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以七战七胜的成绩首夺世界冠军,从此开启了八十年代五连冠的辉煌之旅。女排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正能量,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奋勇拼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载光阴匆匆而过,这期间中国女排起起伏伏,有低谷徘徊,也有巅峰时刻。如今我们对于女排精神应该有新的诠释;对于每一场排球比赛应该有新的解读;对于人生也应该有新的感悟。我想,这才是我们对于夺冠四十周年最好的纪念。

卸下完美主义的包袱

所谓完美主义,是指做事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然而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所以追求完美只会是徒劳无功。当然追求卓越不等于力求完美,我们有理由朝着更加卓越的目标奋进,却不能指望凡事都追求完美。可是长期以来,很多球迷一直以完美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女排。彷佛这支给国人带来无尚荣光的队伍只能夺冠,获得亚军也算输。所以就连女排教练的位置也一度变成烫手的山芋,因为没有人敢保证一定能率队夺冠,即使是郎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承认,完美主义是一种极端,人们以完美主义的标准来苛求一支球队,此时的社会环境是缺乏包容的、是非理性的,最终传导给对方的只会是巨大的压力,而这恰恰是击垮一个人最坏的方式。2021年7月,带着卫冕冠军光环的中国女排出征东京奥运会,却在万众瞩目下折戟而归,最终只获得第九名的尴尬成绩。事后网上批评声此起彼伏,甚至有所谓的排坛名宿在排协官网撰文指责郎平。彼时,他们在构建以郎平为核心的完美主义女排体系。而此时,这一体系似乎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不公平,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什么要以极高的标准苛求别人?似乎就连女排队员自己也背上了完美主义的包袱——只能赢不能输。比赛的结果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实女排的水平依旧是世界一流的,倘若能卸下这该死的完美主义包袱轻装上阵,结局一定是水到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强者而非王者

依稀记得2015年郎平率领中国女排再夺女排世界杯冠军的场景,当时距离2003年世界杯夺冠已经过去12年,漫长的12年间,各项世界大赛的冠军头衔中国女排无一染指,甚至还创下了世锦赛和亚锦赛的历史最差战绩。时代呼唤强者的出现,在赛前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郎平率队夺冠。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折桂,而郎平也拿到了其执教生涯中第一个世界冠军。赛后接受央视采访时,郎平一度哽咽:“作为强者,要面对各种困难。”的确,作为强者,郎平率领自己的队伍克服了种种困难,拿到宝贵的冠军奖杯。时隔一年,又在极为不利的处境中,带领女排绝地反击,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郎平是强者,中国女排是强者。所谓强者,不是你一直站立在无人之巅孤独求败,而是在起起落落中,依然能不忘初心;在沉沉浮浮中,依然能奋勇拼搏。作为强者,要面对各种困难,克服各种困难,迈过种种沟沟坎坎,抵达胜利的彼岸。孤独求败的人是王者,而王者世间太少,能够成为强者已实属不易。第一名只有一个,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成为第一,因为胜利不搞平均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亦如此,漫漫旅途,很多人背着沉重的完美主义包袱,努力攀登王者之巅,却鲜有人能走到终点。2016年留美学霸张一得自杀,因为他和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他;2007年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逝世,她生前拒绝乳腺癌手术,因为她不能面对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试想,我们何苦以完美主义苦苦相逼?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攀登之路上坚持不懈,成为强者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