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三毛从军记》再也无法放肆大笑,甚至多了几分悲怆情绪。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历史长河当中,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总需要以最惨淡的方式,来成全名扬千古的大人物,于是,该遗忘的被遗忘了,该记住的也就被记住了。

如果,当初将这部电影定义为儿童片,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那么,如今28年过去了,那些看过它的儿童们,也已然经历过千般生活的浮沉长大成人,当这些人再次回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曾经那些自以为好笑的片段,看起来也就不再那么好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犹记得影片结尾处,那一排排十字架下埋葬着无数无名的岳武穆,而一心想要成为岳武穆的三毛,也终于经历战乱侥幸活了下来,可今后他又将面对的是什么呢?

正如结尾那句话说的“抗战胜利了,等待他的是——“完了””,欲言又止且意犹未尽,也就只能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了。

毕竟,三毛今后该何去何从,并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也不是观众能决定的,裹挟在时代中的小人物,就如同那浮萍一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继续沉沦。

所以,开放式的结局里,充满着未知,大概,这既是一种期待,又是一种恐惧。试想一下,倘若时代还是那个时代,那用更多无名岳武穆成就的所谓有名的岳武穆又有何用?死了的终究也是白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战争片,《三毛从军记》明显不属于主流电影的叙事套路,甚至,很有可能会被定义为战争“神剧”,可就是这部“神剧”,却拥有着超好的口碑,甚至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影片。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它的核心和初衷,并不是刻意博取眼球蹭流量,或是歪曲历史恶搞先烈,而是遵照原著那样,采用漫画形式的风格,来窥探荒诞战争中的荒诞人和事情,毕竟,人类迄今为止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有哪次是正当的?又有哪次是正常的?

《三毛从军记》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整体上荒诞戏谑且充满着黑色幽默,尤其是在开头部分,采用了类似卓别林默片的呈现手法,引出了三毛的生活遭遇,带出了三毛稀里糊涂参军的情节,总让人忍俊不禁。

按照原漫画作者张乐平的描述,三毛本是个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流浪孩,可导演张建亚明显给三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一改他凄凄惨惨的形象,让三毛具有了自主能动性,而且,对于生活也充满了向往和追求,比如想要成为岳武穆,比如想要娶妻生子等等。

不过,无论这部电影如何搞笑,它本质上还是套上了喜剧外衣的悲剧故事,喜剧是为了让人接受,悲剧是为了让人思考。

影片开头,借用了蒋介石的一句话作为战争动员的开始,“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当然,三毛自然是不懂统治者对于这句话真正的理解,他是在被警察追赶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参军入伍的,但后来在被拒绝后,喇叭里传出来的岳武穆这句话,又直接成为鼓舞他参军的动力,最终,这个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孩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上了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毛以为把岳武穆当做榜样,就能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就能够得到别人尊重,可惜,只有那有名的岳武穆才能被人记住,而他和许多炮灰一样,只属于无名甚至被遗忘的岳武穆。

于是,电影里也就出现了鸭子和士兵同框的画面,这些新兵蛋子,就像是赶鸭子上架那般,凭借短短几天的训练,就必须去面对生死考验,这是何其残酷的事实。

当初,对于三毛在部队训练时,衣服尺码太大,走方阵是顺拐,爬不上平衡木,丢手榴弹都能把长官炸成黑人,这些搞笑片段是印象深刻的,甚至还曾刻意模仿过。

可现在想想,三毛的这些荒诞行为,不正是对于这场荒诞战争的嘲讽吗?打仗打仗,满足的不还是那些不用上战场的政客野心吗?

比如,三毛获得功劳,有机会和委员长共同合影,但照相师却不停地让三毛举高锦旗,最终,在照片里只剩下委员长和写着“智勇双全”的锦旗。

这看似是照相师在拍委员长的马屁,其实,却也在讽刺开头委员长说的那句话,无数无名的岳武穆偏偏成就了他这个有名的岳武穆,所以,战争最荒诞的就在这里,那些无名的一直无名,而有名的再镀一层金又何妨呢?

再比如,三毛因为战功被分配给了师长当差,同伴都觉得他升官了,可回头看看三毛在师长那里做的都是些什么?替师长擦皮鞋,替孩子擦屁股,替师长太太偷情看门,而师长在纸醉金迷中,以“再议”为借口,不处理紧急军事要务,最终,也因为延误战机而被迫自杀。

但更讽刺的是,自杀的师长居然被包装成忠勇之人被大肆宣扬,而三毛这个小卒子却又被发配回战场,你瞧瞧,这其实还是在替有名的岳武穆铺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总算明白了师长和三毛喝醉时说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小把戏”。

三毛是士兵,师长是统领,职位虽不同,命运却相同,在战争中,没有谁是受益者,所有人到最后都成为了被玩弄的小把戏。

我猜,野心政客家们是最喜欢这套的,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踩着小把戏们的遗骸,来做到万古留名。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日本人在分食着写着“China”的蛋糕,而我们的人却带着面具搂着女人跳舞,日本人在进攻,而我们的人却在前线劳军的艳舞中冲昏了头脑,而那些所谓的慰问品,却只是一包香烟和一把梳子。

之前后方的群众卖力筹措物资,到了前线战场居然就剩下这两样,大概,你也就能猜出为啥打鬼子需要这么久的时间了吧?

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讽刺喜剧片,《三毛从军记》这部电影,其实并不仅仅止步于对当时国民党腐败生活的批判,更重要的还有对于未来任何当局者的劝谏。

影片中的三毛,除了幻想着自己可以成为像岳武穆那样的大英雄,他同样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可以娶妻生子,过一个普通人的安稳生活,可这对于三毛来说,居然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所以,影片才会用“抗战胜利了,等待他的是——“完了””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不反思,如果不居安思危,那就真的完了。

小人物终究是小人物,小把戏终究也是小把戏,当重新再去看三毛的故事时,真的觉得一点儿都不好笑,而是有种莫名的悲伤。

或许我们都是三毛,有的人想要成为岳武穆,有的人只想娶妻生子,所以有时候觉得,真正可笑的是那个荒唐的时代,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