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事】系网易新闻网易号与【读懂本星球】联合出品,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什么是元宇宙?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推出了自己的小说《雪崩》。书中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并将其命名为“元界”。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网络分身”。

抛开技术问题不谈,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虚拟现实世界,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而就这,却获得了资本的热捧。

2021年3月10日,在线游戏创作平台Roblox作为“元宇宙”概念股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美元。

2021年4月12日,美国英伟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英伟达将布局“元宇宙”业务;4月13日,美国游戏公司EpicGames宣布获得10亿美元融资,并声称此次融资主要用于开发“元宇宙”业务。此外,Facebook、微软等巨头也都对“元宇宙”进行投资。

元宇宙的英文是Metaverse。而近日,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将把公司名称改为“Meta”,公司股票代码将从12月1日起变更为“MVRS”。

同时扎克伯格表示,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领域,“下一个平台和媒介将是更加身临其境和具体化的互联网,你将置身于体验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可见“元宇宙”是一个风头正盛的新潮资本概念……吗?

元宇宙可能并不新潮,或者说它甚至已经“死”过一次,而墓地就在1970年的苏联,在列宁格勒的一栋大楼里埋葬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落于列宁格勒的苏联机器人和控制论研究院

1.领先一步,苏联的互联网

对12岁的奥列格·吉马奥特迪诺夫来说,学习编程就意味着埋头书本,因为在一个没有私人电脑的时代,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就只能不断学习理论和用纸笔演算。

枯燥的理论很快让他的许多同学放弃了编程,但是吉马奥特迪诺夫不想放弃——他被计算机迷住了,迫切地渴望新纪元的来临。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开始四处寻求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使用早期计算机的苏联儿童

在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中小学并没有计算机,那些以现在眼光看来十分笨重的机器终端都在大学和公司里,而大多数公司并不喜欢有小孩进出。

但是吉马奥特迪诺夫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几个好心的经理,他们获准在这些公司的计算机上练习编程,尽管这些计算机都是美国计算机的仿制品。

几个在苏联学习电脑编程的小孩或许尚未意识到,这些他们成天盯着的显示器和笨重的键盘曾经代表了某种特别事物的开端——一个苏联的互联网和计划经济工具的可能。

如果现在问随便一个人,互联网是哪国发明的?那答案只可能有一个,美国。但曾经这个答案可能有过别的选项——苏联。

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发表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这本书为构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也依靠这本书开创了“控制论”这门学科。

不过彼时这位美国数学家在苏联并不受欢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在1953年发表一篇名为《控制论为谁服务》的文章,指出:“控制论只不过是被想象出来的一个大骗局”,是给帝国主义“一点延长寿命的希望”。

不过很快,苏联人就改变了对这个美国佬的态度,以及对控制论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旨在用机械计算设计并规划一切运动,他在冷战时期常常学术访问苏联,这是少有的待遇

1956年,赫鲁晓夫强调了“机器和操作的自动化,必须推广到工厂车间和工艺流程的自动化,以及全自动的国家规划的建立”。

这并非是赫鲁晓夫以及整个苏联高层的脑子一热,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系需要海量的数据统计、监测以及分析和预测,即使全苏联人人都是高斯转世,也无法毫无差错地处理这些数据。

彼时正值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苏联领导层便试图通过新技术突破来解决现实中的困境。

在这一指导方针下,苏联进行了计算机技术的集中攻关。其中最显著的成就莫过于在1958年,由军事工程师、控制论先驱安纳多利·基托夫(AnatolyKitov)领导的团队开发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之一——M-100,每秒能进行十万次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的第一台计算机МЭСМ建成于1948年,占地60平方米

基托夫很快意识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为此,基托夫撰写了提交给赫鲁晓夫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重要性的报告。

而此时美国人远远尚未开始ARPANET项目,后者是互联网的前身。

1959年,基托夫写信给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名为《红书(Краснаякнига)》的方案。信中,他介绍了设立苏联国家统一计算中心网络的设想,在他的设想中,这一网络将军队和国民经济管理合二为一。

基托夫认为,创造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是“无需追赶,直接超越美国”的机会——在美国人尚未拥有优势的领域,完成质的飞跃。

这是计算机互联网设想第一次被提出,可以说在这场美苏的无形互联网竞赛中,苏联一开始就领先了一大步。可为何结局却如此出人意料?

2.为了统计、计划、管理苏联的经济

1962年,一封来自苏联年轻科学家们的联名信,直接交到了赫鲁晓夫手中。

这封长达15页的信提到,同美国相比,苏联信息技术落后,需要迅速提高。据苏联《消息报》报道,在45分钟的会议上,政治局委员们花了35分钟讨论信中提到的问题。

然后,他们决定建立一个苏维埃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系统,名为“为了统计、计划、管理苏联的经济而建立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全国自动化系统”,简称为OGAS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OGAS系统标志

这场苏联科学界版的“公车上书”,算是彻底开启了苏联的计算机网络计划进程,而这次活动背后的苏联“梁启超”,是乌克兰科学院控制论研究所所长格鲁什科夫。

作为控制论的超级拥趸,他在整个六十年代都致力于将控制论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苏联社会和经济管理中,他领导一批科学家致力于建设全国范围的互联网络,让苏联的经济重新跑起来。

在他的努力下,大学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学院,这些学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新的计算机和ICS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鲁什科夫在第聂伯电脑控制台前(右二)

格鲁什科夫当然不是心血来潮或是什么科学狂信徒。六十年代苏联由于经济体量太大,加上人工计划经济管理下的效率问题,已经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格鲁什科夫打心眼儿里认为,计算机网络和控制论能够前所未有地提高计划经济的数据处理能力,让苏联经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甚至大胆预言,一旦OGAS系统建成,将为苏联提供1000亿卢布的经济增长。

格鲁什科夫提出的OGAS为三级网络结构:位于莫斯科的网络中心、约200个位于其他主要城市的中级中心以及约20000个位于经济重要部门的终端,这些计算机利用已有的电话设施进行实时通信,同时各终端间也可互相通信。

格鲁什科夫甚至进一步提出利用该系统废除纸币,改用电子支付的设想,因为这代表着绝对的货币发行控制,以及是对马克思所预言的“通货消失”的设想的某种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OGAS系统分布地图,最终目标是在全苏

可以说格鲁什科夫的OGAS设想是颠覆性的,它不仅不同于当时的军用互联网思路,也不同于我们现在的互联网。

OGAS本质是服务于生产端的,像一个负责总指挥的终端,一个计算机神经网络,统治和管理着整个社会最微小的经济部分。一旦建成,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颠覆的影响。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3.一去不返,一个“苏联制造”互联网的可能

数年后,长大的吉马奥特迪诺夫在新西伯利亚的一所大学发现了一台计算机,它直接与3000公里外的莫斯科联网。

网线是实心金属的,很重,通过这根黑漆漆的管子,他就能和远在莫斯科的另一个终端进行联网通讯。但这只是网络的雏形,而不是真正的网络。

苏联最终建成OGAS系统了吗?显而易见,并没有。

这个计划只实施了一小部分,格鲁什科夫在苏联各地建立了许多地方性的小型计算机网络,但它们始终没能串联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充其量只能是很多小局域网。

这个苏联的互联网最终胎死腹中。

苏联本身计算机技术并不先进,在技术上苏联继续了晶体管计算机的科技路线,马后炮的看这显然算不上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因此苏联的大多数计算机只能依赖进口,其中美国控制数据公司(CDC)加入了苏联网络的建设。这家公司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合同,内容除计算机网络外,还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咨询。

那时,CDC与IBM和DEC并列,是美国三大计算机设备制造商之一。但合同的执行异常复杂,因为美国法律禁止向苏联转让包括电脑在内的最新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鲁什科夫领导研发的MIR计算机

并且建设OGAS的成本也实在高得吓人,格鲁什科夫估计需要至少30年,也就是直到1990年基础设施才建设完毕。

整个工程需要30万名工作人员,头15年的花费至少200亿卢比(大约是现在的11560亿人民币),分摊在三个五年计划中。

光是花费,就比苏联核武项目和太空项目加在一起都多。在面对这样一个近乎“技术幻想”的前景不明项目上,花费如此之高显然是难以被接受的。

最终,在重重阻力和苏联高层的不信任下,OGAS系统只进行了分散的互联网建设。直到1982年,格卢什科夫因脑溢血去世,整个项目也没有任何更多的推进。

一个完全电子支付,依靠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管理生产的“苏联制造”互联网是可能的吗?或许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答案。

但在资本热钱炒作“元宇宙”,试图打造一个赛博朋克的技术种姓制时,人们或许应该祭奠,并想象互联网曾经有过另一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鲁什科夫领导下的控制论研究所在1960年新年前夕,虚构了一个机器人管理的国家“赛博托尼亚”。1965年,他们向孩子们颁发了这个“国家”的护照,封面是一个演奏萨克斯管的机器人。而在现实中,他们最终却没能实现自己的赛博乌托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