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曰

2021-11-12 23:53:28

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内部曾经爆发过数次争论,争论的内容是关于北上攻击苏联,还是南下攻击东南亚,进而袭击美国。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南下,袭击东南亚并攻击美国。这一战略方针的确定,让苏联和斯大林稍显轻松了些。但日本为何要讨论南下还是北上,最后为何又选择了南下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之前,日本军队内部对于未来战略的策划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所有人都同意入侵并占领中国,但是对于接下来的进攻方向,陆军和海军却出现了分歧。日本陆军认为应当北上扩大战果,海军则将目标放在了东南亚与太平洋上。由此产生了北上与南进两种战略。

陆军认为北上,不但可以切断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也可以与德国一同夹击苏联,进而彻底消灭这个红色中心,使日本北方边防更加安全。并且由于德军的存在,苏联军队不可能抽调太多兵力驻扎远东,只要计划得当,北上并赢得胜利是可能的。海军的态度则与陆军完全相反,首先海军认为,陆军能否快速占领中国都是一个问题,其次远东的苏联军队并不弱于日军。而相对的,东南亚地区的美军、英军数量较少,战斗强度不会太大,而且东南亚地区远离美国,即使占领了东南亚,美军也不可能做出快速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政府在两方的争论中左右为难,最后不得不在战争初期,选择了南北并进的策略,以应付一时。但是随着1941年,日军彻底占领东三省与华北地区后,陆海两军的争端就再次开始了。但这次陆军的战略被快速否定,日本海军的南下战略成为了日军接下来的主要战略。

日本军队之所以选择南下战略,其根本原因在于三方面。首先日军在1939年5月,主动发起的诺门坎战役当中,陆军在占据人数优势与突袭的前提下,在四个月内不但寸土未得,反而被苏军大量杀伤。这已经证明了,日本陆军在现阶段,没有办法与苏军抗衡。强行开启对苏战争,不但无法取得胜利,反而可能让苏军冲进东三省内,让日本人在东三省十多年的投入白费,进而威胁到日本本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中国战场上,日军已经开始陷入到了兵力不足的窘境当中,随着日军的不断深入。在连续占领了华北、华东以及部分华南地区后,日本陆军就连维持防御力量都很困难了。由于八路军与游击队的活跃,日军不得不在前线攻击国民党军时,还要在后方的城市、乡镇中布置兵力。甚至到了几个村都要安排一支小队的程度,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日军的机动能力,一旦此时对苏开战,那么日军就要做出抉择。是放弃东三省以南所有占领区,集中全力攻击苏联,还是单单依靠驻扎在东三省的关东军,独自向苏联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日本政府发现,十年战争中日本获取的收益,基本全部贡献给了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的石油供应主要来自三个方向,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从美国进口,而这部分占到了日本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第二个来源则是日本控制的油田,包括从日俄战争中获取的萨哈林油田在内,日本的年石油产量,连日本自己需求的百分之十都不到。而最后就是人造石油,但是由于石油工业发展不足,其产量微不足道。因此,日本不得不将从中国掠夺来的黄金和外汇,全部投入到石油贸易当中。

但随着美国开始逐步缩紧对日石油贸易,日本内部在1941年已经开始出现油荒,如果不能快速获得石油,那么日本这台战争机器将会彻底停止。而陆军所提出的北上战略已经被证明无法执行,且远东地区当时并未发现石油矿藏,因此石油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南亚,就成为了日军下一步的进攻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军最终选择南下战略时,苏联方面自然是松了一口气,当时的苏联正在面对德军的进攻,西线战事吃紧。为了应对德军的进攻,苏联方面,所有的工业与运输重心,都放在了西侧。如果日军主动发起攻击,远东地区的苏军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上,都不弱于日军,但依然会对苏联的后勤供给造成极大的压力,从而让西边的德军有机可乘。

日军本以为自己击溃了驻扎在东南亚的英军与美军,就可以相对顺利地接管当地所有资源。但是由于开发过程中,日军残酷的屠杀与奴役,一直以来抵抗美英军殖民统治的本地人,开始和美军英军联合起来,组织游击队反抗日军。自占领开始到战争结束,日本军队一直没有恢复东南亚的石油生产,反而因为东南亚地区的激烈抵抗,使本来就稀缺的军力再度分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日军的北上、南下战略,都是基于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以及争夺资源分配权而产生的,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策划。从整场战争的走向就能看出,两边其实都不太在乎基层的死活,以及国家会因此遭受什么样的困难,只是考虑往哪进攻,自己可以获得足够的利益,即不考虑自己能否执行,也不考虑以后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