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古代,我们的印象就是信息流通等很不方便,确实,在种种信息传输的设备发明之前,信息传递只能靠马匹、信鸽等。

而谈到古代的官方告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城门外立起的一块“告示 板”,上面贴上官方告示的文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官方新闻的一种发传方式,这种方式在站在就是“海报”、“小广告”等。

事实上,宋朝时,官方已经设计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发布朝廷的决定和政府公文。

除了我们熟知的海报,还有官方喉舌——报纸,这种官方出版的信息报纸,在宋代被称为“邸报”。

后来又出现了民间设立的报纸,主要偏向于当时各种各样的人们感兴趣的信息。

宋代在推出官方设立报纸的同时,也规定了新闻采集、编订、审核、发行的一系列流程。标准化的流程推动着宋代新闻事业一路向前。

一、邸报的历史

邸报的创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的职能就是向各地传播中央的信息。

邸报一名的由来,当时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每个郡都在长安设置有“邸”,也就是今天的“驻京办事处”。

每当各地官员前往京城汇报工作时,都要住在邸这个地方。然后中央的命令也会送到邸,由这些人将命令带回地方,这些命令由于经过邸发到全国,就被称为“邸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其后的晋、隋、唐、宋、明、清历代,虽名称或有改易,但它的职能从未改变。邸报作为政令传达工具。

最初只是在朝廷内部传播,传播速度慢,导致很多人都不能及时了解到消息。

后来官吏们将其张贴到宫门上,这样一来,官员只需自己到宫门摘抄内容即可。到了宋代。

已经有人从事抄录邸报卖给官员的职业,官员们乐得省事不用自己去抄,对这项“宫门生意”也非常欢迎。

二、新闻发布机构——都进奏院

为了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的政令需要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各级官吏、地方。

到了宋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在负责新闻发布的几个机构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就是都进奏院。

都进奏院并非宋朝首创,在之前的五代,都进奏院已经承担起官方新闻创办的作用。

宋初时,由于“守内虚外”政策实行不久,中央集权还未完全完成,宋太祖赵匡胤便在每个道(类似今天的省)都设置了都进奏院。

到宋太宗赵光义统治时期,宋的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宋太宗于是撤销各地的道都进奏院,设立中央都进奏院,由门下省掌管,负责统管新闻工作。

改革的主要几点在于:原先各都进奏院比较自由,下班后可以把正在编写的文件带回家。

改革后,所有人的工作都在都进奏院内进行,文件不允许带出都进奏院以防泄密,这实际上也是对工作制度的一个规范。

另一点就是以前各地都进奏院可以直接送到银台司(审核、发布机构)。改革后,文书要先送到中央都进奏院审核,通过后再送到银台司,相当于增加了一道审核工序。

都进奏院的作用是传递内外信息,因此虽然都进奏院的等级不高,但作用却不能忽视。

为了掌握第一手情报、快速传递信息到皇帝手中,都进奏院的位置就临近皇帝居住的大内。

北宋时期,都进奏院设置在开封皇城内,和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处在同一片区域。与皇帝办公的文德殿、紫宸殿也相距不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进奏院之所以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级别获得如此的待遇,其作用的重要程度不言自明。

都进奏院的运转,主要是靠进奏官来维持。进奏官是中央派往地方的进奏院工作领导人。

如果将宋朝比作一个公司,各道属于地区分公司,那么进奏官就相当于地区新闻部门经理。进奏官手下干活的人是“知后官”“副知”

大致的工作流程就是知后官和副知作为新闻材料的采集者,将新闻汇总到一起并整理,交给进奏官。

由于宫掖重地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这些知后官和副知们就有了一点点的特权。

皇帝和重臣私下的谋议他们听不到,一般的命令、事议他们还是可以了解的。

的到

另外,知后官和副知也不是唯二的“信息采集员”,像皇宫中的史官,负责记录君主和大臣的言行,他们也是新闻材料的来源之一。

再比如伺候皇帝的宦官和女官,负责编写“起居注”,也是重要的情报来源。这里简单地提一嘴“起居注”,它就是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小册子。

后宫重地,除了太医不能有别的“男人”,史官也不好进入,于是这种事就交给了宦官和女官代办。

起居注上的东西很详细、繁杂,像皇帝去了哪个妃子的寝宫,呆了多久都记得一清二楚。

因为它的真实、细微,所以起居注也成了重要的史料。

三、邸报发布的重要流程——定本

回归正题,邸报的信息搜集整理完毕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才能正式发布。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审核、打回、更改、复核、留底、印刷、发布这系列流程。这一套流程在当时就被称为“定本”

公元982年也就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这一年宋太宗赵光义已经稳定住了大体局势,开始在内政上下功夫,纠正之前的种种不规范的制度,其中就包括邸报。

在这之前,邸报的编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负责的官员进奏官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这次纠正后规定了大体流程:进奏官的职责是搜集新闻,门下后省负责整理,然后交由给事中审核,审核完成后都进奏院将其印刷,发行。

赵升《朝野类要》载:“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中判报,方行下都奏院,行示天下。”

公元999年,在这个数字颇为吉利的一年里,此程序又更变为:进奏官将手下人搜集的信息整理后交给宰相或者枢密院审核后才能发布,也正式开始将审核等一系列步骤称为“定本”。

定本的作用就是报喜不报忧,比如打了胜仗自然要大大宣传一番,对败北的战报就要三缄其口。

一些小的自然灾害,为了社会稳定也就不太提及,如果有大的灾害就要号召救灾。还有一些其他不适宜外宣的内容,比如暗里商议的政策等。

1071年,宋廷再次对“定本”进行更新,审核这一工序不再交给宰相进行处理。这也是正常的,宰执要处理的都是天下大事,哪里有时间去兼管官方新闻工作?

于是从1071到1127这五十多年里,负责定本工作的成了中书省的中书检正和枢密院的枢密院检详官。邸报更新的频率也降低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赵升说的是“每日门下后省编定……”,现在则变成了每月一次:“月以事状录付院,然后普报天下。”这里的院指的不是枢密院,而是都进奏院。

这时的都进奏院已经不再负担新闻的采集整理工作,而是由中书省来负责,都进奏院的作用,仅仅是向地方发放邸报,传达中央的指令罢了。

四、新闻传播的辅助手段

邸报是宋朝官方新闻的主要传播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例如“榜”“边报”,榜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通告方式。

就是在一块官方立起来的木牌,上面张贴官方的通告,这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榜”。

有时候“榜”会写上一些特殊的情况,如果有能力解决榜刊上的问题,就把榜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揭榜”

榜的使用频率很高,据统计在靖康年间(北宋末年),刊登关于金兵南下的榜就有一百五十多次。

而边报,顾名思义,它是用来传递边界军事信息的物品,这种军情报告,在任何时候都是要绝对保密的。

因此边报并不为人所熟知。一般来说它都是用全封,只要被打开过,就很难复原。

有时候为了起到更佳的保密、防水性能,还会使用蜡丸封装的方式传递边报,而邸报始终是宋代新闻界使用最多的方式。

总结:

宋代官方新闻传播有很多,比如邸报、榜、边报等。其中榜多用来对普通民众的信息传递、边报则是军事文书。

而邸报是宋代官方创立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宋代属于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邸报上刊登的内容大都是国家发布的政策、通告等,也会刊登战争形势、灾情通告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只不过为了社会稳定大多时候都是报喜不报忧。

最初邸报的发行是由各地的进奏院负责,内容也不规范,后来宋太宗进行改革,将其收归到中央门下,由都进奏院管辖。后来又经过几次变化,将审核等一系列工序称为“定本”。

之后的工作大都由中书省、枢密院和都进奏院联合完成。邸报是中国报纸的开端,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古代新闻事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