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悦 曹学平 北京报道

“各医院的防控压力都很大,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有在危机中化险为夷的能力。”

11月14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副院长孙振学出席“防控常态化下的医院管理之道”圆桌论坛并分享观点。

孙振学表示,疫情有不好的影响,但也存在有利的点。第一,促进了应急体系的管理和建设;第二,推进了诊疗制度的改革;第三,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也有影响,医生地位提高、收入改善,这是社会公认的。

此外,孙振学表示,成本的加大确实带来很大压力。突然多点散发的疫情防不胜防,甚至出现医院内的感染;同时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在接待病人期间有时缩手缩脚、不敢放开,怕出现问题。面对这些困难,下一步在医院管理方面将更加投入到一些真正的细节,从医院层面压实责任,包括薪酬制度的改革、二级分配,争取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不减少医务人员的收入。

疫情当下,北京市积极推进发热门诊改造工作,去年年底统一发布了一些关于发热门诊改造具体项目。通过发热门诊的改造,做好新冠肺炎以及其他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建立更完善的防控体系,发挥发热门诊的探头作用、窗口作用。

孙振学介绍道,发热门诊改造包括功能区域的完善、规模设置、门诊选址、空间布局以及设施规范、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通过规范的一体化管理、责任到人,使得每一个点都能找到最终的溯源,确保每一个病人到发热门诊的轨迹再到医院的处理都能够说得清、道得明。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如何应对运营成本的增加亦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孙振学表示与一些公立医院相较,部队医院相对轻松,“为兵服务,不计代价、不计成本;为了疫情防控,也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

实际上,“我们医院也有很多聘用人才,受到疫情的冲击成本在增加,收入在减少。”孙振学说。部队医院大多数接来的还是外地病人,北京市医保单位接纳的北京市病人相对有划区,可以就近就便,外地病人到部队医院就诊比较多。而病人的减少、无形中收益的下降,也是一种现实。

对此,孙振学表示医院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应对。首先,从医院层面加强运营分析管控及医疗管理。“比过去要做得更细,从医疗收入、成本支出、收益、包括服务型的收入、成本结构等方面多多细化,找出异常指标,分析原因加以改进。”其次,是科室运营的精细化。把一些目标、规范下放到科室,主动发挥科室甚至每个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调控。一些医用物资比如口罩、帽子,包括穿戴、隔离和消毒设备等,看着很少,但是积少成多,因此医院制定了相关政策,集中归口、按岗定标、按人发放,通过节约减少成本的支出。孙振学表示,医院的管理者对此都是“深有体会”,目前进购的设备和耗材,遇到重大疫情就只能等待,“确实来不了、永远在路上”。部分设备比如高端检查设备的周期很长,受到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的增加。

“结合各医院全成本核算,我们会在各个方面压缩一些开支,降低成本,极大提高工作人员、保障人员尤其聘用人员的薪酬待遇,保证中心工作的完成。”孙振学说道。

(编辑:阎俏如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