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不容忽视的面庞。

每个地方的,也都是这个民族的。

曾经,在皖北记录过我所生活的土地上,那些身边的平凡的人给我的感动。随着时光的剥离,我想,影像最重要的魅力就在于,它留住了生活那一瞬间,一些人的瞬间故事。

很多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过去的故事,过去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生活的如何,但是,我想他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上,已经奋斗了那么多的日夜,今夜星辰,一定也都很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姓张的阿姨,是我以前一个同事的母亲,她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位乡村医生。

拍她的时候,是因为她和我母亲一样,曾经都在那个时代,为村子里的很多人家接生过孩子。

我的母亲当年在乡村卫生室和镇子上的卫生院都工作过,后来因为大哥身体不好,就辞了工作,专心在家抚养几个孩子,还有养殖鸡鸭鹅,种家里的几亩地。

去年的时候,母亲有了一些乡村医生的补助,也算是对她一生所从事过的崇高的事业的一种认可和宽慰吧。

我一直想去写一写我的母亲的故事,可是,一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小城里在100多年前,津浦线开通的时候就设了火车站,最近在规划建设高铁站。

这几年,随着高速的贯通,还有高铁的运营,对于每年春节前后这样一个人力资源输出的地方来说,火车站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这里坐车了。

很多年轻人选择多走一点的路,也要从市里的高铁站坐高铁,当年,那样的绿皮火车挤满人的时代,可能永远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了。

上高中的时候,老家的初中同学前去苏州打工,过完年要去坐火车,那时候还要在火车站排队买票,结果,他根本就买不到票。于是,晚上喊上我一起,在离火车站很远的地方等着翻过铁栅栏,让我送他一起进火车站,为的是爬上那个火车去苏州打工,趁着夜色,月台上那么多的人。

如今,做着小工程的他,每年也有百十万的收入,同学小聚的时候,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觉得那是少年里的热情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地方,土地里不仅生长庄稼,也长满故事。

村子里一位大爷早年的时候,就是公社里的文艺骨干,现在,冬日里过年的时候会和村子里的人一起唱一唱当地的泗州戏,表演一下舞狮子、划旱船之类的。

那天拍摄照片的时候,老人流泪了,敲了一下手里的铜锣,一是因为手里的技艺没有人学习了,村子里的年轻人看不上这样的玩意儿,还有就是感慨,自己老了。

曾经,在一所乡村小学支教,冬天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们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情故事。

是祝福可能也是自己的微心愿。

一位小女孩说,“在新的一年,希望爸妈工作顺利,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在考虑别人了,尤其是身边的长辈,可能,长辈们还没有这样的顾及孩子的感受,就已经被照顾了。

农村的孩子也好,城里的孩子也好,其实,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总是希望多被关心关怀的。

那就是希望被大人看得见,摸得着,心与心暖着,可是,我们的很多父母亲并没有如此的细腻温柔。

小时候住在农村老家,1996年的时候村子里才通了电,那时候,家里老早就买了电视机,但是没有电就无法用。

因为我们村子是一个小村庄,那样的电线杆只是大村子才有,没办法,村子里的村民集资,从隔壁村子里架了电线过来,这样,村子里才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时代。

后来,当村子里进行农网改造,再也不用为夏天用电负荷而变压器烧毁的时候,村子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不是举家搬迁去了城里,就是留了老人在农村老家,守着那门前家后的土地和菜园子,还有相伴在身边的小狗还有公鸡打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多年以后,村子里有个演出,还会有这么多人在看。

小时候,因为没有手机,所以错过了去拍摄和录制人生中看过的第一场泗州戏。

那是在我老家后边的那个村子,人家办事,请了戏班子唱了3天的泗州戏。戏文我是没听懂,如今也记不起来了,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不过,我对演员的戏服很感兴趣,老是想去摸一摸演员的白胡子,还有他们不演出的时候,就躲在舞台后面的人家门口,坐在那里睡着了,我就想上去问一问,你们是不是古代人。

童年里的好奇,还远不止这些,比如,演员用的刀枪棍棒,是不是真的,我都想去拿在手里试一试,但是,因为对于大人的威严还有对于陌生人的胆怯,我终归是老老实实地在旁边偷偷摸摸地看过一会儿之后,生怕被我的母亲遗漏下我回不去家,又急忙的走了。

这位大家是我拍摄的一位特别励志又特别温情的人。

她8岁的时候,因为家住在县城的火车站附近,一个冬天的傍晚,和邻居家的几个小孩在火车站的月台上踢毽子,一不小心毽子掉在了火车轨道上,她就爬下火车月台去轨道上拣拾毽子,不小心被飞驰而来的火车压断了双腿。

在县城的医院里,住了3个月,才醒来。

父母亲艰难地教她学习,识字,她顽强地读到了高中。

后来,住在另一个乡镇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和她乡亲看上了她,其实,也是做了她家爱的倒插门的女婿,生育一儿一女,现在孙子孙女和外孙都有了。

相比较于普通人,她的日子艰难许多,就连家里的灶台都是比别人家矮了半截,是特意为她定制的,她还坚持一日三餐的做饭给老公和孩子们吃。

我觉得,这一家人很有烟火气,冬日里,去过她家几次,每一次都被她满脸的笑容和一家子幸福的样子所感动。

另外一个乡镇,一对夫妻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制作绿豆饼的传统技艺,现在还做了市级非遗传承人,这个手艺和买卖一做就是一辈子。

他们的儿女一个去学理发,一个去考了医学院,都不在老家。

老两口说,现在也不会其他的手艺,但是,也不想丢手里的这个活儿。

一方面是这个绿豆饼自己做了一辈子,有感情,现在,这还是非遗文化,不少电视台还有报社的记者都来他们家采访和拍摄过,他们觉得这在镇子上活的还挺有价值的。

世代守着祖上的土地,日夜操劳耕种。

农闲的时候,还要外出打工。

在这位大哥的身上,不仅有生活的艰辛也还有不屈的抗争。他在南京的一家工地上打工,两条胳膊被搅拌机搅没了。

拿了几十万元的补助回到村子里,一切都要靠妻子的照顾。

妻子是隔壁镇子上的,他们还有孩子在上学,工伤补助的钱很快就会被花完,丧失了劳动能力,对于他来说,想过很多种改变,比如拉个音响去城市的街头或者角落,用自己并不准确的嗓音去唱歌,希望路人能可怜一下他的生活。

还有,他也曾尝试过去做直播,录小视频,但是,都没有火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谷阳,曾经是汉朝的时候,这个小县城的称呼。

对于今天在铺草坪,一点一滴修饰出来的他们来说,可能并不知道身后的“谷”字的含义。但是,他们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就像我的父母亲,七十多岁了,还不忘记老家的那几亩地。

若不是考虑身体,实在干不动了,他们是不会同意把那几亩地,留给我家下的叔叔种的。

冬日里,暖阳下,县城特教学校里一位女生正和其他同学一起做着课间操。

也许,他们对这个世间留有缺憾,但是,世间给予的阳光、空气和四季是一样的。

在这尘世,希望每一个人都幸福,如初。

本文是图说江淮独家原创图文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欢迎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