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电影《长津湖》的上映,让大家认识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勇猛,也让大家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场战役无论是惨烈程度、还是志愿军的表现,完全不亚于长津湖之战,它也一直被视为奠定整场战争胜负的关键,这便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也被称为三角山战役,爆发于1952年10月14日,历时四十余天。

在这四十多天里,志愿军和美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交锋,打得可叫一个昏天黑地,期间更是血肉横飞、断肢残臂遍布山岭。

双方的炮火密集程度完全超越了二战中的最高纪录,相传平均每一秒就有六发炸弹投出,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的大部分炮弹都是由美军投放,因为当时的他们拥有更加精良与先进的军事装备。但即便是美军占据了装备的优势,最后的伤亡却超过了志愿军。

也就是说,志愿军们用更少的伤亡,击败了装备领先的美军。

他们靠的是什么?我给大家讲几个关于上甘岭之战的小故事,听完了,大家心中也就有了答案。

其实上甘岭原本只是一个小阵地,双方争执不下的地盘也就3.7公里左右。所以最开始双方对这场战斗都不是十分重视。志愿军最初仅仅只派了两个连、大概200人左右守护上甘岭。

依据当时的军事水平,志愿军的战斗装备要远远弱于美军,而且镇守的人又少得可怜。美国陆军中将范弗里特心里一寻思,取下这上甘岭岂不是唾手可得,因此他也只派了500人作为先锋。

当然,在派出士兵之前,谨慎的范弗里特还是打算先用炮火猛攻,然后再以雷霆之势攻下上甘岭。他直接出动了300门重型火炮、几十架飞机,外带上百辆坦克,对上甘岭一顿狂轰乱炸。

按理说,区区200来号人,在如此密集的炮火攻击下,只有殒命的份儿。但令范弗里特没有想到的是,这200人伤亡居然少得可怜,反而是他派出的500名士兵却没几个活着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叫“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志愿军能够在炮火纷飞的情况下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坑道工事。

因为我们志愿军对彼此的军备差距是心知肚明的,肯定不能拼装备嘛,因此他们除了修建堑壕之外,一早就在上甘岭地区修建了双层坑道,上面一层、下面一层。

敌军的炮弹一来,他们就躲到了坑道里面,炸了上层还有下层。虽然说不能完全规避炮火的袭击,但美军的火力伤害也被削弱了大半。

而范弗里特派出的这500号人虽然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但由于他们需要一步一步登上易守难攻的上甘岭,战斗力自然会削弱。

相比之下,志愿军躲在堑壕里,居高临下、以逸待劳,200人发挥的作用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尽管出师不利,范弗里特却没有放弃攻打上甘岭的想法,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振作美军的士气。于是他不断增兵,攻势越来越猛。

另一方面,志愿军的指挥者秦基伟和李德生也是寸土必争,不肯放弃上甘岭,也同样是不断地派出援军。四十多天后,范弗里特最终还是架不住巨大的军备消耗和人员伤亡,只能选择撤军。

在这一场战役中,双方的伤亡率可以说是高得惊人。粗略估计,志愿军伤亡近1.57万人,伤亡率达到了25%,而美军则伤亡了2万人左右,伤亡率超过了30%。

志愿军的伤亡率低于美军,可以说是打出了军威。自从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对美军的畏惧与日俱增,常常认为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如今美军却败倒在了我们的手里,美军无敌的神话彻底被摧毁。

但一般人听到这种说法肯定就心存疑虑,强大的美军怎么就能够败了呢?

然而,他们不仅败了,而且败得是体无完肤,从此再也不敢夸耀自己的军威是如何如何强盛。并且我下面说出的话,甚至要比美军败走的消息要更加震动人心。听完了,你就知道美军其实败得并不冤枉。

我们都知道在朝鲜战争中,出现过很多的英雄事迹。其中,志愿军有一个实力强劲,作战能力出色的尖刀班,就聚集了9个这样的“超级士兵”。

他们在一天之内,歼灭了400多个敌军,并且战到最后也仅有3人受了轻伤。这9个人就是我12军31师91团8连4班的蔡兴海、沈金来、况厚胜、陶园林、高学良、李元万、韩道存、向太金、安文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想想看,9个人击杀了400多个人,这是什么概念?平摊下来,他们每个人都要对抗四十多个人。好家伙,比战狼还要猛。

他们的战绩,完全不亚于三国时期的赵子龙单骑救主。一个人在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而且毫发无伤最终救出了阿斗。而4班的故事甚至比长坂坡救主来得更加传奇和惨烈。

说起来,4班能够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既有天时地利,也有人和的关系。正是因为他们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作战,才能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4班上前线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筑堑壕。由于之前修建好的防御工事已经在炮火的攻击下损毁得七七八八,4班选择就地取材,用敌军的尸体堆建起了一道长达五六十米,高一米多的“肉墙”。

这肉墙呐~除了能够抵御敌人的枪林弹雨,还能起到击溃敌军心理防线的作用。《左传·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两军对垒,胜负取决于双方的士气。想想看,当美军好不容易冲到山岭上方,却看到自己的同伴被堆成了肉墙,心中自然胆寒,气势便立马弱了三分。

除了修筑肉墙抵挡敌军的攻击之外,四班的九名战士也懂得如何躲避猛烈的炮火。只要看到敌军的炮火一猛,九人便躲进事先挖好的坑道掩体里面去。

等到敌军一“偃旗息鼓”,四班就又冲出坑道,躲在肉墙用手榴弹对敌军“穷追猛打”。但这些也仅仅是四班体现战斗智慧的一个局部而已。

战场上瞬息万变,一味地躲藏固然能够保得自己安然无恙,却无法战胜敌军。四班的人有明确的战术分工,9人分为4组轮战,每组两人,剩下一人伺机而动。

面对不同的战况该采取什么应对方式,他们也在战前做了规划。比如距离敌人50米时要用冲锋枪射击;当距离敌人30米时则投掷普通手榴弹;当距离敌人25米时则改投杀伤半径更大的加重手榴弹。

如果敌人一个排的兵力全部从阵地的右翼攻击,他们就使用爆破筒,如果敌人在左翼攻击他们就使用手雷。

要是敌军从多路来袭,那四班的九人就先解决眼前的敌人然后再互相支援,要是敌军只从一个方向进攻,那四班就全体集中火力阻敌。

能够嗅出危险、把握战机,又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就是为什么四班的九个人不仅能够活下来,而且还能创下辉煌战绩的原因。

其实在上甘岭战役中,如四班一样勇猛的志愿军不在少数。但更多的是那些用生命来守护上甘岭的无名英雄。这一战最终能够以惨烈的方式赢得胜利,离不开他们的献身精神。

以落后的军备战胜强大的美军,坚定的意志才是志愿军们最强大的武器。而于树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与四班的九名志愿军不同,于树昌年纪小,战斗经验不是很丰富,但他在这场战役中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志愿军真正地守住了上甘岭。

在长达四十多天的交锋里,美军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占领上甘岭。那一天,一名美国老兵麦·卡拉汉隶属的连队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终于拿下了这个久攻不克的山头,而冲在最前面的就是麦·卡拉汉。

但是当他登上山头的时候,却发现整个阵地上只留下三十多具尸体和一名手无寸铁的中国士兵。这名中国士兵正是于树昌。

于树昌当时正背靠在一截光秃秃的树干上,满脸泥土、遍体鳞伤。在战场上,有的人可以杀,而有的人没有必要杀。于是麦·卡拉汉阻止了身后想要开枪的美军,准备活捉手无寸铁的于树昌。

可就当他们走到于树昌身前时,无数发炮弹如暴雨冰雹一般从天而降,100多个美国士兵被炸的身首异处,而美军也因此失去了唯一能够占领上甘岭的机会。

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正是当时手无寸铁的于树昌。其实于树昌是一名通信话务员,当时防守阵地的其他战友全部牺牲后。

于树昌通过步话机发出了那句著名的豪言壮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他砸碎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人,牺牲时年仅22岁。

试想一下,倘若于树昌没有发出请求,指挥部也就不会将炮弹投向自己的同志。他完全可以以一名俘虏的身份活下去,但是他却选择了牺牲自己。

真正的英雄,是那种让敌人也心生敬意的人。战后幸存下来的麦·卡拉汉,原本对于树昌恨之入骨,但在他搞明白于树昌临死前,对着步话机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时,也不由生出了敬佩之心。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它之所以能够一直被国民口耳相传,既是因为美军在此战中败退,也是因为有太多的志愿军们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终才守住了上甘岭。

如果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我们该如何才能取得胜利?我想志愿军战士们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战场智慧+战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