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接诊过多位特别想吃后悔药的肾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数年前得过肾炎、尿蛋白高,治疗后,很顺利尿蛋白就转阴了。于是多年不复查,直到某一天症状出来了,一查就是肾衰竭或尿毒症。

这是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把尿蛋白转阴当成了治疗目的。

误区1:千万别把尿蛋白转阴当做目的

假如有2位肾友,尿蛋白都是4+。一位肾友转阴了,不再复查;另一位肾友尿蛋白降到1+,定期随访。那么,谁的尿毒症风险更大?

但凡是有点经验的肾科医生,都知道转阴的这位肾友,尿毒症风险更大。

你以为尿蛋白像你的乖狗狗,不让TA干啥,TA就不敢干啥。

实际上尿蛋白像你的女朋友,脾气什么时候爆发,你根本无法预料。

有回顾性研究显示,蛋白尿的复发率约为40-50%,不复查≈半只脚迈进肾衰竭。

尿蛋白转阴,有多大作用?

肾损伤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

致病物质(免疫复合物)攻击肾脏→肾脏漏出尿蛋白→尿蛋白损伤肾功能

尿蛋白转阴的作用,是从中间位置把肾病的发展链条按下了暂停键。但上游的致病物质,仍然可以攻击肾脏,导致再次发病。

尿蛋白治疗的关键,是清除免疫复合物,而不是转阴。

免疫复合物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轻者可能患者自身的系膜细胞就可以完成清除,重者则需要药物帮助清除,这需要达到应有的疗程。如果疗程没有达到、免疫复合物没有清除,那么转阴意义不大,容易复发,甚至初始治疗会发现尿蛋白降不下去(顽固性蛋白尿)。

大多数肾病,临床治愈后还需要2-5年的恢复时间,肾脏才能免受致病物质的攻击。以最大的肾病群体——IgA肾病为例,研究表明,IgA肾病在缓解4年之后,复发率降到了较低的水平。

另外,关于尿蛋白,还有几个误区,肾友们需要注意:

误区2:控制尿蛋白全看药物

真相:药物干预并非全部

治疗过程中,感冒、拉肚子、劳累、怀孕,均可能导致尿蛋白复发或者是加重,一定要警惕。

误区3:西药副作用太大,不能用

误区4:中药不顶事,没有用

真相:西药和中药都有必要

慢性肾脏病领域有两大支柱:

一是基础药物,以普利/沙坦类药物为代表;

二是中医药,辨证施治。

慢性肾脏病没有特效药,大多数肾病需要中药和西医联用,以取得更高的缓解率和更低的复发率。

误区5: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

真相:蛋白尿的危害远大于血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肉眼血尿可能堵塞肾小管之外,一般的镜下血尿(潜血、隐血)并不会损害肾脏。所以,西药方面没有研发治疗血尿的药物。

血尿的危害是潜在的:它在未来可能会伴发蛋白尿,从而损害肾脏。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来看,血尿可以选择进行干预,中药治疗血尿的效果比较好。

误区6:尿蛋白再次升高是复发

真相:达不到标准不是复发

对于慢性肾炎,复发标准是尿蛋白超过1g;

对于肾病综合征,复发标准是尿蛋白超过3.5g。

如果没有达到复发标准,则属于波动,而不属于复发。波动和复发需要区分开来:复发意味着前功尽弃、重新治疗,波动意味着治疗或是生活上有瑕疵,稍加调整即可。

误区7:尿蛋白正常后,尿泡沫会消失

真相:尿泡沫还有其它原因

喝水少、出汗多,或者是呕吐、腹泻等缺水情况,尿液高度浓缩,尿里头的有形物质相对增加,可引起泡沫;

尿的位置比较高,尿得比较急,强力冲击的情况下,尿液和空气混合,也容易形成泡沫;

还有,尿道内一些分泌物、粘液增多,也可引起泡沫尿。

尿泡沫反映尿蛋白并不准确,只要尿检结果好,即使有泡沫也没关系,放宽心。

误区8:尿蛋白稳定后,肌酐就不涨了

真相:没有尿蛋白,肌酐也可以上涨

肌酐上涨,有些是不用担心的情况:

比如肌酐受到饮食和活动的影响,而小幅波动,波动幅度一般在20%以内;

比如服用普利、沙坦、列净类药物之后的几个月里,肌酐也会上涨,涨幅一般在30%以内。

有些情况则是病情恶化了:

比如感染、高血压、脱水、肾毒性药物、梗阻性肾病等等,不会有明显的尿蛋白,但会损伤肾功能。

还比如肌酐涨到了265以上,这个时候剩余的肾单位很少了,干的活却很多,负担很大,会过劳死。即使尿蛋白控制住了,肌酐也会上涨,要修复受损的肾单位,才能阻止肌酐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