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唐朝,给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无法忘却的历史与人物。说起唐高宗李治,前有其父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后有其妻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代女皇”。相比他们取得的耀眼成就,李治无疑被衬托得有些黯淡无光。甚至有人会嗤之以鼻,认为李治毫无作为,性格怯懦,受制朝臣,因为纵容武则天差点断送了大唐基业。但真正的唐高宗李治却没有那么“无能”,而是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其实并不逊色于其他励精图治名垂青史的明君,是一位被很多人低估了的帝王。

休养生息,延续盛世

一朝一代的开创者,往往伴随着半生戎马,杀伐果决。在战乱时期,需要这样的魄力,这样的铁血方能打下万里山河。到了建立王朝之后,需要的更多是守成,是治理之功。更何况治理好一个国家的难度其实一点不比打下江山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高宗李治画像

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是说君主需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恰恰需要一个如同唐高宗李治这样看似“软弱”的君主,使得唐朝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国家底蕴得以积累。唐太宗晚年的辽东战役使得江浙一带农民生活困苦,难以为继,还要缴纳赋税,苦不堪言。于是在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期间,江浙一带在陈硕真的领导下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使得社会矛盾加剧,是对新帝的一次重大考验。李治在正式登基掌管国家后便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解决了农民起义的根本问题,使阶级间的矛盾得到缓和,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为开创下一个盛世打下了基础。

▲剧照李治

不仅如此,唐高宗李治还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很多优点,甚至更进一步。唐高宗李治将唐太宗李世民三日一朝改为了一日一朝,方便解决紧急事件,可谓勤勉执政。即位之初就鼓励群臣进谏,遇事便与群臣商议,可谓从善如流。多次发表“求贤诏”,招揽人才为朝廷效力,可谓求贤若渴。正是因为这些,在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后,唐高宗也开创了一段治世,被称为永徽之治,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有云:“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

确立科举,物价管控

高宗李治对于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奠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施行了隋朝推行的科举制度。这种科举制度成了朝廷选拔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方法,给了没有背景但有才华的人施展抱负的机会,使得通过科举制而不是依靠门庭世袭走向仕途的官员数量增加。由此吸纳发掘了大批人才,使朝廷的机构更加富有活力,从而帮助高宗李治开创了又一个盛世。《剑桥中国隋唐史》对高宗的评价是:“唐高宗李治的作为不仅仅是试图改变社会阶级在统治阶层中的占比,这一点可能是帝王之术,制衡之术,但在改革科举制度上,毫无疑问,唐高宗李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概述图

高宗李治统治时期有个特点就是持续多年的欠收,这对农业大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一旦管控失效,轻则难民无处可归成为流民,重则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王朝的动荡。而高宗李治的解决办法非常巧妙,提出了物价管控的相关措施。周期性地从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并以低价卖出,用以降低物价,甚至一度使用谷物换回私铸的钱币,减少货币的流通量,使货币更加保值,放在今天就是紧缩通胀。高宗李治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调节米价的部门,称为常平署。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市价地价格回购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地价格出售,起到了动态调控的措施,是一种很贴近现代化的调控措施了,体现了盛唐集体的智慧结晶。因为其有效的调控性,后来甚至在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有了这样有效的调控措施,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证,自然国家的实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唐高宗李治铸造发行的"乾封泉宝"

废王立武,收拢权力

太宗李世民临终之际,曾向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托付后事,让二人辅佐新王李治。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位第一的名臣,身后有着强大的关陇集团。在永徽三年(653)年间,高阳公安案中,长孙无忌将高阳公主为谋求利益而告发的纠纷案件变成了“造反”案。趁机铲除了众多持不同政见的对手,这桩注定的错案,实际也抹杀了众多冤枉的文武英才。

冤假

▲长孙无忌画像

唐高宗初登帝位时十分仰仗长孙无忌这位大臣。但是一个利用莫须有罪名大肆排除异己,大权独揽的权臣,注定让皇帝难以安睡。想要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就需要扶植起另一个集团势力。由于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出身相对普通,通过废除王皇后重立武皇后,可以很好的起到收买到寒族集团人心的目的,藉此打压盘踞朝堂已久的关陇集团。唐高宗在废除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件事上,步步为营,先礼后兵。在给予长孙无忌厚赐之后,希望他能够默许此事。但长孙无忌也许是对权势的眷恋,也许是确实不认同,始终不肯遂高宗李治之愿。唐高宗李治同样展示了自己强硬的一面,完全可以不顾及元老派系的反对,仍旧废除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新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代表皇权的玉玺

此后,唐高宗李治和武后身边便开始慢慢聚集起了一批不满关陇贵族把控朝政的大臣,有了这批人积极的出谋划策,使得关陇贵族集团中的骨干人物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先后遭到罢黜,长孙无忌在流徙黔州后被逼自缢。至此,唐高宗李治终于摆脱了关陇集团在朝堂上的挟制,收回了曾经被赋予出去的权力,可以开始大展拳脚了。

开疆拓土,武力巅峰

在高宗治下,唐朝名将辈出,完全不比贞观时期逊色。清除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后,唐高宗开始施展自己的拳脚,知人善用和他的军事才能开始得到展现。先后启用了苏定方、程明振、薛仁贵等一众名将。唐朝在高宗李治时期,灭亡了两个大敌,位于西方的西突厥和位于东方的高句丽,同时在当时的日本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使得千年之间得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唐朝疆域

尤其是对句高丽之战,唐太宗李世民曾三次调兵遣将征讨高句丽,第三次征讨取得阶段性小胜时,却因为唐太宗的突然驾崩而不得不暂时作罢,这个重任也因此落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肩上。对于这个久攻不下的硬骨头,唐高宗李治改变了进攻策略,先将矛头对准了高句丽的盟友百济,攻克百济之后形成夹击之势,使高句丽疲于应对。唐高宗李治的此计起到了极佳的效果,很快苏定方便率部围困平壤,可惜恰逢大雪,唐朝大军粮草用尽不得不班师回朝。虽然此役仍未彻底覆灭高句丽,但是经此一役之后,高句丽气数已尽,灭亡已是在所难免,只是时间问题了。

▲唐征高丽百济之战

666年11月,唐高宗再度点将,任用经验丰富的老将李勣作为主帅,667年2月渡过辽水,时年9月,攻取了之前从未拿下的句丽军事重镇新城。668年2月攻克扶余城,668年9月唐军各路兵马会师合围平壤城。9月12日,最终在里应外合之下,一举攻下平壤,灭了建国705年的高句丽。可以说是在唐太宗三次征讨高句丽的基础上,唐高宗李治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未竟的功业。在自己的手上让盛唐的疆域和军力在自己手上一步一步走向了巅峰。

龙体有恙,双圣临朝

唐高宗李治极为勤政,身体却慢慢出现问题,无法再像原来一般事事亲为,有些力不从心。而武后做事果断,有抱负,有野心,愿意积极帮助高宗处理一些政事。高宗李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发展到后期已经有点目不能视物了。便有意将一些政事教与武后,有高宗李治的支持和自身的聪颖,武后很快展露出了自己极高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画像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李治正式下诏,尊自己为天皇,武皇后为天后。此时天后居于幕后,处理政事,真正掌握了实权。此间,武后向高宗李治提出了建言十二策,均切合当时实际,得到高宗李治的支持,推行了下去。高宗李治就如同导师一般,引导武后处理政事,并拥有最终的决断权,并未失去对权力的掌控,武后施行政策仍要通过高宗李治的首肯。上元二年(675年)高宗李治身体的问题更加严重,便准备让武后摄政期间,宰相郝处俊谏言反对,高宗李治便也作罢了。高宗李治虽然因疾病无法朝政,与武后商议执政,但武后派系的势力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依然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和家属却反而得以重用,甚至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得到任用。在官员的任用和罢免上,依然可以看出高宗李治对于各方势力的制衡,武后虽然大权在握,但在这个时期,仍然需要依附高宗李治,无法独断专行。高宗李治命人拟定了《内训》和《外戚诫》,就是用来警示武后的族人,武后对此也无可奈何,可见高宗李治政治手腕之老道沉稳。

亲理

由此看来唐高宗李治其实在各个方面都是有所作为的一个皇帝,在权力的斗争上,他能借助启用寒门士族,渐渐摆脱了关陇集团对于朝堂的控制。在国家的治理上,他采用的货币政策,粮仓的调控政策,给了大唐农民们更好的保证,减少了歉收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提高了国家的稳定性。对外军事上更是功勋彪炳,启用了众多有能力的将领,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未竟的使命,剿灭了高句丽,解除了朝鲜半岛对于大唐的威胁。后来的武则天篡唐立周,也许是唐高宗李治并未预见,但最终武则天还是将天下还给了大唐李氏。唐高宗李治受限于身体的原因,还有很多抱负无法施展,还有很多理想未能实现,但其实已经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并且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永徽之治。启用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科举制度,废王立武,等若赋予了寒士攀升的希望。与民休息,积攒国力,才有了后来唐高宗李治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没有高宗李治的铺垫,一切只会是无源之水。无论从治国之道上使用的“君主无为”,还是政治军事上实际达成的事工来衡量,唐高宗李治都绝对不能算是一个无能的君主,甚至不能说仅仅是一个守成之主,而是励精图治,完成了自己的文治武功的一代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