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村行走,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这是专业行走关于秦岭柞水红岩沟的第8篇图文。

前情提要:秦岭上岔沟沟口有五栋老房子,一栋一栋看,时光凝固,看得人泪目

傍千年树·读万卷书

昨天关于秦岭上岔沟沟口的推文发布以后,立即有朋友在后台留言告诉我,说上岔沟确实有一棵古树,只不过不是我说的土地庙旁边那一棵,而是在远处黄色方框竹丛掩映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名网友叫“本真”,一名国学爱好者,是柞水当地人。更重要的是,本真告诉我,竹丛掩映之处,也不是一栋普通民居,而是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书院

在秦岭南坡的山野之中,居然还有一个书院,这实在有点出乎我们的预料。秦岭北麓有住山的隐士,也有修行的禅院,但在秦岭南坡还是第一次碰到。

真随即给我发来几张照片,是四天前刚拍摄的。从本真拍摄的照片里看到,上岔沟里面果然有一棵古树,以及一个书院。书院有一个大门,门额上写着四个大字:“汇贤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院四周扎起了篱笆,从篱笆望进去,这栋老房子已改造过,院坝铺上了碎石,墙上还有八个大字:“傍千年树,读万卷书。”这八个字旁边,还有一块小牌子,写着“慎思”二字。

新鲜地软·炊烟无迹

每次寻访秦岭,总会偶遇一些美景,也会留下许多遗憾。在秦岭红岩沟,我们与这棵古树和这个书院,只相距了不到五百米,不过却因为我们一时偷懒,只得就这样与其无缘错过。

讲完了这个小插曲,现在让我们继续寻访秦岭红岩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看!这是啥!”走在前面的友人G喊了起来。原来路边的乱草丛中,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地软。地软是好东西,返程时我们采了一些,回家后炒了一盘地软炒鸡蛋,味道确实不错。

时间是2021年10月17日上午11时5分,我们在红岩沟中又碰到了一栋老房子。

栋老房子前面的石头堡坎高大而结实,屋顶翻新过不久,从老瓦片换成了彩钢瓦,不过门上没有对联,烟囱里也没有升起过炊烟的迹痕,屋檐下乱糟糟的,并不像有人居住的样子。

一栋老房子就这样被遗弃在了秦岭山野里,我抬头凝视,房子背后的山体完全被密林紧紧地覆盖着。

几根包谷·几窝南瓜

粗粗看去,红岩沟这一户人家的老房子,差不多和红岩沟本身一样古老。老房子已经很久没有人收拾了,入眼的一切杂而乱。

屋顶揭下来的老瓦并没有被丢弃,码放整齐堆在了厦房的屋檐下面,差不多快挡住了厦房的窗户。这房子屋檐下还养了六七箱土蜂,大门旁边挂着3串包谷。

户道路长满了野草,细长叶子,椭圆叶子,什么样子的都有,除了蒲公英认识外,其它的一律叫不出名字。旁边的地里,种着萝卜、白菜、辣椒、香葱、魔芋,地方虽小,品种齐全。

这个地方,之前并不是土地,应该是院坝,是用来晒东西的。大概是人搬走的时间太久了,才又重新被主人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还有几根包谷和几窝南瓜,矮一点的包谷还没有来得及收获,南瓜藤虽然已经蔫了,但挂在藤上的南瓜却仍然蹲在原地。看来,这户人家的主人,已经将播种和收获这两件事分开。

播种和收获这两件事情,自然而然地进行分离,一定不是自觉自愿的。哪有农民种庄稼不为了收获?只能是因为新居距离这里太远,主人无法及时回来照料罢了。

进出脚印·瓦上青苔

在山里面,大门是一栋房子的脸面。我仔细地打量着这户人家的这两扇大门,对联褪色了,门板翘了起来,但大门依旧上了一把锁,台阶上依稀可见进进出出的脚印。

上的那3串包谷,大约有15个左右。包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大门顶上,电表连着电线,电线连着电灯。大门内侧,挂着一个竹筒,这大概是用来插高粱或者艾蒿用的。

前的一切都说明,这栋老房子还有主人,但主人并不在此常住,只是偶尔回来种种庄稼,看看老房子。这栋老房子,又是一户搬迁到沟外的秦岭山民留下来的遗迹。

友人Y和友人G此刻正在院坝里闲聊。我站到老房子最左侧的屋檐下,拍了一张这户人家的全景照片,然后我把镜头聚焦到了用作厨房的那间厦房上,最后则又聚焦到了瓦上的青苔。

这栋老房子是一个关于秦岭人家故事的结束,这瓦上的青苔是另一个关于秦岭山野故事的开端,而院坝中种下的这些蔬菜、魔芋和庄稼,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专业行走,行走秦岭十余载,边走、边拍、边写,自创“行走体”散文,网络阅读一个亿,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