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不能理解四五岁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摔东西”“搞破坏”。刚刚买的玩具汽车没玩几天,就被熊孩子拆得只剩下一堆零件;家里的数字时钟、手电筒、遥控器等各种小件电子设备,不知什么时候被“肢解”得乱七八糟……父母告诫孩子不要这么做,孩子却嬉皮笑脸,调皮顶嘴,爱唱反调,家里糟蹋得更严重了。每次遇到这些烦心事,父母简直焦头烂额,头疼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摔东西”“搞破坏”的熊孩子们,有很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他们无视规则,爱到处乱跑,看见什么都想拆开看一看。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大部分还都聪明伶俐、活力四射,让人看了又爱又恨。

邻居家有个5岁的可爱男孩,叫多多,大眼睛,长睫毛,非常讨人喜欢,但他却是有名的“破坏大王”。在幼儿园里,他不是摸摸这儿,就是碰碰那儿;不是打碎了老师的水杯,就是拆坏了小伙伴的文具盒……如果老师批评他,他还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在家里,多多的爸妈也很头疼这个调皮的孩子。他不仅喜欢“破坏”自己的玩具,对于家里的其他东西也不放过:不知什么时候,墙上被他用水彩笔画了一幅“印象画”,马桶里多了一只塑胶小鸭在游泳,妈妈的梳妆台上涂满了口红,爸爸的手表也不知所踪……

专家分析,孩子“搞破坏”可分为“无意识破坏”和“有意识破坏”两种。一般来说,1~2岁的宝宝因为手眼脑协调能力发展不完全,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对时间、空间、距离、物体重量及体积等估计不准确,往往会做出一些“破坏行为”,这属于“无意识破坏”。孩子到3岁以后,他们的自我控制力不断增强,有些孩子开始做出一些“有意识破坏”的行为。比如,故意破坏自己刚刚搭好的积木,并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可以说,“搞破坏”是每个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心理发展和探索空间的双重需要。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你不让他“搞破坏”也是不可能的事。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之所以会破坏某件东西,是因为他对这件东西感兴趣,想了解里面潜藏的秘密。正如蒙台梭利所说:“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在寻找玩具里面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看,玩具没有一点儿使他感兴趣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如此,父母打压孩子的“搞破坏”行为可能违逆了孩子的成长需求,那我们不如放手,允许孩子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用“搞破坏”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01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父母不要批评指责,冲他发火,否则就会将孩子的探索欲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孩子对一件物品好奇,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拆”个究竟,让孩子看看这件物品的内部构造,并告诉孩子物品内部的工作原理。比如,闹钟为什么会走动?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拆开看看,这些疑问就豁然开朗了。此外,父母要鼓励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拆解物品,这对拓展孩子的思维很有好处,尤其对他们的创新力、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在物品被拆解、破坏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再拼回去,这样一来,孩子的破坏行为就转化为一个促进其创新想象的契机。

02 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心

有时候,孩子的“破坏”行为超出了父母的容忍程度,但父母依然要保持耐心,给予孩子改过的机会。其实,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中也蕴涵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也反证了孩子有主见,好争斗则体现出孩子有进取心,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讲清道理,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明白哪些“破坏”行为有不好的后果,应该怎样改正。另外,当孩子积极做事的时候,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能给孩子更直接的动力。

03 多为孩子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

孩子“搞破坏”是出于好奇心,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父母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相关科普类图书或仿真模型,或者周末陪孩子去科技馆参观,以更合适和正确的学习方式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给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承担后果

父母首先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在家里设置一个行为规则板,把和孩子商量好的规则写在规则板上,提醒孩子遵守约定。当孩子自觉遵守行为规则时,适当给孩子一些奖励;否则,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惩罚和反思。父母要多多引导,孩子自然会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了。

05 培养孩子良好的秩序习惯

不论是从美观还是舒适的角度看,井井有条和干净整洁都能令人精神愉悦。孩子的本性是无序的,但孩子在学龄前是形成良好秩序感的最佳时期,大多数孩子是能够被训练并接受秩序规则的。如果父母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必将受益终身。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每一件物品有它正确的摆放位置和方式,废纸废物不能凌乱地扔在地上,拆解过的玩具零件要摆放好以便可以复原……如此反复训练,大部分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秩序习惯。

孩子调皮,不听话,喜欢“搞破坏”,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生理需要,是他们好奇心大长并尝试着以自己的方式来探究环境奥秘的体现。这个时期,父母要学会观察和引导,而不是呵斥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