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四川第二

德阳缘何跻身202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百强?

站在城市视角衡量中国经济发展,今年城市经济竞争力格局有什么新变化?

11月2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291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

两岸四地291个城市同台PK,德阳成功跻身第100位,四川同期入围的,只有成都;在西部地级城市中,德阳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三,可持续竞争力更是位居西部地级城市第一。

这份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9次年度报告,由全国城市竞争力专家携手联合完成,是目前国内历时最久、权威性强的城市评估报告之一。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德阳因何位居前茅?

德阳,因三线建设立市,工业经济规模连续19年居全省第二位,贡献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大型轧钢设备产量国内第一。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战略的升级推动,德阳成为国家实施重大区域战略的直接受益者。

抢抓机遇,德阳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省主干新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典范城市。在做强成都极核、壮大全省主干中提升自身发展能级。

如今的德阳,正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探索一条老工业基地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阳石油钻机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全国第一 (姚东 摄)

连续3年排名上升

重点聚焦效益、密度、潜力

打开此次《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百强名单,四川占2席,德阳居四川第二。

记者发现,两年前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中,德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在107位;去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德阳提升五席,居102位;今年,德阳再次抢跑2席,与成都一起步入百强,至今,德阳已连续3年排名提升。

放眼西部,德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在第11位,而在西部地级市中,德阳仅次于陕西榆林和新疆克拉玛依,排名第三。

“连续三年保持上升,在全国众多城市里,并不多见,说明近两年德阳发展势头较好,转型升级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报告主编徐海东分析说,德阳处于成都都市圈内,承接了成都的扩散利好。

众所周知,经济总量上,德阳优势并不凸显,缘何城市竞争力雄踞全省第二?

“我们不仅考虑经济总量,更考虑效率问题,包括地均GDP、经济密度等。特别是近2年的发展势头。”徐海东在成榜原因中解释,榜单非常看重效益、密度、发展和潜力等指标。

徐海东分析说,今年,中西部部分城市迸发较强潜力,比如德阳,处于成都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上,经济活力和环境韧性较强。

这与德阳市统计局的数据相印证。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924.34亿元,同比增长9.7%。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20%以上增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均实现50%以上增速,1-8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9%,其中,通用航空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分别增长380.5%和72.2%。

“此次能入围城市竞争力百强,说明德阳各方面进步很快,综合发展更均衡。”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评价说。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委员汤继强则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来之不易,名至实归”四个词来形容。

在汤继强看来,德阳是三线建设后才开始布局的重装制造基地,前几年,遇到一些发展困惑,但德阳一直不务虚声,坚持发展长项、做牢产业基础,此次入围既是对德阳长期坚持的肯定,也是对德阳未来发展方向的加持。

数字赋能

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力

被《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纳入评判维度的,还有“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德阳“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全国第94位,居四川第二,从去年西部地级市排名第2位,跃升至今年第一名。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体现的是城市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潜力。”徐海东解释说,此次排名,可以看出德阳未来发展潜力较足。

排名靠前的背后,折射的是德阳不断探索的转型升级之路。

德阳因三线建设而兴,工业经济规模连续19年居全省第二位。然而,近年来,德阳也与不少老工业基地一样,面临发展困惑。

如何破解转型发展中的难题?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为德阳指明方向——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

德阳锚定目标——紧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德阳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赋能,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大小两端”协同发力,加快打造“城市大脑”,用数字赋能生产生活,力争3-5年,打造国内生态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典范。

德阳龙头企业东方电机通过实施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高48%,每年可带来约1.5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该项目也成为行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示范引领工程。

德阳还引入海尔卡奥斯、华为、中国电子、优刻得等企业,分领域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亚度家居C2M工业互联网建设则成为阿里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德阳不断推动“德阳制造”向“德阳智造”转变,已启动全国首批“5G+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1个,居全省第3。今年9月初,德阳首次入围《2021年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

此次百强榜“擂台”上,科技创新也是关键词。

11月8日,东方电机自主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3号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又一台“东电造”“零配重”机组投产发电……东方电机水电装备研发制造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创新,让东电尝到甜头;创新,也成了德阳企业发展生命线。

目前,德阳企业攻克核心关键技术424项,68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参与2项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和参与90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131项重大技术装备获国省首台(套)认定。

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了世界最大的8万吨模锻压机、国产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50MW重型燃机、白鹤滩1000MW水电机组等一批“国之重器”,抽水蓄能水电机组等15个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德阳转型升级之路也得到盛毅的肯定,盛毅说:“德阳近年来在企业技术革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全面创新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单位产学研协同发展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在盛毅看来,这些进步与德阳不断探索的老工业城市转型、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和城市发展方向相适应,“进展成效明显”。

环境赋能

为产业转型提供源动力

在城市竞争力的比拼中,最终拼的还是环境与服务。

优良的营商环境正让德阳成为“筑梦之地”——京东集团全国仅有的2个A类重点项目之一,西南最大的运营结算中心来了;

电子元器件及先进材料百强企业——德阳经开区三环科技来了;

世界500强——百事食品西南地区首个薯片工厂来了;

瞄准国内乃至全球顶尖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智慧城市标杆,德阳光大AI CITY来了;

西南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广汉基地来了;

拿下全国首张大型无人机“设计生产批准函”,天域航通生产基地项目来了……

在德阳不断转型升级驱动力下,新项目大项目,一个接一个,在德阳拔节生长。

今年1-8月,德阳市共签约82个项目,其中制造业项目67个,涉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先进材料、通用航空、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包括5亿元以上25个,10亿元以上15个,30亿元以上7个,制造业招商量质齐升。

项目的频频抢滩离不开德阳不断优化的环境与服务。

以企业开办为例,德阳推出首套印章刻制、政务快递、CA数字证书认证等全额由政府买单的服务,年均为企业和群众节省开支300余万元;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总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内。

今年4月,省发改委公布了德阳参与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成果。德阳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3,8个指标排位全省第2。

去年德阳作为全省代表城市之一,首次参加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参评成果,在我省参评四个城市中,名列第二,仅次成都之后,18个指标有15项指标优秀。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体现在与成都“同城”发展上。

今年,德阳携手成都、眉山、资阳打造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模式,构建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区域政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德阳市共受理成眉资跨区域“无差别”事项6060件。

成德同城是德阳迎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对此,徐海东提出,德阳要增强与成都联系,共建成都都市圈,主动接受成都的科技辐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所有城市联系在一起,可集聚更多高端要素,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如果德阳转型升级之路走好,有可能在西部地级城市处于领头羊地位。”

汤继强也认为,德阳应主动加强与成都对接,利用成德眉资同城化历史机遇,把资金导入、投资引入、项目合作、管理互动、人才支撑、科技创新赋能等方面机会窗口变成自己的发展动力,迎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区域整体的能级提升,打造世界级的、中国版的一个新的产业基地。

“德阳的转型之路还在继续,有望取得更大的成功。”汤继强有着期望。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