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王近山一直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麾下为将。

因为作战勇猛,王近山被军中的很多人戏称为“王疯子”。对此,邓小平说:“他那不是疯,是革命的英雄主义……”

麾下为将,作战勇猛

提起王近山,邓小平总是赞誉有加:“王近山同志打仗很猛的,敢打恶仗、硬仗,他是二野战功最大的人……”而这些赞誉加在王近山的身上,一点都不会显得多余。

在参加革命的那些年里,在刘伯承和邓小平麾下为将的那些时光里,王近山总是以他的血肉之躯奋斗在战争的最前线,即便是后来他身处高位,还是一样的勇敢。

这就是王近山,这就是王近山的风格……

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他总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王近山带着战士们冲锋的身影。

早在红军时期,王近山能征善战,屡立功勋,在长征结束之后,年轻的王近山就已经成长为一名红军师长了。

王近山不仅作战勇猛,还懂谋划,打起仗来也喜欢琢磨,研究战场的形势。

无论是打伏击还是游击,无论是运动战还是阵地战,无论是强攻还是智取,王近山都有自己的那一套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跟随王近山打过仗的老部下说,王近山善于用兵,跟着他打仗放心,始终是士气高涨,从来没有打不赢的念头。

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集结30多万人的强大兵力,向刘邓大军发起进攻。

当时刘邓大军刚刚打完陇海战役,人困马乏,粮弹都缺,全军加起来也只有5万人左右,甚至很多团连两个营的兵力都不够。

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集结现有的优势兵力,先歼灭敌方孤军冒进的整编第三师,一举扭转我军在中原地区被动的局面。

以只有5万人左右的疲惫之师,想要吃掉兵力与自己相差无几,但装备远远强于自己的整三师,又怎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在司令部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在很长时间,大家没有说话。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将,他们都认为这场仗太过凶险了:

5万人左右的队伍与30多万人的队伍打仗,那无异于虎口拔牙。那万一失手,就是血流成河。

邓小平说:“如果我们不打这场仗,就只好收拾背包,回太行山。”

在静悄悄的会场上,突然王近山猛地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

“两位首长,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我没有脸回来见你们!我们六纵打,坚决打!纵队打得只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打得只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得只剩一个连,我就去当连长,纵队全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的父老乡亲!”

王近山的一段话,掷地有声,壮怀激烈,打动了在场的人。

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王近山挺身而出,也让邓小平非常感动。于是,他大声地对王近山说:“好样的!我支持你!”

接着,刘伯承也站起来了,对王近山说:“你打!你大胆地打!”

之后,王近山慷慨领命,率领部队直扑整三师师部所在地——大杨湖。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王近山率领部队集中攻击大杨湖的敌五十九团。

由于大杨湖的敌人增加了兵力,并依托有利的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飞机坦克的掩护,进行了竭力的反扑,战役前两天的进展并不大。

到了第三天,在敌我双方都非常疲惫的紧要关头,王近山毫不犹豫带着纵队唯一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同时让组织的机关干部和勤务人员,也全部加入了战斗。

我军的战士们咬着牙,流着血,与敌人逐枪争夺,短兵相接,战斗空前激烈。在这个时候,两军对战,靠的就是意志,拼的就是永不放弃的信念。

就这样,王近山带着手下全部的战士们杀声震天,气势如虹,节节胜利,而敌军最终还是败下了阵来。

大杨湖一失手,敌整三师的防御体系也瞬间土崩瓦解。刘邓大军的其他部队乘着此次机会全线出击,对敌整三师进行了分割围歼。

最终,敌整三师全军覆没,师长赵锡田被俘。

这次战斗之后,邓小平和刘伯承对王近山更加信任了,“铁六纵”也在刘邓大军中叫响了。

直到几十年以后,邓小平对王近山的勇猛还是记忆犹新:“王近山打仗有一股子猛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蒋介石被迫放弃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了扭转局势,他不惜铤而走险,调集重兵对陕北和山东实施了重点进攻。

根据中央的指示,1947年,刘邓大军在豫北和鲁西南地区,寻找机会歼敌。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集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纵队等部队,实行豫北大反攻。

司令部的作战会议一结束,王近山就第一时间上了车,急忙往前线赶。

当时刚下过一场雪,道路很滑,司机知道王近山着急赶路,已经开得很快了,但王近山还是嫌车速不够快,一直催促司机加速,加速,再加速……

于是,车子就在下了雪的道路上,飞快地行驶着,离前线越来越近。突然,车子在雪地上打滑,翻了一个大跟头,王近山被卡在了车底下。

当他被抬出来的时候,腿上的棉裤已经被鲜血浸透了,剧痛也让王近山的脸变得惨白。

就这样,王近山受伤了,这次王近山在革命生涯中不是被敌人打伤的,也不是在战斗中受伤的。

到了医院,医生先是给王近山的腿进行了包扎,初步诊断为大腿粉碎性骨折。

王近山非常担心自己的腿,急切地问医生:“医生,我的腿会废吗?你要说实话。”

医生也知道腿对王近山的重要性,于是就把最坏的结果说了:“按我们现在的医疗条件,你的伤又是这么重,这腿恐怕要落下残疾……”

没想到坚强的王近山突然脸色大变,一声不吭了。

虽然那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还是尽力为王近山治疗,因此,王近山的腿恢复得很快。病情稍微好转,王近山就要求上前线,但医生还是要王近山好好休养。

得知王近山受伤住院,百忙之中的邓小平专程赶到医院探望。

一看到邓小平来了,王近山就像是看到了亲人一样,多日的委屈随着眼中的泪水喷薄而出,边哭边说:“政委,我残废了,我废了,真的,我不能打仗了,不能上前线了……”

细心的邓小平非常理解王近山的心情,就温柔地拍着王近山的肩膀,让他痛痛快快地哭了一会。

等王近山情绪稳定了之后,邓小平才劝:“男儿有泪不轻弹,”

王近山擦了一下眼泪,说:“只因未到伤心处。”

接着,邓小平安慰王近山,他劝王近山目前最主要是安心养伤,以后有的是机会打仗,而且不管王近山是不是残疾,他都会让王近山上前线。

一听到还有机会可以上前线,王近山开心极了,他笑着说:“政委,你可要说话算数啊!”

邓小平继续说:“那当然了, 有什么可以阻拦王疯子打仗呢!”

很快,病房里传来了王近山和邓小平爽朗的笑声。

离开医院的时候,邓小平不仅详细询问了王近山的病情,还指示医院: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王近山同志的腿治好。

不久,王近山康复出院,他的腿也落下了残疾,但他还是继续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麾下继续冲锋陷阵。

得知情况,安排工作

王近山多次感慨:

“我是一个放牛娃出生的人,是在毛主席、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的行动准则。我从刘伯承和邓小平等首长那里,学到了勇敢无畏,带兵打仗,指挥作战,果断行事,依靠群众……”

这些话表达了王近山内心最为真挚,最为深刻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王近山出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并率领部队到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

回国后,王近山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1955年,刚刚不惑之年的王近山又被授予中将军衔,可谓是无限的荣耀,无限的风光。

可就在这个时候,王近山的生活遇到了大的转变。

漫长的革命的生涯,多年的出生入死,让王近山养成了耿直、不屈的个性,这也让他从辉煌跌落到尘埃,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谷。

硝烟散尽之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时光。在那个崇拜英雄的年代,有什么会比一个威风凛凛而又有着传奇经历的英雄更有吸引力呢?

人们把鲜花、掌声和灿烂的笑容都真诚地抛向了王近山,同时抛向王近山的还有热烈而又坦率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王近山和妻子韩岫岩之前的浪漫爱恋褪去,生活终究回归了原本的面目。

他们开始摩擦不断,争吵不断……

当那段畸形而又美好的恋爱袭来之时,在战场上果断勇敢的王近山却选择在情感的漩涡中沉沦,不断沉沦……

给王近山这段爱情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妻妹

韩岫岩知道后,是非常震惊的。虽然有诸多的争吵,但她毕竟是爱着王近山的。

这种爱是从战争的硝烟下走过来,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她又怎么舍得放弃呢?

于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家,她选择了最为典型却又是最过激的方式:她发动了身边的亲友声讨丈夫和妹妹,向妇联投诉,找到了军区,找到了组织。

王近山和韩岫岩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得知妻子将自己的问题告到了组织上,王近山直接向组织提交了离婚报告,要离婚。

王近山的这场离婚风波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他的部下苦口婆心劝说,没用;老首长邓小平谈话,没用;周恩来总理谈话,没用……

但王近山还是坚持:“明人不做暗事,这个婚我是离定了。”

矛盾就这样越来越激化,事情就这样越来越严重,难以收场……

最终,这场离婚风波惊动了毛主席,他亲自批示让刘少奇处理这件事,王近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被撤销了职位,离开了他最爱的军队,到了农场。在此后的时光中,王近山虽然身在农场,但他想的还是他所深爱的部队……

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又怎么能甘心长期在农场务农呢,在无数个日夜王近山的心时不时想要飞回部队,为国家效力。

在九大召开的前夕,在农场工作多年的王近山写了三封信,一封信给了他的老部下肖永银,另两封请肖永银转交给许世友,其中的一封是请许世友转交给毛主席。

收到信后的肖永银马上就找到了许世友,许世友之后并没有食言。

在九大的休息期间,许世友找到了毛主席,转交了王近山写给毛主席的信。

毛主席看过信后,说道:“王近山,我知道,只是你们哪个军区要他啊!”

许世友斩钉截铁地说:“王近山,我要。”

很快,中央发布命令,王近山被安排到了南京军区工作。而在南京军区工作的这段时光,也成为了王近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王近山到南京的时候,他穿着旧军装,手上拿着旧皮箱和三只老母鸡,完全看不出是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淳朴的农民。

当年王近山手下的肖永银、尤太忠等人看了,不由得心里发酸,眼睛都湿润了……

对于这次重返军营的机会,王近山很珍惜。他不计较个人的的得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对于王近山来说,自己能重新回到军队,已经很幸福了。但很多老同志认为,王近山在南京军区的职位还是太低了,太委屈他了。

其实,过了这么多年,邓小平常常想着王近山,一直关心着他的工作和生活,也会时常聊到他。

1974年,邓小平见到李德生的时候,主动问起了王近山的情况。

本来李德生这次来的时候,就打算提及王近山的生活。如今见邓小平主动提及,便将王近山的处境和生活都说了。

邓小平听后十分感慨,认为王近山还是太可惜了,他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前途。于是,他感慨地说:

“说得对,说得对,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贡献的同志。我来给他安排,如今大会常委会的人选,建议给王近山安排当全国政协常委……”

很多和王近山交好的人都为王近山感到高兴。

亲笔题词,一代战将

同年,王近山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

得知王近山的病情后的当天,南京军区就接到了邓小平的指示:

“王近山同志的病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如果有困难就送到北京来,还有什么困难,军区要及时提出来。”

从这段话中,就能看出邓小平对王近山的重视和关心。

来自邓小平的关心,来自当年一起打仗的老首长的关心,让王近山感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次年,邓小平路过南京,便提出要见王近山。

但军区的领导却直接汇报:“王近山正在医院抢救。”考虑到王近山的身体原因,这次邓小平并没有如愿见到自己的爱将。

住院治疗期间,王近山大多数处于昏迷的状态,嘴里时常喊着:“冲啊!杀呀!”

每到这个时候,王近山的家人便说:“肖永银冲上去了,李德生冲上去了……”王近山才会平静下来。

到了1978年,王近山的病越来越重,邓小平非常关心,他多次打电话到南京军区,询问王近山的情况。但即便是有着邓小平的关心,也没有办法抵抗病魔的侵袭。

在王近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是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着专门为他录制的冲锋号离开这个世界的。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逝世。得知这一噩耗之后,邓小平极感悲痛,亲自指示南京军区:“王近山有很大的战功,他的后事一定要办好。”

和王近山相处的几十年的老战友们,都认为王近山的身份与他的赫赫战功并不相称。于是,王近山的悼词就到了邓小平那里。

邓小平提笔将悼词中的“副参谋长”圈住,写上了“顾问”两个字,同时邓小平指示:王近山的后事按照军区领导的规格办理。

在王近山逝世的两年之后,邓小平又亲自安排:将王近山同志的骨灰迁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十多年后,在军事科学院出版回忆王近山的文集之时,邓小平亲自题写书名“一代战将”。

这也是历史对王近山的一生作出的最高评价。王近山将军若泉下有知,定当有所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