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狂有雨,人狂有祸。此言不假,人生一生,草木一秋,平和心态,少要猖狂,这才是人之根本,倘若一味不听劝告,狂妄无度,总有一天要吃大亏。比如下面要说的这位,就是“因妄生祸”的典型。

话说,清朝咸丰年间,直隶光山县出了个武艺超凡的练家子,名叫叶鸿驹,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天生力大无穷,十三岁时偶遇一位游方僧人,那游方僧人见他生得奇异,认定他是个练武的好苗子,于是就把他收为弟子,传授少林七十二绝艺。

老师肯教,徒弟肯学,暑去寒来,眨眼就是十个年头。这时候的叶鸿驹已经出落成七尺壮汉,他追随老师身边太久,归乡心切与日俱增,加之又自以为已经精通了所有绝艺,再练下去也练不出更多的门道,凭现在的这身能耐,足可天下无敌了,何必再做无用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乎,他跪在老师的面前,声泪俱下地恳求老师放他下山,让他好与母亲早日团聚。

老师见他言辞恳切,自知无法挽留,于是打个哀叹,语重心长对他说:“孩儿啊,为师放你下山倒也不难,但你需遵从为师几句忠告。”

“恩师请讲,弟子谨记于心!”

“嗯——”老人家点了点头,“按理说武术这个东西,理应是活到老学到老,无穷无尽,根本就没个头。为师看得出,你如今心浮气躁,自恃武艺高强,再也无心练武。既然这样,为师再要留你,也只是留住你的人,而留不住你的心。孩儿啊,你还年轻,缺少历练,不知江湖险恶,你总想着早一天到江湖上闯荡闯荡,打一打英雄好汉,亮一亮你的招牌,来一个人前显贵,鳌里夺尊,自此在江湖上留下一笔。可你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江湖之中高手多如牛毛,那些看似其貌不扬之人,兴许就是深藏不露的高人。故此,为师送你四字真言,你需谨记,不可违逆——这四个字便是‘杀、盗、淫、妄’!你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么?”

叶鸿驹似懂非懂,不敢在老师面前卖弄,故而恳请老师指教。

“杀,是要你不可滥杀无辜。这是武林第一大忌。打人一拳,须防人一脚,你杀别人,别人的子孙后代就会杀你,冤冤相报到什么时候也没个头。若杀死恶人,倒也算做了一件为民除害的善事,可一旦错杀了好人,就要悔恨终生,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理得。”

“盗,是要你不能仗着能耐明抢暗盗。练武之人,光明磊落,鸡鸣狗盗的勾当绝不可为之。一旦你偷拿了别人一样东西,就会惦记着第二样,如此反复,你这一辈子也就沦落为宵小之辈了。那时候,你就要背上‘上为贼父贼母,下为贼子贼孙’的骂名,到死这个臭贼的骂名也洗刷不掉啊!”

“淫,是要你洁身自爱,不应该贪恋女色。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你若仗着满身的武艺,高来高去,陆地飞腾,入户进宅调戏那些少妇长女,你可就是造下大孽了。不但官府不会放过你,那些有正义心的绿林好汉,也不会饶过你,哪怕追你到九霄殿、水晶宫,也要摘你的人头,挖你的心肝!”

“妄,则是要你保持平常心,不能狂妄,不可轻薄,有用的话只管说,没用的片汤儿话就要少说。你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是嚼舌头的妇道,男子汉说话办事要有板有眼,待人接物要有礼有貌,不会仗着武艺欺负人。还是那句话,打人一拳,须防人一脚,你若狂妄,必然招灾。好了,为师就说这么多,你下山去吧。”

叶鸿驹当着老师的面,发下誓言,一定会牢记老恩师的“四字真言”,绝不会违逆造次。给老师磕了几个头之后,师徒二人洒泪分别,自不必多表。

只说叶鸿驹下山之后,心情大好,脚步轻快,正是小马乍行嫌路短,大鹏展翅恨天低,这一路之上,甭管看什么,都觉着新鲜有趣,遇到那些身强力壮的汉子,立时手心痒痒,总想跟人一较高低,证明一下自己的武艺到底高到什么程度。但他记得老师的肺腑之言,因此不敢惹是生非。回到家中,母子二人相拥而泣,诉说离别之苦。当娘的听了儿子在山上的经历,又是心疼又是高兴,心疼儿子这些年没少吃苦,高兴儿子终于有了出息。叶鸿驹一心想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赌咒发誓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几天之后,叶鸿驹找到当地一个大户,在大户的面前亮出在山上学会的能耐,要大户拿钱出来,帮他开一家拳馆,他要收徒传艺,赚到的钱跟大户平分。大户有钱,叶鸿驹有闲,两人一拍即合。半月之后,拳馆建成,可是来学武的却寥寥无几。叶鸿驹并不气馁,他懂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只要打响了招牌,不怕没买卖。

果不其然,叶鸿驹教出来的弟子一个能打十个。这一下,让他名声大噪,远近皆知,来拜师学艺的人挤破了门槛子,打破了头也要拜叶师傅为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鸿驹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了威名赫赫的武林宗师,每天听到的都是赞美之声,来找他比武的也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如此这般,他可就飘飘悠悠忘乎所以了,老师的肺腑之言全被他抛到了脑后。各位看官,您可要记住,这人啊只要轻浮了,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有这么一天,叶鸿驹离开拳馆,要到一个邻县的朋友家里喝喜酒。他懒得走旱路,于是改走水路。来到岸边,找寻摆渡,赶巧有个拉纤的汉子拖着纤绳从他面前经过,拉纤之人浑身臭汗,纤绳上布满了污泥,一不小心把泥点子溅到了叶鸿驹的大褂上。

叶鸿驹勃然大怒,这件大褂可是为了在朋友面前露富,特意找了名家,花了大价钱裁制的,却没想到让一个拉纤的泥腿子给弄脏了,这还了得,叶大爷要是不给你好看,你不知道叶大爷是不好惹的!

“泥腿子,给我站住!你知道我是谁吗?”

纤夫很听话,站住了脚,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一脸怒容的叶鸿驹,莫名其妙地问:“你是谁啊?”

听听,这话多气人,连大名鼎鼎的叶鸿驹都不认识,真拿豆包不当干粮。叶鸿驹猛把两只虎目一瞪,“咣咣”用力拍打自己的胸脯,声色俱厉地说:“有眼无珠的穷根子,连我都不认识,竖直了你的耳朵听好了,我是你家叶大爷——叶鸿驹!”

叶鸿驹心说,我把大名报出来,他还不吓得立马给我跪下。乐子大了,纤夫摇了摇头,傻里傻气地说:“叶鸿驹是什么驹子?我只知道马驹子、驴驹子,不知道你这个驹子。”

嘿呦喂,这话冲人肺管子,这不摆明了找茬么?叶鸿驹不由得气炸连肝肺,搓碎口中牙,把拎在手里的礼物往地上一丢,拉开架势,哇呀呀怪叫了几声,恶狠狠地说:“好哇,好哇,叶大爷若不让你知道知道厉害,你就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说罢,飞身上前,抡拳就打。

纤夫慌忙丢掉纤绳,迎面接招,与叶鸿驹斗在一处。您还别说,叶鸿驹的拳法真不是盖的,一对老拳快似流星,疾如闪电,打得是风雨不透,让人难以招架。而纤夫也的确有两下子,居然跟叶鸿驹打了个平手。叶鸿驹根本没有想到,一个拉纤的泥腿子居然有这种能耐,因此加了三分小心,一对老拳打得也就更快了。

纤夫也不甘示弱,使出全力,身形闪转腾挪,双拳破风呼啸,与叶鸿驹打了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三十六个回合,七十二个照面,叶鸿驹看准时机,打出一招“罗汉撞钟”,铁拳正中纤夫的心口。这一拳用了十成力道,纤夫扛不住,“哇”一口浓血喷溅而出,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撑不住,好似坍塌的高墙,重重地摔在泥水之中,双手捂住心口,表情痛苦不堪。

叶鸿驹赢了,自然得意洋洋,免不了要出言羞辱纤夫一番。说得那个话,别提多难听了。就连在一旁看热闹的人们也都感觉不中听,堂堂一个武林宗师,居然说出这种不堪入耳的话来,真是辱没了宗师的名头。

纤夫咬紧牙关,从牙缝里面蹦出几个字儿,他要叶鸿驹记住,有仇不报非君子,三年之后,他一定会回来报这一拳之仇。叶鸿驹没有理会他,找了一条渡船,潇洒而去。纤夫挣扎着爬起身,一步三晃地狼狈离去。

三年之后的一天,叶鸿驹正在内室与妻子谈心,突然徒弟来报,说是有个黑面的大汉在外面叫嚣,说是来找师父报当年的一拳之仇。

叶鸿驹想起曾经打败过一个纤夫,于是赶紧随着徒弟到了前面。看清来人,果然正是手下败将。几句可有可无的寒暄之后,两人当场交手。然而这一次交手,纤夫仍不是对手,小肚子上挨了一脚,好悬没断了肠子,只得悻然忍痛离去,扬言三年之后,还会再来。

又过了三年,那人果然又来找叶鸿驹比武。这一回,两人打了足有一个时辰,全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最后,还是叶师傅技高一筹,侥幸得胜。纤夫离开之前再次撂下狠话,还会再回来较量,下一次无论如何也要废了叶鸿驹。

纤夫走后,叶鸿驹心中再也不能踏实了,他知道自己的岁数越来越大,有道是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而那个纤夫明显要比自己年轻的多,气力也在自己之上,下一次比武,自己必输无疑。到那时,就要在徒子徒孙、父老乡亲的面前丢人现眼喽。

再有一点,他明显感觉到纤夫此次所用的招数毒辣异常,每一拳,每一脚,都往要害之处打,明显是为要他的性命。如果这样的话,下一次比武,自己这条老命只怕就要保不住了。他家有老婆孩子,还没有过够舒坦日子,所以他不想死。

到了这个时候,叶鸿驹才终于想起了当年老恩师送他的“四字真言”,他虽然没有犯下杀生、偷盗、邪淫的戒条,但却狂妄成性,目中无人,这才给自己招来灾祸。事到如今,悔不当初已然晚矣。为此,叶鸿驹发愁不已,没几天就愁白了头。惶惶不可终日,实在让人煎熬,叶鸿驹别无他法,只能让徒弟给他买来一口寿枋(棺材),嘱咐徒弟,等那个纤夫再来的时候,就说他已经驾鹤西游了,等纤夫走了之后,再设法通知他。然后,他带着妻儿老小躲避到他乡,除了几个心腹弟子之外,外人谁也不知道他的藏身处。

没用三年,只隔了一年,那个纤夫果然再次出现。叶鸿驹的徒弟说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纤夫又羞又恼,只能把火气全都转嫁到叶鸿驹那些弟子徒孙的身上,将所有人打趴下之后,又在寿枋上击了一掌,这才转身离去,自此再没有出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个月后,叶鸿驹回到家中,看过那口寿枋之后,指着上面的掌印对徒弟们说:“那人已经入了武当内家宗派,他这一掌若是打在我的身上,我是必死无疑啊!”

此后,叶鸿驹关了拳馆,不再收徒,孤身遍访内家拳名家,力图找到破解那个纤夫掌法的方法。虽然最终让他悟出了化解之法,但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不可一世的狂妄之徒,变成性情温和,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整天抱着书本,俨然一副知书达理的学究派头。对于江湖之事,再不过问,偶尔有人上门拜师,先是以礼相待,而后婉言谢绝,绝不收留。若遇到高傲之人,总会谆谆教诲一番,以自身经历,告诫其切莫猖狂,以免招致灾祸。

陋文一篇,到此打住。此文并非“大狮”杜撰,而是出自一则清代武林奇谈,至于真假,无从考证,不过倒是有些劝人效用,至于能不能听得进去,就要看个人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