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拥有强大的地面军事力量,同时还拥有一条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防止德国潜在的军事威胁,在法国东部边境构筑的一条筑垒地域。它始建于1928年,以法国议员兼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名字命名。

在法国陆军参谋部的最初构想中,马奇诺防线将贯穿法国东部边境,北起加莱海岸,南达地中海沿岸,将法国与低地三国和德国之间的接壤地带完全保护起来。其中重点防御区域是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区域,而与低地三国和意大利接壤的阿尔卑斯山脉,则是次要防御地区,因此工程可以适当延后,这样也能够节省法国已经捉襟见肘的国防经费,因此马奇诺防线也主要特指在洛林地区的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要是按照原计划,在法国东部修建贯穿边境,直达南北海岸线的要塞群。数量众多的碉堡,炮垒,大型要塞和中型要塞,堑壕和地下交通壕,还要配备必要的发电机,空气净化器,医疗室,有轨电车等设备和设施,恐怕是要掏空法国为数不多的国防经费了。更何况法国新近获得了西亚殖民地,要维持殖民地安全和开发殖民地资源,也是一笔巨额经费。但殖民地经费绝对不能短缺,这关系到法兰西身为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脸面问题。

另一方面,比利时和荷兰也在计划修建新防线来抵御德国威胁,因此法国东北部与低地三国接壤地区可以暂时先缓缓,必要的话修建一些野战工事,再配属一批机械化部队就可以了。在法军总参谋部看来,一战德国要突破比利时要塞都非常困难,魏玛德国的工业和经济都遭受了严重削弱,不一头撞死在比利时边境防线上,都算是上帝格外照顾德国人了。

从1929年动工,到1940年完成大部分工程,马奇诺防线一共耗资50亿法郎。它拥有完全被永备工事,地下交通网络,堑壕,铁丝网,反坦克障碍物,并配属有一定的防空武器,足以保护洛林地区的安全。

但就是这样坚固的一条防线,却在二战期间没能阻挡德国装甲部队,法国仅仅抵抗了40天就宣告投降。马奇诺防线更是在二战结束后成了旅游景点,完全没有起到任何军事作用,那么马奇诺防线为何没能挡住德军入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盲目迷信一战经验

首先,法国提出建造马奇诺防线,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国在一战中损失近乎一代人,这场战争胜利的代价过于惨重,以至于战后法国社会长期弥漫着反战主义和悲观情绪。因此法国总参谋部在制定国防策略时,基于法军在一战中的经验,认为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总是要损失大量的官兵。但在防御战和规模有限的反击战中,法军往往能够以较少的伤亡,给同等规模的德军以重创,因此法国的国防策略理应侧重于防御。

主导防御策略的正是法国一战英雄贝当元帅,他基于参加一战的经验,提出沿着法国边境构建一条坚固的防线,使用重火力封锁主要交通枢纽,并在防线后方配属小规模的机械化部队。贝当元帅认为这个部署非常稳妥,而且资金在法国能够承受范围内,而且凡尔登会战证明了永备要塞的强大。只要法国修建一条坚固防线,保准叫德国人有来无回,到时候机械化部队再发动有限的反击,将德国人驱离或歼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同时贝当还提出了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基于一战经验表明,进攻并不比防御高明多少。贝当认为福熙元帅的进攻理论不切实际,消灭德国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没有经过严谨的推演,更没有考虑到法国的经济能力。如果德国人坚决抵抗怎么办?难道一战的教训还不够?因此贝当得到了大部分军官和政客的支持,防御和有限反击也成为了法国国防战略理念。

甚至直到二战全面爆发前,法军依旧盲目地相信马奇诺防线可以保护法国安全,法军只需要使用少量卫戍部队就能确保边境安全。似乎所有法军高层和法国政客都忘了,因为经费问题,法国东北部边境只有一些野战工事,根本不足以阻挡机械化部队的进攻。

这种情绪不止充斥着法国高层中,包括法军中低层也相信马奇诺坚不可摧的说法,甚至部队训练都荒废了,所有人就指望一条防线可以震慑德军了。

法军高层短视

说起法国执着于一战经验,就不得不说一说法军高层的短视了。早在一战结束时,福熙元帅就说过这不过是下一场战争的开始。但以贝当为首的一众法军保守派认为,德国人已经被吓破了胆,况且停战条约已经对德国做出了严厉的限制,德国的半数工业设备被作为战争赔款交给法国和英国,德国拿什么发动下一次战争?难道用头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法国高层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理想,他们认为坦克就是辅助步兵作战的武器,虽然看着威猛,但在加农炮和榴弹炮面前不过是个容易起火的铁罐头,因此坦克必须在己方炮火覆盖范围内作战。飞机的作用是掩护炮兵校正机,核心突击和防御力量还是炮兵,只有在炮兵摧毁敌人防御工事之后,坦克和步兵才能发动攻击。

然而到了1939年,随着科技的发展,限制坦克和飞机性能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坦克装甲变得越来越厚,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以坦克为核心组建的机械化部队,甚至每天可以行进50到70公里左右,远不再是一战时期慢吞吞的铁乌龟了。而飞机同样变得速度更快,并且升限和载重也更大,越来越多新式轰炸机的服役也使得空战进入了全新阶段。

轻易被绕过的马奇诺

当德军知道法国人打造了马奇诺防线时,感到非常头疼。毕竟德军早在一战中就吃尽了法军防线的苦头,想要报复法国就必须想一个安全可靠,损失相对较小的战略方案。只有铁憨憨才会正面骑脸马奇诺,因此如何进攻法国就成了困惑德军总参谋部的一个问题。

面对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德军只能将一切希望寄托于他们最熟悉的《施里芬计划》,不过《施里芬计划》也不是什么秘密,该计划在一战结束后就被彻底公开了,英法都知道德国人有过这么一个设想,如果再全盘照搬显然是徒劳无益的。

于是德军总参谋部计划对《施里芬计划》进行魔改,但就结果来说,改了几百次也无非是对一些细节进行调整,整体上变化不大。更加不幸的是进攻计划还意外走漏消息,让法国人提高了警惕。

恰巧此时曼斯坦因提出了他的黄色计划设想,该设想可以说是完全将《施里芬计划》做了个垂直镜像,原本《施里芬计划》是要突破比利时北部而后向巴黎方向迂回。《黄色计划》则改为从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实施主攻,而后部队在进入法国本土之后,主力部队向北部迂回,辅助部队向南部迂回阻挡法军可能的反击。希特勒首肯了曼斯坦因的设想,德军总参谋部奉命对计划进行详细设计,并预定在1940年发动进攻。

法国方面完全不知道德军会选择阿登森林发动主攻,法军总参谋部一直认为阿登森林不足以支撑大规模装甲部队前进。诚然,阿登森林一带的狭窄的小路在理论上来说,支撑一两个摩托化师都有些困难,更何况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了,只要比利时在英法空军掩护下发动一轮反击,就可能封死阿登森林通道,德国人才不会傻到进攻这里。

因此法军的主要防御重心依旧是马奇诺防线和《施里芬计划》设计中的突破地带,也就是比利时与法国接壤的北部地区,而在阿登森林方向仅仅是预警性部署了一些步兵单位。

错误的防御部署导致了1940年最大的军事灾难,德军轻而易举突破了阿登森林,击溃了比利时和英法联军,攻入了法国本土。昔日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兰西,在抵抗了四十天后宣布投降。而耗费50亿法郎建造的马奇诺防线,在整个战役中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实际上德军在发动《黄色计划》时,在马奇诺防线对面也部署了大批兵力,用来吸引牵制法军,避免法军从马奇诺防线抽调兵力增援比利时方向。如果法国没有修建马奇诺防线,那么德军就可以直接朝阿尔萨斯—洛林发动突击,到时候恐怕法国就不是四十天战败了,搞不好要不了一个月就要举白旗了。

结语

与其说法国是败在了对马奇诺防线的迷之自信上,不如说二战本身就是一个军事革新的时代。全新的空地一体机动战理论,击败了英法执着的堑壕战理论。

参考文献:

《二战简史》

《马奇诺防线1928-1945》

《马奇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