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袁老的学生告诉南都记者,袁老八旬遗孀邓则也在现场,“一直努力控制情绪,一直在擦拭眼泪。”南都此前报道,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都记者注意到,出席仪式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以及袁老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袁老大儿子袁定安怀抱父亲遗像,小儿子袁定阳手捧骨灰盒缓缓步入仪式现场。

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站长、袁隆平院士的学生王世刚也到场送别老师最后一程。他告诉南都记者,袁老的遗孀邓则也在仪式现场,“一直努力控制情绪,一直在擦拭眼泪。”

南都此前报道,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5月24日,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内,邓则身着黑衣坐在轮椅上,凝视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太悲伤了。”王世刚告诉南都记者,如今年过八旬的邓则“身体还行,可以自己走,今天儿媳妇和孙女们陪着她”。在场的众人都“非常沉重,依依不舍”。

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党组书记孙中华受邀参与仪式,他向南都记者介绍,今日仪式在上午12时结束,包括请灵仪式、追思仪式、送灵仪式和安放仪式,“她(邓则)情绪不好,只参加了追思会。”

时隔近半年,袁老最终安葬长沙。王世刚向南都记者表示,“袁老师去世很突然,有几个地方想安葬他的灵骨,包括他家乡、单位,选择地方用了一些时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此前向南都记者透露,“家属想葬在长沙。”

袁老生前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袁老的墓盖上,放有一碗稻谷,一碗大米。一只碗上,是袁老生前的题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这是袁老师家人的意思。”王世刚告诉南都记者,“他就以米以谷为生为荣的,在他入土的时候,这些米和谷让他随身带着。”这两碗稻谷和大米则是袁老生前工作单位亲自准备的。

墓盖后方的巨石上镌刻着袁老生前的名句——“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王世刚说,袁老生前也是这样教导学生,“让我们先做人,再做事。”

南都此前报道,袁老逝世不到一个月,小儿子袁定阳接力事业。今年6月,在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袁定阳,开展了“袁梦计划”二期发布会——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兴安盟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并成为该项目的技术总指导,负责制定科研方案,指导开展科研工作。

今年9月下旬,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多个科研基地,经测算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为537.5公斤,相比2019年、2020年测产结果逐年递增,粳稻平均亩产为715.3公斤,与2018年平均亩产不足600公斤相比,袁老提出的“三年亩增产100公斤”目标如期实现。

王世刚向南都记者表示,“未来要让种子落地,加大推广面积”,“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贡献,为当地的老百姓谋致富之路”。他相信,盐碱地终会变成米粮川,袁老的事业将在祖国大地上延续。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