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洋松果(第117篇)
阅 / 总计2600字(阅读4分钟)

朋友圈里一个好朋友因为存不下来钱而苦恼,双11买买买都感觉余粮不足,我觉得很纳闷就跟他聊。

“你一个月小2万吧,这都存不下来钱?”
“是啊,所以才恼火,按说赚的也不少,可几个月下来,手里的钱基本一点没增加,也不懂什么投资的方法。”
“懂了,那你量化一下看看。”

在我的建议下,他把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都列出来了,并按照重要程度作了分级(房贷>房租>消费>定存):

每个月到手:15000 每个月房贷:3000 每个月房租:4000 每个月消费:一般3000-5000,像双11或过节有额外购物需求的话,支出会更多 剩下来的钱每个月来定投基金(实际情况是原本计划每个月定投5000,结果多的时候3000,少的时候不到2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年下来,发现根本就没啥富余,工作压力大不说,生活幸福感也不高。

作为一个理财小白,我也经常陷于这种存不下来钱的苦恼中。而且不单单只是因为存不下钱,还有因为控制不了钱所带来的强烈不安全感。

恰好这两年理财投资风气盛行,了解一些基础的原则:像是资产与负债、量入为出、强制定存、资产配置等等。比固定收益更诱人的是,每个人身边好像都有这样一位一夜暴富的“朋友”。

很多人要么和我一样陷于不懂理财的苦恼中,要么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对这些“故事”和“朋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发现让人趋之若鹜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好的,盲目进入会有很大的风险。

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怎么懂投资和理财,也不懂金融和概率,对于趋势也没有足够深入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也许有更重要更喜欢的事去做,未必想花那么多时间投入其中,而且盲目投入了也许结果很狼狈。

所以我一直在找一些“高杠杆”的思维和方法,争取在现状上做一些改善(相比很多人高收益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只需要跑赢通胀,赚一点零花钱就可以-_-||)。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建议朋友: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先依据这样的原则调整一下优先级:

资产(能给你带来收入)的优先级大于负债(从你的口袋里掏钱)的优先级。比如先根据自己的情况强制定存,其他的再用来日常消费。这样也就强制量入为出了。

朋友在一番思考之后做了调整,优先级变成了:定存(资产)>房贷(资产or负债,因人而异)>房租(负债)>消费(负债)。

负债(支出)=收入-资产。没错,每月的消费也降到了最低优先。如果有更多消费的需求,督促朋友去开源节流。

不仅如此,在每一处都有可以细化和调整的空间,比如房贷能不能先固定还一些减轻每个月还款金额,能不能把房子简装一下租出去减少一些压力,能不能找便宜点的房子来住,定存的计划是不是需要做调整等等。

这就引出了这篇文章想分享的第一个原则:

1、钱的盈余和个人成长一样,你的认知边界决定能否获得增值

我们经常说:不能赚到认知之外的钱。同样的,也存不到认知之外的钱。这句话太熟悉了以至于很多人没有了解到自己“认知”的边界。

比如对于理财配置的选择,拿来投资实体、买房、放银行定存,或者投资基金股票。配置的流通性、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是我们把收入计划流向资产或负债(很多我们以为的资产其实是负债如一辆车)时需要考虑的。

没有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三性忽略哪一点都可能带来风险,了解得越多,认知越全面,越安全。

另外一个例子是:如何正确设定理财的目标。目标肯定是带来收益,但不是设定的收益越多越好。把目标设定的越高,贪婪越甚,结果反而可能越糟糕。有的朋友已经60%的收益了,目标是翻倍甚至翻个几倍,是对是错,看每个人的认知和选择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理财时很常见的,如果认知没有建立到位,即便短期盈利颇丰,长期损失的风险还是很大。

了解自己的认知边界,也就能更好地看到自己未知的“禁区”,保持虚心、警觉和敬畏之心,不断学习。让理性、知识和认知,来帮助自己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2、投资是和人性的对抗,也是对自我的探索

不一定每个人都理财投资,但一定都投资过自己。投资自己的头脑、个人的品牌、对美的认识,亦或者对幸福的追求。

投资意味着投入,通过投入我们有优势的时间、精力、金钱、外貌……来获得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财,是把钱作为主要的资本。成长,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主要的资本。每一次的投入,除了是对认知的挑战,也是对人性和自我的探索。

比如人的行为风格按照偏好可以分为2种:进攻型和防守型。

拿理财投资来说,进攻型的人更乐观、更乐于行动,希望不断赚更多收益并对未来的收益空间持积极的心态。防守型的人则更保守,注重安全和风险,即便少赚一点也要保证本金的安全。

每一次重要的行动决策,都和我们的行为风格有关,需要对抗人性,也可以从每一次的行动和反馈中,更加了解自己(这个很重要)。

进取型和防御型思维、积极和消极都有自己的价值,能够切换和利用的是最佳策略。

我们在有些事上容易进取,有些事上习惯性采取防御,有些时候积极有些时候消极,我们的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密码,解开密码的过程,是对自己更加了解的过程。

我是偏保守的人,偶尔也会激进一下,整体风格是防御为主,进取为辅。而且比较有耐心,所以决策和行为的选择,更适合长期主义。

3、量力而行,延迟满足,做好兜底

不论是投资理财还是投资自己,想分享的第三个原则是:量力而行,延迟满足,做好兜底。话糙理不糙,道理大家都懂,但能不能沉下心来,把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付诸行动,突破人性的障碍,每个人都有所差别。

身边年轻的朋友可以把手里的几十万全砸进股市,还真的赚了60%成功出坑,你能说以后每次都安全上岸吗?

有中年人对于理财浅尝辄止,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工作和家庭上,你能说错过了大好的机会吗?

也有感觉事业到达瓶颈的朋友不断精进,花了大价钱和大精力去研修,你能说几十万大概率打水漂还不如拿去买基金吗?

毕竟,我们投入的除了时间、金钱,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除了以上三个原则,年初的时候听了一个老师基金投资的课,有几个原则觉得深有感触,分享出来,共勉。

1、投资基金没有捷径,所有的捷径最终都会把你带入歧途,一定要走正道。投资只是个人事业生活发展历程中的工具之一,不能将其视为暴富和财富自由这种白日梦能够实现的依据。 2、我们买基金是长期投资,获取基金持有优秀公司享有的稳健发展收益,不要比收益率。就像你不会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跟学霸比分数到高考。 3、 生孩子和投资都是门槛看似极低的手艺,但投资的过程要更为惨烈。 4、 看基金产品过往业绩至少要看三年,最好是五年,万万不可看一年的。 5、买基金之前要做功课,像给家里买房买电器一样好好做功课。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资料,尤其是基金经理的职业背景和从业时间。 6、反复熟悉以上原则,管住自己追涨的手。如果实在管不住,定投基金产品或者去买封闭三年以上的基金产品。
作者:洋松果,90后,《成事法则》作者。关注互联网圈有趣的职场人和职场事,专注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成事法则、有价值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