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增长大跳水
11.12 日零点,天猫公布了本次双十一的总交易额: 5403 亿。
相较于天猫去年双十一 4982 亿的总成交数据,今年的 5403 亿 显然是有所增长的,但对于天猫或者说整个阿里而言,今年的双十一可以说是一场滑铁卢式的惨败了。
问题出在增长速度之上,今年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同比去年仅增长了 8.4% 。
这是阿里十三届双十一中,增长速度最低的一次。
阿里在 2009 年开始举办双十一购物节活动,次年开始爆发,2010 年的双十一成交数据同比 2009 年增长了 11772%,此后连续多年进入稳定期,年均增长保持在 30% 以上。
直到 2018 年增长速度才首次跌落至 27%,2019 年更进一步跌落至 25%。
为了扭转这种一路下跌的态势,2020 年阿里宣布将双十一大促时间由 11 月 11 日延长至 11 月 1 日~11 月 11 日。
拉长周期的战略取得了效果,2020 年阿里在双十一期间录得 4982 亿的成交额,同比增长飙涨至 46%。
到了今年,为了更进一步推动交易额上涨,阿里又将双十一时间提前到了 10 月 20 日开始,时间拉长了 10 天,可增速却从 46% 暴跌到了 8%。
究竟发生了什么?
02 大家为什么不过双十一?
与往年双十一的氛围不同,今年双十一明显遇冷,且舆论对阿里今年也普遍抱以不看好的态度,在大促开始前,甚至有媒体撰文称阿里的一些操作正在杀死双十一。
玩法复杂,优惠不见。
双十一越来越热闹,玩法也越来越复杂。
从最简单干脆的五折,到后来的盖楼、战队 PK、叠猫猫,再到今年的 “喵糖”,双十一的玩法一年比一年花里胡哨,也让许多对小游戏无感的用户望而却步。
现在的双十一,想要拿到真正的低价,除了需要参与平台的一些小游戏贡献流量之外,还需要蹲点抢一些限量优惠券,或者在某主播的直播间抢到低价商品,然后再使用 88VIP 附赠的优惠券,接着参与平台的满减活动,只有做到以上这些,你才能拿到真正的低价。
而以上的这些,意味着需要投入数十个小时的精力去研究今年的玩法并做好攻略计划,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投入。
许多人参加双十一,都是只享受到了满 200 减 30 的优惠福利,而这种力度的优惠仅仅相当于平时价格的 9.5 折,如果碰上部分缺德商家在双十一期间涨价,那可能最终买到的价格还比平时要贵。
有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购物经历,10 月 1 号买的衣服,只需要 139 元,而到了双十一期间,价格直接飙涨到了 239 元,即使参与满 200 减 30 的优惠,也需要 200 元,足足比平日贵了 60 元。
以前的双 11 符合规模效应的定义,大家把营销费用凑在这一天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玩法,给消费者更大的让利,消费者也省时间,只要一年记住这一天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的双 11 供过于求,玩法非常复杂,要玩游戏,要看广告,要打卡,同时还有各类券的组合。
消费者不仅要从海量的商品中进行选择,还要根据平台复杂的玩法进行组合。
购物行为本身,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感的,但这种愉悦感现在为了研究平台的玩法被强行的拉长到了 10 个小时,消费者的热情慢慢被透支,也逐渐看透了「双 11 」的套路,从而转向理性消费……
低价大促常态化,消费者心理疲劳
除此之外,低价的常态化也是让大众对双十一慢慢不再敏感的原因。
往年一年才会出现一次的低价,现在除了 618、双十二会出现之外,还常驻在各大主播的直播间里,常态化的低价让消费者逐渐适应了商品的低价模式,从而使得消费者对低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
03 结语
连续十二年之后,今年的双十一已经开始让人感觉意兴阑珊了。
尤其是今年的双十一期间,足足拉长到了 20 天。
假如一年里只有一天全面打折促销,那么人们哪怕为此熬夜等到 12 点,也会觉得非常值,非常高兴,但一年里有一个月的时间全面打折促销,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比起商家忍痛让利,更像是路边天天喊着最后一天跳楼价的清仓甩卖。
毫无疑问,作为消费者面对这种现象很疲惫,或许疲惫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参与活动的商家也很疲惫,除了要做在节前做好全面的规划准备,节后还有疯狂发货、响应消费者的咨询,处理客诉,举办活动的平台方也很疲惫,要策划方案、要监控运营、要复盘分析。
最终,多赢的局面变成了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