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黄昏,斜阳,衰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空慢慢黑下来,倦鸟归林,牛羊回圈,人们要准备晚饭了。

陶渊明写此时的情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出农村的淳朴、天然景象,比起久在官场要好很多了。难怪他要慨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日暮归乡,陶渊明要回归故乡,回到农村,重返自然。而在外漂泊的游子,却不能回家,只能写诗词曲来慨叹。崔颢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明是写黄鹤楼,却写到了日暮思乡。或许,他登上了黄鹤楼,看到了很多景物,也看到了烟波浩渺的湖水,觉得孤身漂泊在外,没有什么依靠,想要回到家乡吧。亦或许,人的生理本性就是日暮归家,不能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再回家,那样不仅看不清道路,而且还很危险。趁着日暮,尽早回家。但是,诗人远在他乡,不能回去,就只能写诗来表达思乡之情了。储光羲写“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写黄昏回家,离家不远,当然很自然,也很坦然了。刘长卿写到了“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不愿独身漂泊天涯,愿意在家,但情况又不允许;还写到了“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笔下都是边塞的奇丽景物,在日暮的时辰显现,或许,刘长卿真的想家了。马致远一句话就写出了很多诗人日暮的感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暮的送别更是让人伤感。唐代的吴融写“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日暮送别,回来之后,有什么心情,难以写到纸上了。眼见着天色向晚,斜阳西坠,送别友人或亲人,他们的前途又是怎样的?岂不让人担心?同样是唐代的杨凌写“惊秋路傍客,日暮数声蝉。”说的是,日暮时分,树上数声蝉鸣,惊动了路旁的客人,原来是秋天到了。秋日的傍晚送别客人,气象萧瑟,寄予了送友远去的离愁。唐代梁知微写道“回瞻洞庭浦,日暮愁云生。”写的是自己入朝别张燕公的情景,心情肯定不好,含有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触。

诗人们经常写日暮的景物,写日暮的感触,就把日暮这个词语便成了一种意象,渐渐扩而大之,成了代表一定哲学意义的词语。

刘禹锡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没发什么大的感慨,却将历史的空漠感和盘托出。看着乌衣巷口的斜阳,除了审美意义之外,就是感叹曾经住过王公贵族的乌衣巷,已经成了破败的宅邸,已经渐渐老去。而夕阳又被称为老阳,并非真的老了,而是沉入地平线就不见了。不仅代表了老年人,人生的最后岁月,还代表了王朝的衰落,或者说即将衰落的时刻。

李白写“归来怆途穷,日暮还恸哭。”看到日暮的景象,想到自己人生的岁月,哭的是他自己。杜甫写到:“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就有点大的境界了。说的是,后主刘禅终于能回到自己的祠庙享受祭祀,天晚的时候,我姑且吟诵《梁甫吟》,希望自己能够有诸葛孔明那样的际遇。而实际上,杜甫没有孔明那样的际遇,只是在日暮的时候想到了人生,聊以抒发苦闷无奈之情罢了,给人萧瑟悲凉之感。

诗人们总是多愁善感的,容易由日暮想到人生的晚景,继而想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不仅杜甫写过这样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有诗句“日暮城楼传戍角,风生岭路下樵歌。”日暮时分,传来守卫城楼士兵吹响的戍角,有声音,在高处,而山岭下的道路上,砍柴人在唱着樵歌,有声音,在下面。一上一下,诗句工整对仗,能体现陆游关注军事情况,想要收复北方失地的一片拳拳之心。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一个地方,叫做日暮里。说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虽然只是听说,并不可靠,但已经明显带着些象征意味了。日暮里象征晚清国运的衰颓,而明末遗民就要象征鲁迅这样的清末留学生了。

日暮所代表的东西过于沉重,让人不忍提起。女词人李清照既写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那时候,少年不知愁滋味,只是欢愉,无拘无束。后来,她又写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算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她愁的不仅是身世命运,还有家仇国恨,却在人生的暮年无可奈何,只能在日暮时分“凄凄惨惨戚戚”了。陆游写得更甚,“我病鲜欢花更甚,日暮凄凉泣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们最难经受的就是日暮时分,竟然难以安然度过每一个黄昏。

日暮时分,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即便芳草萋萋,也不禁让人想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