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但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失眠。

曾有科研团队(环球科学转载)一度认为是特殊的睡眠障碍(睡眠机制故障)导致了易感人群抑郁症的发生,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共识。

尽管大部分科学家不认可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底层根源,但都认为睡眠机制故障确实是抑郁症症状螺旋下陷的一大诱因。

整个睡眠过程中,大脑在深度睡眠和REM快速眼动睡眠(梦境)间交替穿梭。深度睡眠中,科学家利用脑部FMRI成像发现,此时脑脊液在脑间间断流动冲洗脑部(某些淀粉样蛋白);梦境阶段,科学家普遍认为大脑实际上在整理并释放压力。

完整的睡眠中,大脑在四分之三的时间里清理脑部垃圾,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整理压力。

焦虑症患者容易失眠,原因是睡前过多的想法阻碍大脑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是大脑进入睡眠的第一个阶段)。

抑郁症患者比较容易进入第一个深度睡眠,但在第二个梦境阶段(大约晚上2点钟左右)容易醒来,即梦境中断。

频繁的梦境中断说明大脑整理压力的机制出现了问题,导致大脑不得不放弃整理压力。

压力的处理非常重要,如果频频在梦境阶段醒来的话,我们会变得很焦虑,所以,抑郁症患者一般都伴随焦虑症的存在。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在梦境阶段时常会放弃整理压力?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患者脑内压力源过载,大脑在整理压力时“宕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载的压力源应该来自边缘系统脑内部,即过多的潜意识有害图像信息,否则大脑整理压力时不会发生“宕机”现象。

潜意识有害图像信息和由此引发的脑内化学物质失衡共同影响了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所以,清理患者潜意识有害图像信息是抑郁症疗愈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母亲子宫里)到5岁,是潜意识有害图像生成的集中期。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母亲疏远了孩子,可能会有很多恐惧,被遗弃的有害图像嵌入孩子潜意识里。6岁到11岁是有害图像的巩固期,11岁后大脑开始逐步修剪未被使用的神经元网络,而常用的神经元网络路径则被不断强化。

13岁后,嵌入脑内的有害图像信息开始刺激并遥控孩子的情绪,而脑内被修剪和被强化的神经元网络又把孩子的认知限制在一个框框内。如果大脑经常陷入情绪风暴攻击的话,脑内化学物质失衡迟早会发生。

脑内失衡的化学物质反过来又会强化低落的情绪,这就是抑郁症的螺旋下陷引力。

有遗传易感性并叠加潜意识有害图像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的生理本质是:患者脑内神经元网络不足(腹内侧上额皮层),相关神经元坏死(海马体)以及神经元间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失衡。这些现象共同导致了患者认知的缺陷和脑内快感体验能力的缺失。

所以,抑郁症的疗愈,在清理潜意识有害图像信息后,必须从丰富患者脑内相关化学物质浓度开始,逐步恢复大脑体验快感的能力。只有大脑体验快感的能力恢复了,内在有喜悦感了,相关神经元网络才有重塑的可能。比如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看见生活的美好,拥有了积极性思维等新的神经元网络。

这些才是抑郁症疗愈的最核心程序。

大脑体验快感能力的恢复是患者彻底远离抑郁的根本。

心能双驱廿四载 微信公众号,只做独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