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尺度”之上,建立“温暖”,才是“双赢”局面打开的命题,也是公司业绩增长的命题。

员工上班时间“摸鱼”,该不该处罚?近日,国美发布的一份内部处罚通报,引发热议。在通报里,公司11名员工,在上班期间煲网剧、刷抖音、听音乐。情节严重的,3天时间用去流量达22.5G之多。设身处地站在企业角度想,花钱雇人,工作时间却用来“摸鱼”,自然“火大”。因此,不少网友说,严格管理在任何时候,都是应当的,如果上班“摸鱼”都不管理,发展下去“企业会成什么样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企业是根据经民主程序确认的员工手册,处罚员工,并做内部通报,无可厚非。但这看起来合法又合乎情理的内部通报,引发了大量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侵犯员工隐私;有人认为,真没有必要制造一个“如此令人难以呼吸的工作环境”,要是这么计较,下班和放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不理领导,领导打电话过来也可以不回;还有人称,三流团队抓管理,二流团队抓纪律,只有一流团队“抓齐心”。估计逐条看完这些质疑,不少公司的管理层会诧异,上班“摸鱼”,“也可以变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两种对立的想法,如果得不到化解,企业与员工之间将面临“双输”的局面:消极怠工,让企业业绩停滞,企业没有利润,也无法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而沉浸在“摸鱼”中不能自拔的员工,工作技能无法提升,庸碌无为,自然也难以收获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人非机器,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明亮、温暖的工作环境。当环境不适的时候,身处其中,会感到不舒服。从已披露出的处罚通知看,被处罚的员工,涉及到人力、后台研发、渠道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职责,偏重于统计、逻辑思考、沟通、谈判等,这些岗位的工作节奏确实是时断时续的,就像“思路总是跟不上手速”。在一段紧张的工作后,做短暂的歇息,盯着屏幕发发呆,吸烟室里放放松,咖啡机磨杯咖啡,或者干脆闭上眼睛听听歌,并非不可原谅。

↑图据视觉中国

科学的管理,正是考量到不同工种具备差异性,转而细致地去设置工作节奏、工作要求。偏重结果的工种,就不应当过于拘泥于过程,因为即便员工分分钟都在盯着屏幕,一行代码也没有敲出来,又有何用呢?偏重过程的工种,才需要不断提示一刻不能分心,因为流水线过去了,没有做操作,残次品会源源不断。身处写字楼间的白领员工,其实大部分都是为结果奋斗的工种,看似不断有“摸鱼”的时间,其实背后早已被“KPI”压得喘不过气来此时再发现自己的手机浏览记录竟然还被监控了,自然“气也不打一处来”。

其实,上班“摸鱼”,并不一定就代表玩忽职守、懈怠工作。今年3月10日,清华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在“荷塘雨课堂”在线学习平台上,开设《摸鱼学导论》而走红网络。这名学生称,在竞争激烈的清华大学,同学们感到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不少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提升同学们的幸福感”。这门看似无厘头的导论课,吸引上千名学生“选课”。对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也觉得惊讶,他觉得学生们争抢上这门课,反应的是当下年轻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焦虑、烦躁和抑郁情绪。他说,“摸鱼”并不意味着“不想努力”,而是学生在高压下的调侃和自嘲,是释放压力的出口。

学生尚且如此,何况职场。2014年的韩剧《未生》,以一个青年人的工作境遇,刻画出年轻人的职场辛酸。一些评论,至今令人感同身受:无论我多早迎接这清晨,在路上,都会有人在;我以为别人都在梦乡,但无论什么时候,世界都比我快一些。也因此,今天我们在讨论上班“摸鱼”的时候,能否更多从年轻人“日常工作强度过大”“休息放松时间不足”来讨论?而且,疲于形式主义的加班文化,真的就有利于业绩增长?扁平化的管理,时不时来一场“10分钟小团建”“下午茶”,帮助员工主动“摸鱼”,就一定会耽误公司争分夺秒的工作时间?这可能也是公司管理层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这一转念之间的“想通”,可能就带来“双赢”局面的建立。被员工批评“格局小了”,那就不妨主动去理解员工的不易,去认知工作的艰辛;被员工批评“侵犯隐私了”,那就不妨去主动告知,用公司WIFI或其他公网设备,浏览记录确实会被记录下来,但这些记录的存储是保密的。短时间刷刷抖音放松没事,心烦了听听音乐也没事,只是长时间煲网剧,系统可能会触发对管理者的提醒。也许,在“尺度”之上,建立“温暖”,才是“双赢”局面打开的命题,也是公司业绩增长的命题。

作者 杨明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