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在张国焘的错误指挥下彻底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千里西征来到川陕一带。红军很快在川陕建起了根据地,消息传到蒋介石处,令其大惊失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时期的徐向前

蒋介石想要就近调兵围剿,但此时川军各派系之间还在混战。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先让四川的各派军阀停战言和,然后再委任29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并送了大量的军费和武器之后,川军方才开始听命出击。

1933年2月,田颂尧将部队由川西东调,共38个团近6万人,编成左、中、右3个纵队,开始对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攻”。在蒋介石“着重左翼,防匪西窜”的大方针下,敌军三路纵队如此排列:

左纵队24个团为主攻,在旺苍坝地区集结,作战目的是经木门、长池夺取南江,进而控制大巴山南麓,截断红四方面军往陕南的退路;

中央纵队4个团,集结于苍溪、巴中间之龙山场及其以北地区,作战目的是经恩阳河夺取巴中,尔后以一部协同左纵队夺取南江;

右纵队10个团,集结于仪陇及其以北地区,作战目的是控制巴河沿岸,协同中央纵队进攻巴中,
尔后
经曾口场、得胜山夺取通江。

红四方面军共有4个师12个团约1.5万人。由于这段时间,军事上张国焘完全
倚靠
徐向前,因此徐向前指挥起来再没有什么羁绊。他根据川北地区北高南低,易守难攻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打法。作战方案交给张国焘的时候,张估计还没有完全看明白,就直接同意了。

于是,徐向前便也开始排兵布阵了:

以红73、红11师主力于南江及西南之三江坝、长池、木门地区,共同对付左纵队。

以红12师位于巴中及东南之曾口场、兰草渡地区,对付中央纵队和右纵队。

以红10师位于通江东南麻石场至东北竹峪关一线,红11师一部位于通江西南之江口至得胜山地区,为方面军预备队。

另以红73师一部位于南江东北之碑坝地区,警戒陕南方向。

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成。

2月12日,敌军开始进攻,主要以小股部队在各个位置试探。这里插一个细节,当时红军破译了敌军的密电码,所以指挥员对敌方的作战计划非常了解。既然国军是试探,红军就陪他们演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颂尧

18日,敌军终于开始全线进攻了。

倪志亮任师长的红军第11、和王树声任第73师依靠地形优势,联合在三江坝、木门、长池、八庙垭等地予敌以重创,然后迅速撤出南疆,收紧阵地至贵民关、官路口、观光山、大明垭一线。

旷继勋任师长的第12师在南坝坡等地,同样利用地形优势痛击敌军,然后撤出巴中收紧阵地至清江渡一线。旷继勋也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资历比徐向前还老,只是受到了张国焘排挤,才降为师长,后被张国焘所害。

王宏坤任师长的第10师,以及第11师第33团、第12师第36团也成功破坏了敌右纵队向

胜山、元山场、余家坪的进攻的企图。

第一阶段结束之后,表面上看,敌军已经占领了根据地的很多地方。但真正的大仗还没有开打,敌人已经损兵八千了。因为伤亡有点大,川军不再敢冒进,随后双方对峙了一个多月。

4月26日,敌军再次大举进攻,企图在通江以北将红军围歼。红军针对其出兵路线,在杀牛坪、赵公寨、大明垭、屈家山、黑岩场等地,再次依靠地形优势,予敌重创,然后按计划主动撤退到通江以北的平溪坝、鹰龙山、鸡子顶、九子坡一线。

川军再次吃了苦头后,又退了回去。半个月之后,这股敌军又卷土重来。

5月中旬,川军左纵队重兵进至空山坝以南地区,以9个团孤军进逼空山坝。川陕边防军8个团也抢占竹峪关,威胁红军左翼。

此时经过收紧阵地后,红军主要就集中在空山坝地区,方圆不及百里。也就是说,拳头已经握得很紧了,反攻的时机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决定先打川陕边防军,解除红军的左翼威胁。然后集中红军集中主力4个师,向空山坝的川军反攻。

川陕边防军的战斗力很一般,红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随后按计划,集中主要兵力向空山坝一带出击,川军9个团见漫山遍野都是红军瞬间崩溃。随后红军又在赵光岭、麻石寨、乌龙垭地区击溃川军左纵队4个团。这两次战斗,俘虏了大量敌军。

至此,敌军的围剿主力的左纵队完全崩溃,其他两个纵队也被迫收兵。

敌军溃退之时,红军乘胜追击,沿途就又俘虏了六千多人。收紧阵地过程中失去的根据地不仅全部要回,整体面积还在反攻的时候扩大了近一倍。


部队大面积溃退,敌军总指挥田颂尧急调留守部队5个团于三江坝、长池一线阻击红军的前进,还准备扭回败局。结果被红军在华盖山歼了一部分,后又追至旺苍坝再歼其1个旅,顺便攻占了长池、木门,直逼广元、苍溪。败局已定,田颂尧被迫收兵至嘉陵江沿岸,反三路围攻胜利结束。

此战前后共用了四个月,毙伤敌军1.4万余人,俘敌一万多人,缴枪8000余支、机枪200余挺、追击炮50余门,创造了一个战争神话。一万多武器很差的兵力与敌装备精良的六万人打,毙敌一万多,俘敌一万多,取得完全胜利,这种战绩除徐帅外谁还可以完成?

当时参加过这场战斗的名将非常之多,因此他们对于这种打法非常熟悉。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后来 抗日、内战、抗美援朝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但这种打法再没在战场上出现过。相对来说,徐帅最常用的“围点打援”出现得比较多,这个收紧阵地打法,看来除徐帅外一般人还真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