是一种不断熟悉自己的大脑锻炼。将注意力回到自己,开始熟悉自己,进而重塑自己。

怎么样的体验才算是冥想?

只要专注于自己,去做好该做的动作,不管有什么体验,都是在“做冥想”。

哪怕做到1分钟,就是冥想1分钟。你的大脑就被锻炼了1分钟,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冥想。做到了10分钟,就是冥想10分钟。以此类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你以何种姿势:站姿、坐姿、单盘、双盘、躺着、甚至是正在行走,一旦你将注意力从外界的纷扰转向自身,那么你就已经开始了启动了冥想的过程。

而一旦你开始冥想,你的大脑就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

持续不断地熟悉自己的心,慢慢积累起来,你就有了重塑自己的大脑的能力,有了改变与活出自在的能力。一切会在积累中不断自然发生。你可以主动地、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大脑,

让生活和生命本身,都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为活出自在、真实与幸福而干杯!

祝福大家!

想进一步了解专注冥想技巧和系统原理,欢迎私信我,申请加入技巧分享群!

我们会在群内,分享更多技巧和科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