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秘密,90多岁老农贾善明的秘密就是,自己参加过抗日战争。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心结,贾善明一生最大的心结就是,自己在战场上曾用战友的尸体当防御工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善明

一、18岁,他偷偷参军到部队

贾善明,豫东通许小县城关镇东水沃村的一农民。

1936年时,18岁。

农村人,要求不高。能有饭吃,有地种,有老婆孩子,平平安安,就是好人生。

那时的豫东,有个抗日英雄叫吉鸿昌,离他家不远,村里有志青年,都跟他去打仗,回来一身戎装,神气活现的。

村里人高看一眼,很光荣,而且吃的是“皇粮”。

贾善明的父母,早早地给他订了娃娃亲,想让他安安稳稳当个农民。

但他羡慕穿军装的。

1936年秋,国民革命军来县城征兵时,贾善明就偷偷报了名。

父母得悉,大急。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给家里传宗接代?

家人立即拿出20大洋,找部队长官想把孩儿“赎”回来。

但此时,贾善明已经入伍,坐着毛驴去郑州训练了。

配图

18岁,在国民革命军21师121团2营2连里,基本算是年龄最小的。

大家疼爱这个小弟。

行军时,帮他背东西,让他走骡马的后面,武器放在马身上,走累了,还可以拉着马尾巴借点力气。

3个月的训练后,他就这样随部队从郑州出发,来到部队新的驻地,陕西省清涧县。

因为小学念过书,连长让他当重机枪手。

这可威武。

他的重机枪,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沁”,可以连发600发子弹,光重量都50多斤,有着“死神的镰刀”之称。

有了它,打鬼子,像收割稻草一样,一扫一片。

贾善明端详着先进的装备,一脸自豪。

18岁小伙子自作主张的人生选择,仿佛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

几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这个机枪手摩拳擦掌,立即随部开赴华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图

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抗战

南口,北平城西北45公里处一长城关隘,居燕山余脉与太行山脉交汇之处,衔内外长城之间,崇山峻岭中,仅有一羊肠小道通关而过,故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因关乎察晋绥3省防御,此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七七事变月余,在中国南端首次开展中日大会战的同时,日军板垣征四郎率第五师团等部,在华北也进行了出击。

他们从北平出城西犯,欲突破长城线,向西北扩张。

但在南口,他们遭到了中国守军的猛烈阻击。

贾善明的部队,此时正紧急调往南口增援。

从陕西清涧往南口,千余公里,徒步行军,战士们日夜不停。最紧张时,甚至一天就睡2个小时。

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贾善明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几天下来就脚上磨出了泡。

赶路是不能停的。

他学战友,从头上揪下来一根头发,折起来挑破水泡,插到里面当导管,任凭血水顺着头发流出。

配图

据史料载,全面抗战初始的南口战役,我军打得异常惨烈,当年8月19日的《申报》报道:

“本月14日南口方面战争,甚为激烈,敌竟日以重炮轰击,至5000发左右,同时用重坦克30余辆,向我阵地猛冲。我内外壕工事均被摧毁……”

“我王仲廉师第529团罗芳珪部,流血奋战,死守不退,以致全团殉国,团长以下无一生还,其壮烈牺牲,实为近代战争所未有。”

贾善明的阵地,是北平昌平镇西北25公里的羊台子村。

再具体点,是村后那个山坡。

“一到战场就能闻到死人的气味。”多年后贾善明回忆,“阵地上到处都是死去的兄弟,有的肚子涨得很大……抬担架的人都加入了战斗……”

8月21日,贾善明开始投入战斗。

小日本挑着太阳旗在硝烟中忽闪忽现,他和班长在一个战壕,用“死神的镰刀”马克沁扫射鬼子。

起初,他当弹药手,班长射击,不多时,一颗炸弹飞来,班长一动不动了。

贾善明立即接过马克沁,继续扫射。枪在,人就在!

马克沁配图

三、“尸体工事”

马克沁机关枪,一种英国人马克沁发明的现代化武器。

它利用火药燃气为能源,能瞬间实现自动上膛、退壳、再推弹,最多1分钟可发射600发子弹。

缺点是,火药爆破瞬间枪膛过热。击发子弹的瞬间,能产生3000°C的高温。

为防止枪膛烧热变形,马克沁给机枪枪膛上面,加了个冷水罩,这样即便连发子弹,最多也不过100°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克沁机关枪

贾善明的班长牺牲后,他立即接过机枪继续扫射。

此时,前面的防御工事被炸平,光秃秃的石头上,再无任何掩体可用。

情况紧急之下,他用三四个战友的遗体筑成“尸体工事”,上面铺上军毯,架上马克沁,然后自己躲在后面狠射鬼子。

贾善明杀红了眼睛,不停地扣着扳机。不一会儿,枪膛上冷水罩里的水就沸了。

“一箱250发子弹,不知道自己打了多少箱。枪里的水都沸了,自己却没时间换水。”

敌人像捆起来的稻草一样,被他一片片扫倒。

影视剧配图

但由于火力明显,他很快成了敌人的目标。

“嗖!”

一颗子弹从他左前方射了过来,擦着头皮呼啸而过。他感觉胳膊被石头撞了一下,微微一痛,没在意,他继续打。

但几分钟后,肩膀钻心地痛,原来不是石头撞的,而是一个子弹击穿过了他的肩膀,鲜血在流!

战友们忙解开他的绑腿给他包扎。没人抬伤员,连长命令他自己下山找伤兵部队。

就这样,贾善明靠战友遗体的工事,英勇杀敌,伤了一只臂膀,保住了一条性命。

此战,19岁的贾善明被授予“华北抗日伤兵”勋章一枚。

配图

四、老兵的晚年

在后方医院治疗后,部队休整,贾善明继续参加抗日,分至71军36师,后升至少尉军衔。

由于伤病的原因,1944年,贾善明退伍回老家结婚。

之后,他便默默无闻,成为通许县城一普通的农民。

贾善明的人生是完美的,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他既实现了赍志报国的热血梦想,也在胜利曙光到来时急流勇退,悄然回乡隐居归农,安然度过了平凡却不失峥嵘的一生。

最开心的是,他完成了父母的夙愿,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虽然他只有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给他生了8个孙子、2个孙女。

晚年的贾老,四世同堂,居安宁县城3层小楼,十分幸福。

唯一的心结,就是他离开部队回家后,曾经把自己的抗战勋章给扔了。

而且当年受伤时穿的军服,也被他偷偷烧掉,那段光荣的历史,被他全部隐藏起来,藏在心底最深处,只有自己知道。

几十年后,社会和政府关爱抗战老兵的人越来越多,寻找南口战役老兵的志愿人士,从北京昌平找到开封通许。

2013年,在记者的采访下,已经九旬的贾善明,终于道出了自己当年的抗战史。

贾善明

而尴尬的是,此时的贾老,没有什么纪念品能证明自己的峥嵘岁月。唯一留下来的,就是他身上的弹孔伤疤。

当来访者谈到南口战役时,他颤巍巍地站起身,朝南口方向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那动作十分娴熟,虽然手指已不能完全伸直。

他虽然年已耄耋,但说起南口战役,说起在阵地上用衣角当碗兜着米饭吃的那些细节,依然清晰激动,震撼了在场所有人员。

他说营长姓余,后经人调查,营长正是叫余恩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贾老在南口战役遗址祭余营长

2014年8月,97岁的贾老在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帮助下,来到北京昌平区南口战役遗址,找到了余营长的坟墓。

在墓前,他老泪纵横,说自己对不起战友,用他们的遗体当了工事,保护了自己……