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走南闯北,我也可以算得上是资深吃货一枚。八大菜系,南北风味、满汉全席不敢说全都吃过,山珍海味、鲍鱼龙虾也是见识过的,报菜名的全文也是朗读过几遍的。可要让我说一直吃不厌的美食那还得首选包子,热气腾腾的白面包子,到现在一想起来还是会偷偷地咽下一口唾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第一次吃包子当然是在柘林水库,当初的柘林水电工程团四营食堂和我家就隔一条小路。我常常在晚上写完作业之后溜达到食堂,这时食堂里结束了白天的工作,白案师傅开始揉面准备做馒头。我则在一旁静静地“观摩”。揉面的动作有力而富有节奏,揉好的面搓成一条长长的剂子,铺在案板上。师傅右手持刀,左手配合一上一下把切好的馒头在案板上摆成错落有致的两路。一条剂子切完,两位师傅合力把大大的蒸笼抬过来,顺手捏了一下在一旁流着哈喇子的我的小脸蛋。笑着说:“别走啊,等着吃包子”。这句话一说,我的哈喇子流得更多了。切好的馒头都放进大蒸笼后,师傅们又开始包包子。一大盆拌好的豇豆肉馅儿被抬到案板上,我那不争气的哈喇子呦,直接滴到了案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师傅们手脚很麻利,没用多久就包完了这一大盆的馅儿,馒头蒸好了,包子也进了蒸笼上了大锅。我则跟在师傅的屁股后面跑进跑出,一会儿看看灶下的火,一会儿看看蒸笼上的气儿。终于,包子可以出笼了,师傅站到锅台上,掀起一个蒸笼,用铲子铲起一个包子递给我说:“呐,接着,小心烫啊”。我伸出四个手指捏住包子,确实很烫,但我坚持没有撒手。一边用嘴吹着包子,一边咧开嘴唇用门牙将包子咬开一个口,然后使劲儿对着吹气。待包子稍微凉了一点儿,立即张开大口,狠狠地咬了下去。顿时,满嘴里都是油乎乎的豇豆和肉,还有甜甜的、松软的面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眨眼的功夫,一个大肉包就被我修了五脏庙了。看着我狼吞虎咽之后吸溜舌头的样子,师傅笑了,摸着我的小脑袋说:“好小子,真不怕烫,吃完了就回家去吧。”我应了一声,虽然有些不舍,还是乖乖地回家了。后来,四营食堂撤销,柘林水库工地就只有一个大食堂了,做包子的师傅也去大食堂了,大食堂一来离我家有些远,二来多了很多不熟悉的师傅。我的“夜宵特供包子”也就断了供了。实在馋极了的时候,就偷出五毛钱菜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大食堂买两个包子。但是一旦被父亲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严厉的“无产阶级专政”。那时包子的味道对我而言,就是棍子炒肉。所以那个时期,我对班里可以天天买得起包子的土豪同学特别羡慕。对可以忽悠女同学打赌,一次赢了10个包子,并且一口气吃完的桃子同学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再过了几年,我到了永修县一中复读。学校也有个大食堂,售饭窗口是用铁栏杆分隔开的,一边是教师职工窗口,一边是学生窗口。两边卖的饭菜都不一样,学生窗口的饭菜极其难吃,而且很少能看见荤腥。偶尔有几个大菜盆里会看见五六片不大的肥肉。但一次也没有进入我的饭盒。教职工窗口卖的饭菜就不一样了,光看油荤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居然还有红烧肉,红烧鱼。每天还有又白又大的肉包子供应。可是学校有规定,不卖给学生,有钱也不行。学校传达室的张大爷是个安徽人,我很快就和他攀上了老乡。大爷对我很好,听我说想吃包子,食堂却不卖。咬着烟袋嘴儿,眼睛看着门外,对我说:“这样,你每天下午放学打开水的时候,到食堂门口等我,我给你买。”我连忙点头说谢谢。第二天下午放学,我到开水房打了开水,就赶到食堂门口。不一会儿,张大爷提着几个开水瓶过来了,问我:“你要买几个?”我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只有五十块钱,必须精打细算才行。包子虽然好吃,也不敢敞开了买。就说:“买个两三个就行。”大爷看看我说:“大小伙子就吃这么点儿?”我有些不好意思,说:“嗯,这就够了”。大爷没再说啥,转身进食堂买了包子,出来把装包子的铝饭盒递给我说:“拿着快走,别在这儿吃,让人看见不好。”我接过饭盒说声谢谢,掉头就走。出了学校门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饭盒,拿出一个包子塞进嘴里。县一中的包子馅儿是纯肉的,油汤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口咬下去,因为嘴里塞得满满的,所以油汤就顺着嘴角往外流,赶紧用手背去擦,然后再咬第二口。基本上就是两口报销一个包子。因为饭菜票是算好了只够一个月的伙食的,所以包子不能多吃。后来张大爷就有好几次给我包子,却不肯收钱。我就不好意思再找他帮我买包子了。但是每天下午放学去学校开水房打开水洗碗却成了我固定的活动了。这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时我有一个多礼拜没有找张大爷帮忙买包子了,一天下午我又去开水房打开水,这天人很多,我去得晚了只好在后面排队。一回头,看见身后是个很大的水泥台子,台子上面架着一摞大蒸笼,四周都是弥漫的蒸气,视线很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么巨大的蒸笼还是让我心里动了一下。我伸手把蒸笼掀起了一个缝,定睛一看,我滴妈呀!全是白花花的包子!按住狂喜的心,咽了咽唾沫。我几乎没有犹豫,伸出另一只手抓了两个包子,迅速放进准备洗的饭盒里,继续排队打开水。打完开水,一手拎着开水瓶,一手端着饭盒出了学校大门,走到围墙下面,开吃!这个秘密我谁都没敢告诉。每天下午放学食堂卖完饭,我就去开水房洗碗,打开水。蒸包子的大蒸笼每天也都会准时放在开水房后端的水泥台子上保温。我每次就偷拿两个包子,晚饭也就解决了。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这样的好事三天就结束了,快得我都以为是做了一个包子的梦。那几天,我看见有好几个同学打开水时都故意找最长的队伍,然后靠近那些大蒸笼排队。三天后开水房里再也不放蒸笼了。县一中的肉包子我就再也没吃到过了。再后来,走上社会,东跑西颠,吃过各地的包子。

青岛的高密炉包,像水煎包一样有厚厚的酥脆的面皮,肉馅儿是切成一粒一粒的,不剁碎,一口下去肉感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城隍庙的小笼汤包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我的一位兄长派手下的人事经理排队占位,然后领着我到城隍庙四处参观。逛完了回来,我们的包子也正好出笼了。但是说实话,味道不咋地,幸亏不是我亲自排队买的。还有广东的叉烧包,香甜的口感在包子界也算是独树一帜,我很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盐商老宅的蟹黄包,是要用吸管去吸的。鲜是很鲜,只是我觉得有些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府的灌汤包,里面的汤汁入嘴有一种黏黏的感觉,我觉得也很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这些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吃到嘴里,可以黏住整个口腔。占领全部舌尖。充满了对美食的回忆,和对人间烟火的向往。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你是不是漏了一个包子啊?是的,我知道有人一定会说,狗不理包子,你咋不提?不是我不提,是确实提不起来。可能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狗不理包子还是名副其实的美味。可惜等到我有机会到天津,走进金碧辉煌的饭店,点了288元一笼的狗不理包子,却是吃了一个就再也不想吃了。还不如火车站8块钱一笼的小笼包味道好。肉馅儿是一坨死肉不说,面也是冷的。于是我又去了京城,恰好小潘同学和博士也在。和博士一商量,决定请小潘同学品尝一下火爆京城的庆丰包子,28块钱一笼,比狗不理的价格要亲民许多。我充满感情地看着小潘同学吃了两个包子,发现他的表情极为复杂。那是一种盛情难却的尴尬,还有一种被戏耍的恼怒以及对我们深深的失望。我和博士相对一笑,我们早就知道这个包子就是名气大,其实真的很难吃。只是借小潘同学的味蕾再证实一下。看来名气这个东西,人和美食都一样,经常是靠不住的。但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吃包子,只要有人介绍说哪里的包子味道不错,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去尝一尝。到目前为止,我心目中最好吃的包子还是柘林水库食堂的豇豆肉馅儿包子!吃得最多的可能是路边的杭州小笼包,名气不大,味道一般,就是两个字“实在”。不接受反驳!还有,我不喜欢吃菜包子,但是我喜欢“菜包子”这个人!因为那是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