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斯诺因为病情不断恶化,经过一年的医治还是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几天以后,尼克松访华,就此隔绝20多年的中美关系的大门就此被打开。这一切和斯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为何他的妻子遵循他的遗愿将一半骨灰送往中国埋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仅23岁的斯诺乘坐轮船来到上海,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这里他将协助鲍威尔编辑《密勒氏评论报》。原本计划只呆六周的斯诺却在中国呆了十三年。在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斯诺沿铁路旅行采访的斯诺,看见了与暂住地上海不一样的场景,那里一片涂炭。贫困落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生存环境艰难,随处可见饿死的老百姓。

他在《拯救25万生灵》中写到:“我来到戈壁大沙漠以南的城镇萨拉奇,在这里我目击数以千计的儿童死于饥荒。这场饥荒一共吞噬了五百多万人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趟旅程对斯诺来说,使他重新认识了这片大地,是他了解中国现状的开始。在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因为工作原因他结识鲁迅和宋庆龄,展开他与中国人的友谊。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地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他们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运动的具体步骤,斯诺夫妇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玄武门的真实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平沦陷后他帮助不少学生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爆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全国取得统治地位,国民党开始在全国建立新闻事业网络,实行新闻统制。为加强对报纸图书运输的检查,及时筛选出对自己立场不利的言论,制定一系列的邮政检查条例。因此西方势力并不了解关于中国共产党相关事情在当时关于红军的资料可以说少之又少。

1936年在东北军和边界红军的休战见息,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他来到被封锁的苏区。斯诺的采访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这可能是一次向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真实情况的好机会。中共为斯诺的采访提供种种帮助,尽力配合他采访工作。斯诺在这里了解到之前从未了解到的信息,他不再对红军有所怀疑,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也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帮助到中共当下境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区的时间里,斯诺没有看到国民党宣传的“粗鲁残暴”,相反他看到的是“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赤忱红军。斯诺将他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著书《西行漫记》,他在作者序中写到:“共产党或红军领袖,对我自己对于他们以及他们的工作的意见或印象,可以负责。因为我和共产党并无关系,而且在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在我这里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同在一起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间的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为了顺利出版,将书名改成《西行漫记》。《西行漫记》的出版一时轰动了世界,使斯诺功成名就。它是第一部描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的书,不仅向中国人宣传了关于国家的事情,而且在当时此书是西方媒体了解关于红军的一手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通过斯诺传到全世界,国外各家媒体报刊记载了斯诺一系列的采访报道,对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说道:“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一名值得信赖的记者,是中国人的朋友,他为事实进行报道,让西方各国知道真实的中国。斯诺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影响,为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杰出贡献。斯诺在1971年进行了胰腺癌手术,不久病情恶化,至1972年不幸辞世。在他逝世之后的两天尼克松来到中国,会见了毛泽东,与周恩来进行了会谈,隔绝20多年的中美关系的大门就此打开。他的妻子表示斯诺虽然离世但是他一生追求的愿望实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斯诺的去世非常遗憾,赞扬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 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葬在美国堪萨斯城的老家,另一半葬在中国北京大学里。他在中国十三载,与中国人民结识,阅读中国书籍,与有识之士交朋友,帮助遇到困难的中国人。这里就像他的第二个家,他的一生为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做着重要贡献,作为党和人民的好朋友,斯诺让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